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卞建林、刑事司法學院博士許慧君在《中國刑事法》雜志撰文指出
按照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刑事訴訟的職權配置,檢察機關“身兼數職,職能多元”。伴隨著刑訴法的兩次修改,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愈加復雜:檢察、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批準逮捕、提起公訴、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訴訟監督,等等。不同職權具有不同屬性,呈現不同特點,其運行也需遵循不同的規律和要求。而傳統研究往往將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作為一個整體來定性和分析,因而產生諸多問題。2012年刑訴法再修改后,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監督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立法又賦予其救濟和糾正程序違法行為的新期待。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要求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面對多樣的職權定位,唯有在理論上厘清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的不同職權、承擔的不同職能,才能據此在檢察機關內部優化職權配置,統合資源,調整機構,配備檢力,逐步健全檢察權運行機制,以符合檢察機關不同職權內在要求和自身規律的方式方法去規范和指引檢察權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