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知秋
人們在祝福賀詞里常常寫下這樣的句子:“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才有了那句“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美滿婚姻之門的鑰匙,多少人尋尋覓覓,終無所獲。
網上有封廣為流傳的信,前妻寫給前夫的:“結婚10年,我用壞了3塊菜板,4把菜刀,消耗了200多瓶洗滌劑;結婚10年,你每日清清爽爽出門,可知我用掉了400多包洗衣粉。生孩子我用了10個月,你只用了10分鐘。我從美女變成黃臉婆變成前妻,你從垃圾股變成績優股變成別人的丈夫……”
讀來令人悲從中來。似乎每個女孩都有做王寶釧的潛質,忍辱負重,為了愛人不惜跟父母翻臉,把千金小姐的纖纖玉指變成鍋沿碗邊上游走的粗手,這大概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母性情結,就像電視劇里經典不變的橋段,出嫁的女兒總是從娘家拿錢周濟小家,為了小家的溫馨和美好,新房裝修的每一顆螺絲釘都親自購買,每一塊桌布都精挑細選……可到頭來,換來的是:“我娶的不是保姆,我要的不是這些……我們離婚吧。”
正如當年的驚世才女張愛玲為了她心中的才子胡蘭成愿意“低到塵埃里”,但是胡蘭成并不珍惜這種“仰視”,一樁樁風流韻事讓張愛玲忍了再忍,終忍無可忍。張幼儀賢良淑德,無可挑剔,在徐志摩眼里,終究抵不過林徽因的高貴和陸小曼的風情,即使懷了孕,也被徐志摩一句“自己去打胎”打發了事。朱安勤勞了一輩子,恭順了一輩子,等待了一輩子,到頭來也就是換了個魯迅原配的尷尬稱謂,一輩子活在魯迅的鄙夷里。
無論是歷史的煙塵中,還是現世的浮華里,許多婚姻,都走不出橫刀奪愛、始亂終棄的套路,走不出成功背后有一個傷心女人的宿命。是女人用情太深,還是男人太過薄情?問世間情為何物,家又是何方神圣?為什么付出越多反而顆粒無收?哪怕被拋棄,女人依然想要一個愛起始的答案,這般才能安放那么多辛勞的、流淚的,甚至悔恨的時光。
殊不知,婚姻不是勞務買賣,你娶了我,我就得脫胎換骨,是仙女也得下凡,天經地義地把千百年來中國婦女的勤勞、隱忍等傳統美德一一兌現。黃梅戲里唱得好啊,“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婚姻內的義務與責任是對等的,是分攤的,不是單方面的殉葬式付出。
即便你是皇親國戚,對方是寒窯出身,在家庭里,雙方也應是平等的。這是上蒼給予人類的最能充分享受平等的機會,可是有多少人白白地辜負了。
原應對等的夫妻雙方,誰先輕賤自己了,誰就開始輸了。男人說,我當時追求你,是因為你是我心中的女神,可是婚后你卻成了女奴,失去了思想、個性和生活的情趣,只會日復一日地機械勞動,我就是想愛你,也得愛得起來呀?
歌詞有云:“情深不壽”,中國古老的辯證法亦告訴我們“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家庭成員間的逆反命題,看似矛盾,其實奧妙無窮。對他千依百順,逆來順受,他如何有機會覺察到這是你的付出?
因此,再偉大再能干的女人,也要記得,給男人喝蜜的同時,一定要給他喝白開水;女人付出的同時,也要讓男人體驗辛苦;女人奉獻的同時,也要提醒男人擔當義務。而對于那些將女人寵壞了的男人,把以上這些話反過來聽就是了。愛情,親情,莫不如此。
一方不能包攬,另一方也不能旁觀。細水長流的日子里,誰也不是誰的救世主,“任勞任怨”是頒獎詞里的溢美之詞,不符合生活的邏輯。多勞必多怨,苦情怨偶做不得,要做就做一對柴米夫妻,陽光共享,風雨共擔。
(本文在中央直屬機關“書香三八”讀書征文比賽中獲得“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