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來
【摘 要】談到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很多人會認為不過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波士頓傾茶事件以及啟蒙思想的影響,還有華盛頓的英明領導等。但筆者認為沒有這么簡單,也沒有這么明了。本文將換個角度對這一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殖民統治;經濟發展;政治體系;國家意識;主動獨立
談到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很多人會認為不過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波士頓傾茶事件以及啟蒙思想的影響,還有就是華盛頓的英明領導,法國等一些國家的支持等。是的,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筆者認為這里面并不簡單,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北美獨立戰爭的爆發是被迫的起義而不是主動尋求獨立,到底是什么呢?
還是讓我們回到三百多年前吧,來共同了解一下當時北美地區的現狀。
當1620年,“五月花”號帆船帶著歐洲102名移民到達北美后,就開始了對北美這塊沃土的開發和利用。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人口,更重要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生產生活方式。自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以來,在日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又相繼建立了12塊殖民地,佐治亞成為最后一個囚犯殖民地。
英國對北美這一新開發的沃土并沒有能夠實現真正的有效統治,雖然英國在殖民地統治方面有著諸多的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北美這塊移民土地的特殊性以及當時交通條件的限制,使得英國只能是隔靴搔癢,望洋興嘆。
北美地區豐富的資源,與母國英國一樣的經濟發展模式,甚至更為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以及移民帶去的先進的政治觀念,都在促使這塊后開發的土地,孕育出高度發展的文明。
17、18世紀的英國有很多的勁敵,為能夠支撐其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強國地位,英國為打敗荷蘭、法國、西班牙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并最終取代了他們在北美的統治。當北美的移民后代為擺脫一重又一重枷鎖而歡呼雀躍時,英國開始為他從這只羊身上撈取回報的時刻到來了。從加拿大對進出口關稅的征收,到開征內地稅,如印花稅等,都是英國力圖使北美真正成為其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努力。
可是,經過一百多年辛勤耕耘的北美已不再是當初不毛之地的酋長部落,而是相對發達、欣欣向榮的生機世界。北美地區雖然社會成分非常的復雜,經濟存在的形式也是花樣繁多,但是它們都在促進和拉動著北美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重視,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仇視,以及對當地土著居民的掠奪,使得北美在獨立前已經具備了與宗主國對抗的實力。
再來看看北美獨立前的政治狀況吧。移民改變的不僅僅是當地的經濟,更是當地的政治。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法律知識的普及,使得北美有了一整套獨立于英國之外的政治體系。他們有自己的議會、有自己的法庭、有自己的軍隊,雖然最初各州之間是相對獨立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聯系的加強,他們在政治制度和統治方式上逐漸趨同,并有日益統一的趨勢。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思想理念,都在促成著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而作為宗主國的英國卻在極力阻撓和破壞這一現實發展。英國采取不同的殖民統治形式,盡量割裂各個殖民地,企圖長期保持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勢力,以阻止他們走向聯合,對抗自己。可經濟的發展是無法阻擋的,政治上的分裂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統一已是勢在必行。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人們的思想吧,也許更應該叫做覺悟或意識吧。雖然啟蒙思想在最后的時刻對北美獨立戰爭的爆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但從宗主國繼承而來的民主民權思想還是起了決定作用。托馬斯.潘恩這個集教師、律師、思想家為一身的探險者將自己三十歲后的人生寄托于遠渡重洋的北美殖民地,有人說他是英國的“叛徒”,更有人說他是美國的英雄。《常識》這一小冊子的發行與流行,激起了更多移民后代的民族意識。鑒于英國本身已是當時民主制度最為先進的國家,因此移民過去的英國人亦是如此,他們一方面在憎恨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本土“老鄉”,另一方面卻在繼承和光大著本土的先進制度與思想意識。追求民主、自由、權利已成為他們共有的意識,因此任何試圖想駕馭他們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北美的獨立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長期以來北美人民逐漸形成的一種國家意識,雖然真正的國家還沒有建立,但一種國家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誕生的前提,你說不是嗎?因此,我認為不是英國迫使北美人民走向獨立的道路,而是18世紀70年代,北美人民主動選擇了獨立的道路,只不過英國又一次扮演了順水推舟的角色,也許這就是“紳士風度”?當然,歷史將他定義為非正義的侵略者,而北美人民則贏得了獨立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榮譽。
好了,總結一下我對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1.英國的殖民統治的確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民族意識的覺醒,美利堅民族的形成;3.啟蒙思想的影響;4.華盛頓的杰出領導;5.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援助;6.長期以來民主、自由、獨立傳統的積淀。
綜上所述,筆者僅僅是想提醒各位讀者,美國的獨立更多的是主動而非被迫,是美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長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欽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