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維維
【摘 要】 近年來高考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觀點新穎,經常出現歷史教材中沒有的觀點甚至是相悖的結論。作為高中教師,有必要研讀歷史,提高專業知識素養,不盲目迷信歷史教材,敢于質疑,了解更多更新的學術研究,并合理的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
【關鍵詞】歷史觀點;學術研究;課堂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科書往往是教師的主要用書,然而近年來高考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經常出現歷史教材中沒有的觀點甚至是相悖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盲目迷信歷史教材,敢于質疑,了解更多更新的學術研究,揚棄一些陳舊的觀點,把枯燥的照本宣科的歷史課講出學術味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在講授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時,筆者遇到這樣情況,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提問:“為什么中國要一邊倒,倒向蘇聯?跟著美國不是更好嗎?韓國成為發達國家,而朝鮮卻這副樣子?”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這是歷史必然,把實然的歷史事件當作應然的歷史必然,從歷史唯物主義走向歷史宿命主義,故而教學就圍繞著論證“歷史為什么必然是這樣”展開,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這樣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其實歷史是人創造的,人是可以抉擇的。恩格斯說過:“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所以要認識到歷史發展本身是具有復雜性和偶然性的,在那么多的沖突中為什么那種可能性變為了現實性?這才是問題關鍵。歷史教材的解讀較為概括,為此筆者查找相關學術研究做了教學補充:
新中國誕生之時,正是東西方冷戰升級,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尖銳對立的時候,美蘇兩國都不可能允許新中國在它們之間采取某種較為平衡的政策,新中國要保持中立的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必須在兩大陣營中作出抉擇,也就是選擇“一邊倒”。
——鄧小玲《從“一邊倒”到“新型伙伴關系”——三代領導核心的國際戰略思想》
美國出于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政策,曾一度積極調處國共矛盾。……面對國民黨被“推翻”的現實,……又始終不愿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系,并終將中共推向與蘇結盟的“一邊倒”軌道。
——姜中才《“一邊倒”——中美關系的歷史反思》
新中國在建立前后面臨的國際環境較為惡劣,國家的安全利益必須得到首要的考慮與保障,在此基礎上,經濟利益也是國家對外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標。此外,中蘇兩黨都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而且中蘇兩黨關系在歷史上就很密切,盡管也有矛盾,但兩黨之間的向心力遠遠大于離心力。
——李海燕、潘正祥《新中國為什么“一邊倒”——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有關觀點》
以上從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美蘇中三國關系、中共的政治傾向等角度給了解讀。無論誰放在當時毛的位置上,在權衡利弊后都會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抉擇——一邊倒。學生在閱讀教材或史料時,有時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有對歷史的新看法,教師在解答時不可簡單的直接讓學生去看書,或者直接說出一些約定俗成的答案,這樣會降低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學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學習方法,學會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所以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疑問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解答。
雖然高中生相對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智上有了很大的成長,但由于受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水平等影響,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經常出現非一即二的思維認知,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帶有主觀性的,很多時候就不能形成一些結論性的歷史觀點。不少學生經常把歷史教材中的觀點當作結論性觀點死記硬背,結果到考試中,尤其出現新材料新結論時都束手無策不敢選。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有意識地介紹或補充一些學術研究,引導學生認識到不一樣的研究角度會有不一樣的歷史觀點。
在講授必修二《古代的經濟政策》一課時,講到“海禁和閉關鎖國”,一般都會分析為什么明清時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得出來的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經濟導致的。學生不禁會產生疑問,封建自然經濟形成了兩千多年,為何到其他朝代沒有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呢?為此筆者也查找了相關學術研究和史料做教學補充:
海防政策是明朝政府面對海疆危機作出的最初反應,因為海疆危機對王朝的穩定和安全已構成了威脅。……過去的研究偏重于認為明朝海禁政策是中國海洋發展收縮的開始,較宋元時期是一個極大的退步,殊不知宋元時期我們的王朝并沒有遭遇海洋安全的威脅。明朝的海禁政策實際上是從維護海洋安全的角度出發的。這一海洋安全威脅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包括航海技術的進步、世界經濟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等因素。
——摘編自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
“倭奴數掠海上,寇山東,直隸,浙東,福建沿海郡邑”
——張廷玉《明史》
“初,方國珍踞溫、臺、處,張士誠踞寧、紹、杭、嘉、蘇、松、通、泰,諸軍皆在海上,方、張既降滅,諸賊豪強悉航海,纖島倭入寇。”
——鄭曉《吾學編》卷六七、《皇明四夷考》上卷,《日本》
明朝中葉以后,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東來。1557年,葡萄牙人欺占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強取臺灣;1637年,來華貿易的英國商船直闖廣州,攻陷虎門炮臺,迄清朝入關時,中國海疆的局面已是藩籬盡撤,門戶洞開。
——何瑜《康熙晚年清政府海疆政策變化原因探析》
通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日益嚴重的海防危機促使明朝調整海防政策;而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則提供了物質保障。或許還有其他答案,但畢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教學要緊扣高考命題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在不斷提高,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基本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以上是筆者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淺顯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