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娃+郭敏杰+姜志立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東部,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這里,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尤為重要,勢在必行,但也卻有很大的難度。通過近期淵研分析,通遼市目前現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不盡科學合理,情況不容樂觀,需要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來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全市中小學校布局現狀分析
我市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小學校864所,其中完全小學636所,教學點140個,獨立初中8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2所,完全中學初中部5所。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小學校按行政區域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主城區(即城市)學校、旗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關鎮(即城鎮)學校、蘇木鎮場機關所在地及其所轄嘎查村(即農村)學校(點)。
主城區學校。市主城區義務教育學齡人口有40,115人,其中小學階段學齡人口約1.6萬,初中階段學齡人口約1萬人;主城區現有獨立完全小學17所和5個小學部,有7個獨立初中和3個初中部;現有在校小學生35,981人、初中生28,261人。如今,主城區小學在校生是戶籍學齡人口的2.25倍,初中在校生是戶籍學齡人口的2.83倍,按學校適宜規模和標準班額計算,需設完全小學34所,獨立初中19所。
各旗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關鎮學校。城關鎮現有小學在校生49,844名,初中在校生31,165名;有獨立完全小學33所,以及4個教學點、2個小學部和22所獨立初中、2個初中部。如果按學校適宜規模和標準班額計算,需設完全小學62所、獨立初中35所,方能滿足入學需要。
蘇木鎮場機關所在地及其所轄嘎查村學校。農村現有小學在校生116,255名,初中在校生41,218名;現有村小586所,教學點136個,小學部25個。按學校適宜規模和標準班額計算,需完全小學431所、初中46所,其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普遍較差,學校分布嚴重失調。
綜上所述,我市基礎教育學校分布、資源分配極不均衡,各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地理位置和發展水平等差距較大,造成大量的城區與農區學生擇校入學,引發了教育上的一系列問題。
二、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采取的措施
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使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更趨合理,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48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通遼市黨委、政府的宏觀規劃,制訂《通遼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即按照主城區、城鎮、農牧區各100萬的人口布局和生產力布局,對全市的教育布局進行整體規劃。
一是推進“十個全覆蓋”校舍建設和安全改造工程。按照通遼市2014-2016年農村牧區中小學校舍建設和安全改造建設規劃,我市2014年校舍安全改造建設面積為64123平方米,占三年規劃面積的44.8%,涉及9個旗縣市區138個工程項目,項目完工率100%,規劃投入資金14663萬元,累計到位資金5071萬元。
二是加強對縣域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按照自治區統一規劃要求,市教育局對霍林郭勒市和扎魯特旗自查情況進行調研視導,并組織兩地相關人員赴呼倫貝爾市考察學習。同時,還召開了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員會,成立了通遼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下發了《通遼市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市政府與各旗縣市區政府簽訂了責任狀,旗縣市區也同步制訂了實施方案,并分年度逐步完成目標任務,按規劃實現達標。
三是編制主城區教育布局規劃。結合城市發展人口規模和主城區人口增長趨勢,科學編制主城區教育布局規劃,分期分步整合優化包括科爾沁區、開發區和市直學校在內的教育資源。重點解決人口密集住宅區增加、流動人口增長與學校總體數量少之間的矛盾,滿足就近入學的需要。
四是組建城區義務教育學校聯盟。按照有利于學區化管理,有利于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有利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原則,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市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意見》、《通遼市主城區基礎教育一體化建設方案》和《通遼市主城區義務教育聯盟建設實施方案》;推進義務教育城鄉發展一體化、普通高中教育發展一體化、學前教育城鄉發展一體化、教師資源均衡配置一體化和城鄉學校課程改革一體化;推進“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切實保障特殊群體接受教育的權益,將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納入城鄉一體化進程統籌考慮;制訂《通遼市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暨“三通兩平臺”實施方案》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如今,科爾沁區、開發區、奈曼、開魯、扎旗全部啟動了義務教育聯盟工作,參加聯盟學校達83所。聯盟內學校之間開展了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同進、文化共建、項目合作“五大行動”。通過輸出管理、合理配置師資等方式,盤活學校存量資源,快速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五是開展名校創建工程。突出打造名校群體,在均衡發展的同時,實行分期發展戰略,力爭在三年內集中資源優先發展5所幼兒園、8所小學、6所初中、l所職業中專。啟動實施市直普通高中名校建設規劃,以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為引領,優化理念、優化隊伍、優化管理、優化課程,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學校內在品質突出特色化辦學,強化學校特色建設的研究與策劃,精細管理,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將通遼蒙古族中學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民族教育學校品牌;把通遼五中、通遼一中、通遼實驗中學建設成自治區一流、全國知名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加快推進科爾沁三中、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特色發展,讓其教學條件基本達到市級優質學校標準,盡快進入市級優質學校團隊;把新世紀私立學校、英同英語語語言學校和科區雛鷹幼兒園打造成自治區優質民辦示范校。在主城區建立素質教育改革創新基地,開展素質教育課題研究,打造民族文化教育、版畫、校園詩教、科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體育藝術等10個自治區級優勢示范項目。
六是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建立五級(即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培)培訓、三級(市、旗縣市區、學校)落實體系,全年完成國培95人次、區培5321人次、市培7062人次。按照2014年教育行動汁劃的安排部署,超指標培訓教師6072人次。全市共培訓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班主任、青年教師、雙語教師、幼兒教師總計7062人次,共計59項.完成了全市32986名教師參加的2014年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中級)全員遠程研修和校本研修培訓。
七是加強信息化建設。搭建融資平臺,整合主城區網絡平臺建設資金,啟動市、旗兩級教育信息中心網絡平臺建設,通過教育中心網絡平臺的建設,建立功能齊備、設施先進的教師教育網絡系統、教學支持系統和優質同步網絡課程資源。農村牧區網絡終端覆蓋到校、到班,讓廣大教師,特別是偏遠農牧區的教師都能夠同等享受優質的教育信息資源。市直學校網絡終端具備教學研究、成果交流、師資培訓等多種功能。
八是健全市、旗、校_二級教研網絡。三級教研組織實現了分工協作,各有側重。市教研室以高中教研為主,輻射義務教育;旗縣市區教研室以義務教育教研為主,兼顧高中教研;學校以年級組、學科組教研為組織形式。我們要求市教研室和旗縣市區教研室開展調研視導、送課下鄉、同課異構、評選評價、質量檢測等教研活動,并向農村牧區基層中小學幼兒園傾斜。
三、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目標
為了使學校布局合理,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我們以城市、城鎮、農村三個為基點,充分考量并兼顧數量、質量、規模與效益等要素,統籌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
第一,加快步伐,合理分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硬件條件。一是在主城區尤其是在政府規劃建設的新城區中,同步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確保主城區學校布局合理,滿足因城市擴容所帶來的入學需求,從根本上緩解主城區學校的辦學壓力。二是適當增建旗縣城鎮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初中學校,積極應對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應對社會“擇優入學”的心理,抓好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條件的改善。三是做強農村義務教育,重點建好蘇木鎮場所在地初中、中心小學以及各嘎查村完全小學和教學點,同時附設學前教育,以方便適齡兒童就近人學。
第二,加大投入,消除制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放在縮小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上,既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城市薄弱學校教育經費投入的力度,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農村地區、城市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又要打破學校重點非重點之分,廢除過去那些對薄弱學校存有歧視性的教育政策,改變過去優質教育資源自上而下配置的狀況,抓住國家校安工程項目實施機遇,加大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不斷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讓農村與城市、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第三,創新管理,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人力保障。一是要著力解決學校教師補充問題。鑒于我市義務教育學校在硬件條件、師資、生源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建議嚴把人口關。根據《意見》要求,依法履行對區域內中小學教師的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職能,加強轄區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保質保量地為所有中小學配齊合格教師。二是優良師資向農村教育流動。堅持教育、引導與激勵并重,充分調動現有教師隊伍積極性。加大推進區域師資力量合理交流與溝通機制,形成以強扶弱的教育支援制度,建立優秀教師在農村成長,優秀教師服務農村教育的機制,并積極引導超編學校的富余教師向農村缺編學校流動。
第四,強化教育公益性,增加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動力。一是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為素質教育的推進營造良好環境。二是改革高中招生辦法,把重點高中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學校,弱化中考選拔功能,消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擇校現象,引導學生就近入學。三是重點高中招生比例向農村擴大,可通過降低農村學校學生進入重點高中門檻來引導學生就近入學。
實行義務教育均衡是一項利在百姓、功在國家的大好事,如何把好事辦好,好事辦實還需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但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市的義務教育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