吳海鎮(zhèn),曹炎成,毛智軍
(1.龍游縣氣象局,浙江 龍游 324400;2.龍游縣農業(yè)局,浙江 龍游 324400)
龍游縣種植紅肉蜜柚的氣候可行性分析
吳海鎮(zhèn)1,曹炎成2,毛智軍1
(1.龍游縣氣象局,浙江 龍游 324400;2.龍游縣農業(yè)局,浙江 龍游 324400)
通過對龍游縣和紅肉蜜柚原產地氣候條件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龍游縣光、熱、水條件基本適宜紅肉蜜柚的生長,北部丘陵地區(qū)坐北朝南、有防護林配套及水利土壤較好的地方適宜種植紅肉蜜柚。在常規(guī)露地栽培情況下,做好低溫凍害防護工作是引種紅肉蜜柚能否成功的關鍵。為增強紅肉蜜柚在龍游縣的抗凍性和適應性,提出采取接穗嫁接等相應措施。
紅肉蜜柚;種植;氣候可行性;龍游縣
文獻著錄格式:吳海鎮(zhèn),曹炎成,毛智軍.龍游縣種植紅肉蜜柚的氣候可行性分析 [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56(12):2066-2068.
龍游縣是浙江省柑橘生產優(yōu)勢區(qū)域,一直以來,柑橘作為該縣特色優(yōu)勢農產品,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該縣中、北部農民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但是,隨著國內外柑橘產量的快速增加和市場需求的改變,龍游縣柑橘產業(yè)品種單一、品質不高等問題日益顯現,種橘經濟效益逐年下降。選擇適合龍游發(fā)展的優(yōu)質柚類品種,進行柑橘產業(yè)結構調整,是發(fā)展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
紅肉蜜柚系1998年在福建省平和縣小溪鎮(zhèn)琯溪蜜柚園中發(fā)現果實汁胞呈紅色優(yōu)良的變異單株,經過嫁接培育成功,其特點是成熟期早,豐產質優(yōu),汁胞紅色,營養(yǎng)價值高,市場效益好,是當代柚中精品。龍游縣自2008年起從平和縣引進紅肉蜜柚進行試種,經過引種和馴化,采取配套的栽培技術,紅肉蜜柚表現出豐產、優(yōu)質、低成本等優(yōu)點,但低溫凍害是引種最大的限制氣象要素。通過對平和縣和龍游縣氣候條件的分析,確定紅肉蜜柚在龍游縣種植的可行性,旨在為紅肉蜜柚產業(yè)科學發(fā)展及制定相應配套栽培技術提供依據。
本研究分析對比數據來源于福建省平和縣氣象站和浙江省龍游縣氣象站2005-2014年氣象觀測數據,龍游縣低溫凍害概率統(tǒng)計數據來源于該縣氣象站1983-2014年觀測數據。
2.1地理條件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博平嶺山脈南段,境內山巒重疊,多丘陵和山間盆地,地形中間低、兩邊高。氣象站地理坐標位于117°18′E,24°23′N,海拔高度108.5 m。
龍游縣地處浙江省金衢盆地中部,境內山脈、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地形也為中間低、兩邊高。氣象站地理坐標位于119°11′E,29°02′N,海拔高度66.2 m。
2.2物候期
紅肉蜜柚屬亞熱帶常綠小喬木果樹,在福建平和物候期早,生長期長,一年可發(fā)4~5次梢[1]。據2012-2014年龍游縣本地觀測,紅肉蜜柚平均萌芽期比平和縣遲10 d左右,初花期遲20 d左右,果實成熟期遲20 d以上 (表1),苗木及幼齡樹容易發(fā)冬梢,低溫休眠遲,因此幼樹組織細胞液濃度低,主干樹皮容易受凍裂。另與當地胡柚相比,紅肉蜜柚的萌芽期與初花期均要提早5~7 d,成熟期相近。

表1 紅肉蜜柚在平和縣和龍游縣生長結果物候期的對比 月-日
2.3氣候條件
平和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溫暖濕潤,春秋冬溫差小,酷熱嚴寒少,年平均氣溫21.5℃,>10℃積溫7 510 d.℃,年降水量1 747.7 mm。龍游縣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冬冷夏熱,季節(jié)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17.8℃,>10℃積溫6 078 d.℃,年降水量1 614.7 mm。兩地最大氣候差異是龍游縣冬季氣溫低,多冰凍和降雪,夏季出梅后易發(fā)生持續(xù)高溫干旱。
2.3.1平均氣溫
龍游縣年平均氣溫比平和縣偏低3.7℃,主要原因是平和縣緯度偏南又更靠近海洋,氣溫高且年溫差較小。從圖1可以看到,兩者冬季 (12月至次年1月)氣溫差異明顯,相差達7~8℃,而夏季氣溫差異不大。因此,龍游縣冬季氣溫低,對紅肉蜜柚的安全越冬不利,必須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圖1 平和縣和龍游縣逐月平均氣溫的對比
2.3.2最低氣溫
從逐月平均最低氣溫分析,兩者差異表現同平均氣溫,冬季差異大 (7~8℃),夏季差異小。從年極端最低氣溫上看,兩者存在較大差異。圖2顯示,最近10年平和縣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在0℃以上,而龍游縣年極端最低氣溫均在-3℃以下,2005年達到-6.6℃。根據文獻資料,琯溪紅肉蜜柚能耐極端最低氣溫高于 -5℃的低溫,最近51年來平和縣在1999年出現 -2.9℃極端最低氣溫[2],高海拔地區(qū)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琯溪紅肉蜜柚在-2℃時樹干明顯凍傷,-4℃時樹體嚴重凍傷[3]。龍游縣最近10年出現低于 -5℃低溫有4年,占40%。據1983-2014年的凍害調查統(tǒng)計,龍游縣極端最低溫度≤-7℃的出現頻率為9.37%,極端最低溫度≤ -5℃的出現頻率為36.62%,極端最低溫度≤ -4℃的出現頻率為78.13%,極端最低溫度≤ -3℃的出現頻率為90.63%;極端最低溫度≤ -2℃的出現頻率為100%。因此低溫凍害是制約龍游縣發(fā)展紅肉蜜柚的最大氣象因素。

圖2 平和縣和龍游縣年極端最低氣溫的對比
2.3.3最高氣溫
龍游縣年平均最高氣溫低于平和縣3.0℃,表現同平均氣溫,冬季差異7~8℃,夏季差異小。近10年平和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5~39.7℃,龍游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 37.9~40.9℃,除2007年和2013年 (龍游縣極端最高氣溫40.3℃和40.9℃,分別比平和縣偏高1.5℃和3.2℃)外,其余年份兩者相差均在1℃以內。
2.3.4降水
平和縣和龍游縣年均降水量總體差異不大,不到一成。兩者年際間差異大,2006年相差1 100.3 mm,2009年相差163.0 mm。從圖3逐月降水量上看,5-9月平和縣降水多于龍游縣,特別是夏季7-9月份 (臺汛期)龍游縣降水顯著低于平和縣,10月至次年4月份龍游縣降水均多于平和縣。這是因為平和縣歷年梅雨 (5-6月)較為典型,常陰雨連綿,總降水量大,特別是臺汛期登陸福建和廣東的臺風或近海北上的臺風常帶來大強度降水。而龍游縣近10年梅汛期大強度持續(xù)陰雨天氣年份不多,同時因地理位置偏西,臺風影響小,故5-9月總降水量少于平和縣,為保證紅肉蜜柚品質需重點做好夏季果園的供水措施。

圖3 平和縣和龍游縣逐月降水的對比
2.3.5日照和無霜期
平和縣年均日照時數1 760 h,龍游縣年均日照時數1 800 h,主要都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龍游縣光照略高于平和縣,說明龍游光照充足,有利于提高果實的糖度。平和縣年均無霜期日數358 d,龍游縣為266 d,兩者相差92 d,說明龍游縣冬季霜凍日數顯著高于平和縣,冬季易受凍害。
2.4龍游縣引種現狀
2010年3月,龍游縣塔石鎮(zhèn)美山家庭農場從平和縣引進紅肉蜜柚苗木2 100株試種[4],并從引種苗木上采取接穗嫁接,在4年生夏紅樹上高接53株。2010年冬至2011年春遇-4.5℃低溫凍害后,引種苗木成活僅50多株,而采用高接技術成活株數為50株,2013年該50株平均株產51.35 kg, 667 m2產量達2 156.7 kg。2012年3月,龍洲街道后田鋪村王振偉于10年生枳砧椪柑上進行紅肉蜜柚高接換種93株,在2013年冬至2014年春中-5.4℃的極端低溫中凍害表現較輕,2014年豐產,667 m2產量達3 386.28 kg。
通過對紅肉蜜柚原產地福建省平和縣與浙江省龍游縣的地理條件、物候期、氣候特征及種植模式的對比分析,對在龍游縣種植該品種有如下結論和建議。
龍游縣光熱條件基本適宜紅肉蜜柚生長,但由于紅肉蜜柚原產南亞熱帶地區(qū),抗凍性較龍游縣本地常規(guī)橘、柚品種差,在常規(guī)露地栽培情況下,低溫凍害是紅肉蜜柚引種需認真考慮的首要問題。
從平和縣直接引進土柚砧紅肉蜜柚苗易受低溫凍害,可以從本縣成熟柚母本樹采接穗,通過低溫馴化和選育抗凍單株,采用本地香拋砧或枳砧,第一年主干保溫抗凍加遮陽網防凍,提高其抗凍性和適應性。也可本地大棚培育營養(yǎng)袋三年生大苗,早春移栽,第一年做好主干保溫抗凍加遮陽網防凍措施。
龍游縣夏秋季 (6-9月)的高溫少雨天氣對紅肉蜜柚果實生長發(fā)育有影響,特別是7-9月總降水量明顯偏少,7-8月的高溫對果實膨大與養(yǎng)分積累不利,需及時采取果園降溫補水措施。建議選擇龍游縣北部丘陵地區(qū)坐北朝南小氣候、有防護林配套及水利土壤較好的地方種植,并通過肥水管理、抹芽控梢、病蟲防治、抗寒防凍等栽培措施提高種植成功率。
[1] 張金桃.積溫法推算平和縣不同海拔區(qū)琯溪蜜柚物候期及應用 [J].中國南方果樹,2015,44(1):26-28.
[2] 施宗強,何金梅,吳建成,等.平和琯溪蜜柚產區(qū)氣象因子分析 [J].中國南方果樹,2015,44(2):60-62.
[3] 彭尚永,鄭陳婷,潘艷,等.大埔縣種植琯溪紅肉蜜柚的氣候可行性分析 [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7):134-135.
[4] 曹炎成.浙江龍游試種紅肉蜜柚成功 [J].中國果業(yè)信息,2013,30(11):51.
(責任編輯:張 韻)
S 666.3;S 162.5+5
A
0528-9017(2015)12-2066-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249
2015-07-23
吳海鎮(zhèn) (1978-),女,浙江東陽人,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氣象技術與服務。E-mail:639300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