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丹
虛擬財產是指狹義的數字化、非物化的財產形式,它包括網絡游戲、電子郵件等一系列信息類產品,這些虛擬財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現實中的財產。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在這個日益龐大的網絡社會,我們在創造并累積著自己的虛擬財產,然而,我們該如何保護這份財產?
鄭亮與林紅曾是一對夫妻,林紅由于自己空姐職業之便,在淘寶網上實名注冊了“飛翔”網店,不久便成為淘寶網上的知名商鋪。
2011年11月,兩人離婚后,根據離婚協議約定,雙方婚后共同經營的“飛翔”網店庫存商品價值80萬元,雙方各得一半,林紅將該網店轉讓給鄭亮,網店的淘寶密碼等歸鄭亮使用,鄭亮則支付林紅40萬元。然而,離婚后的林紅將網店的密碼、支付寶密碼都做了修改,鄭亮徹底失去了對網店的控制。無奈之余,鄭亮把前妻告到了法院。
就爭議網店,淘寶公司這樣答復一審法院:“由于網店信用非常重要,所以實名制店鋪不能轉讓。否則,網店信用的參考價值就不存在了,對消費者不利。如果法院將網店判決給鄭亮,需要按照實名制的標準‘交接’,淘寶公司安排專人協助操作,鄭亮可用實名制支付寶賬號進行變更,設置新密碼。此后,林紅不能再登錄。”
對于網店這樣的虛擬財產,目前并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司法判例都支持一種看法,“虛擬財產”雖是無形的,但并不影響虛擬物品作為無形財產的一種,獲得法律上的適當評價和救濟。
本案中的淘寶網店的經濟價值來自三方面,一是賣家用于交易的存貨;二是買家收貨后支付的貨款,全部存在網店綁定的支付寶賬戶中;三是淘寶網上的網店本身所帶來的無形資產。淘寶網店的絕大部分存貨是實體財產,涉及分割時適用相關的法律,不存在太大的爭議。支付寶因是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賬戶也經過實名認證,因此其中的存款也不是虛擬財產,是典型的貨幣財產。實踐中,如涉及到網店需要分割,應當首先就這兩部分財產價值進行協商處理。
2012年3月9日,張梅的老公王銘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喪生,她在整理老公QQ郵箱里的信件和照片時,發現不知道老公的QQ密碼。
在向騰訊公司求助后,騰訊公司答復:根據騰訊公司與用戶間達成的協議,QQ號碼所有權歸騰訊所有,用戶只擁有號碼使用權。如果用戶被發現長時間不使用,該賬號將被收回。
騰訊客服人員告訴張梅:“要拿回密碼,只能按照‘找回被盜號碼’的方式操作。除了提供逝者本人的基本資料和聯系方式外,還得提供號碼的使用資料、密保資料。此外,還得邀請王銘的QQ好友為其‘作證’。上述程序全部履行完畢后,才能拿到密碼。”
“人都不在了,讓我去哪里找這些資料呢?”張梅很疑惑,“為什么QQ號碼就不能繼承呢?”
一般來說,數字遺產包括以下四類:一是用戶賬號密碼類,如常用的QQ號、微博賬號、E-mail密碼等;二是文件與視頻,如網絡硬盤里的資料、個人網絡相冊、空間日記等;三是網游用戶配備的游戲裝備;四是Q幣等網站發行的虛擬貨幣。顯然,其中后兩類的財產性質更為明顯。
目前國內網絡運營商提供的數字產品服務協議大多從事實上排除了對數字遺產繼承的權利,這樣的規定是否合理尚需法律作出進一步的規定,即便運營商有如此規定,也不能排除用戶在賬戶中留存的個人資料的私人屬性。
張梅的案例中,即使騰訊依據自己擬定的合同對于QQ號碼擁有所有權,但不意味著騰訊對QQ賬號中的信件、照片擁有所有權。而記載被繼承人生前信息的信件、照片都屬于用戶的私人物品,如被繼承人生前無明確反對,理應由其繼承人繼承、披露。
年僅33歲的陸建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病危時,迷戀網絡游戲的他告訴妻子李蘭說自己的很多網游裝備可以賣錢。然而,老公去世幾個月后,當李蘭準備將“金刀”變賣以補貼家用時,卻有人阻止了她。
這個人叫楊元,是陸建在網絡里的“妻子”。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陸建得到了某網絡游戲中的頂級裝備“金刀”。因此,當李蘭準備將“金刀”變賣時,遭到楊元的抗議。但李蘭認為這是老公留給自己的遺產,于是她把楊元告上法庭,要求確認“金刀”屬于自己的合法財產。
法院審理后認為,陸建作為網絡游戲玩家,為這把“金刀”付出了體力、腦力勞動,還支付了上網費用以及游戲充值卡等費用,有玩家愿出資5萬元購買這把“金刀”,所以,該裝備具有財產的屬性,可以被陸建的合法妻子李蘭繼承。但因該裝備是陸建與楊元共同努力獲得的,其所有權應歸兩人共同所有。

最終,李蘭作為陸建的唯一合法繼承人,繼承該游戲裝備中陸建的份額,其余的份額歸楊元所有。
一些高等級的游戲賬號、游戲角色所擁有的虛擬武器裝備、游戲幣都是花費了用戶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所得,可轉讓,可出售。從這些方面來看,該網絡產品具有財產屬性,可以作為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在所有者身故后,亦可以作為被繼承人的遺產繼承。
用戶離世,并不代表用戶生前所使用的網絡產品的價值也消亡,這些價值不會隨著用戶的去世而突然消失。目前對于網絡遺產的處理不是消除資料就是無償回到供應商口袋,這會導致逝者在網絡上創造或使用價值的付諸東流。
網絡社會,我們每個人的E-mail、微博、淘寶等“數字財產”的范圍在不斷擴大。數字財產不單關乎金錢,更重要的是,身后的數字內容對逝者的親友來說,包含巨大的情感價值。
僅僅是實物才能繼承,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網民既然為數字遺產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也就說明此類物品已經具有法律層面上的財產屬性,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虛擬財產應作為遺產繼承,盡管有些產品最初是免費提供給用戶的,但經過用戶長時間經營已經積累了很多無形的價值。
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對網絡虛擬財產并無相關規定,導致網絡財產的保護處于無法可依的真空地帶。
目前,在各地的司法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判例開始默認虛擬財產的財產權和繼承權,這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
(作者系北京市尚公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