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捷
【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課程。思想品德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決定了上好思想品德課不僅要重視第一課堂更要重視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前準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文章基于思想品德課的特點,從思想品德課堂學生課前準備的功能出發,提出課前準備對第一課堂的作用及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課前準備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一門側重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質、法律意識、國情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課程,有很強的生活氣息的特質,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此,要上好一堂讓學生喜聞樂見并產生思想上共鳴,情感上升華的思想品德課,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理所當然應該包括學生所做的一些課前準備,事實表明學生的課前準備是不可或缺的。
一、對學生課前準備的理性分析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種樹人立德的綜合性課程,有很多內容應讓學生去做課前準備,去參與,去體驗感悟,這些準備既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課堂教學的拓寬和延伸,深刻理解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的機理,對打造高效靈動的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概括起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
1.課前準備是學生內化教材內容的催化劑。
初中思想品德課,就內容而言有很強的針對性,教材所具有的鮮明特性就是對學生在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產生的體驗、認識以及遇到的問題、困惑進行緊密聯系,精心篩選,加工打磨。其中有些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在理解分析上存在一定難度,在道德評價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對于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課前對教材進行預習,這樣的課前準備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的品質和能力的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對生活自己去體驗、去思考、去實踐、去碰撞,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而不是別人包辦代替,才能達到更好的內化。讓學生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體會的過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議一議,在比課堂更寬廣的自由空間思考探索,其實就是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習慣的自我錘煉和自我培養。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教材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思考和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一旦走進課堂,學生就較容易進入角色,教師的指導、點撥、啟發,也就較容易引發學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較深層次的思考,直至情感覺悟的升華。否則,如果學生課前對教材內容一無所知,就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在課堂上使出渾身的解數啟發學生,而學生的思考跟不上教師講課的脈搏,一頭霧水,啟而不發,答非所問,學生自身的活力受到抑制,情感覺悟也就難以自然生成,教師不得已只能自說自話,自圓其說,難免留下教師強行灌輸給學生的“硬傷”,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收受很大的影響。
2.課前準備是學生將課程內容活化與踐行的前提。
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離不開教育與實踐結合,為此,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以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背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去體驗這種教育方式為主要途徑,指引學生參與相應的適度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為此,應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要生動活潑,不拘一格。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把小品表演、舞蹈、演講、辯論賽、游戲等活動搬進課堂。其中有些活動如果課前學生沒有做一定的準備,學生對活動的意圖和目的不清楚,讓學生在課堂上即興表演,就有可能搞砸,不但不能起到明理、警示、教育的作用,甚至可能會出現搞笑、打鬧的局面難以收場。因此,對于學生難以即興表演的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課前的準備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八年級人教版(上)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為了澄清學生對網絡交往利弊的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開展“網絡交往利大于弊”、“網絡交往弊大于利”的正反辯論賽。如果學生課前不進行相應的準備,對辯論的要求不夠明確,論點理解不夠透徹,論據不夠充分,就有可能導致在課堂辯論時,學生有感難發,言之無物,辯駁無力,或者思路混亂,有口難辯,想說說不出,想說說不清。相反如果課前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各項任務分配到人,落實到位,胸有成竹,在課堂上呈現給大家的才有可能是一場精彩的辯論,正反方思想的交鋒、碰撞,使真理越辯越明,通過辯論學生懂得作為未成人,只有學會自我保護,遵守網絡規則,才能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荒廢學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課堂活動就真正達到了教育無痕的效果。
3.課前準備是將生活素材引進課堂的重要途徑。
著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也就是說從一定意義講,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本身往往就是一部鮮活生動的德育教材,而思品課程就是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藏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為此,這就需要在思品課教學中讓生活素材走進課堂,以此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的興奮點,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去體驗、探究、感悟,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自然也就伴隨這一過程而水到渠成。
(下轉第81頁)
(上接第80頁)
生活素材哪里來?在實際教學中,一般都是由教師課前搜集整理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有關環節中去。有些生活素材不妨放手讓學生課前去搜集整理,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講解,其所起到的功效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讓學生搜集整理生活素材,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信息社會對人們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課前收集整理,課上展示講解,這一過程本身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個走近生活,體驗生活,學會自我教育,相互教育,最終達到自發生成、自我提高的過程。
二、課前準備要服務于高效課堂的注意事項
思想品德課內容豐富,各章節內容各具特色。學生課前應做哪些準備,它因課而異,因學生而異,應由教師靈活掌握。因此,學生的課前準備要真正服務于高效靈動的課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切合學生實際,掌控難易的尺度。教師在布置有關任務之前,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生實際,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思想動態,道德水準等實際情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出相應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課余時間是否允許,客觀條件是否具備等等。
2.基于課堂教學,設計準備的內容。思想品德課每堂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的達成都有明確的要求。這樣,學生課前要做哪些準備,如何落實都必須針對本堂課的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來確定,必須服從服務于實際課堂教學要求。也就是說課前學生所做的準備如果是本堂課教育教學目標本身所提出的要求,這種準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這些準備對于本課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能起到鋪路搭橋,錦上添花的作用,這是應該考慮的;如果這些準備與本課教育教學目標無關甚至相沖突,這就必須堅決放棄。
三、小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打造高效靈動的課堂,必須做到未雨綢繆。課前根據思想品德課自身的特性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準備不應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而應由師生雙方共同來完成。因為讓學生課前準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思考、實踐、體驗、自我教育、自我感悟從而自然生成、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有了這樣的課前準備,學生在課堂上主體性的發揮才能充分,揮灑自如,才能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充分彰顯課堂的活力。因此,學生這樣的課前準備應該引起各位教師同仁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高波.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心理誤區的跨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58-59
[2]張立軍,淺析思想品德課在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問題[j],科技創新報,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