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杰
歲月匆匆,一轉眼,我已在教師崗位上度過了十二個春秋。時至今日,我依然記得自己剛剛踏上講臺走上工作崗位時的情景。十二年來,我有過激情,有過厭倦;有過幼稚,有過成熟;有過沖動,有過克制;有過迷茫,有過頓悟。一路走來,感慨萬千。
而今,我沉下心來仔細回想,發覺有許許多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總結一番,希望我的成長經歷能給他人一些借鑒。
博采眾家教法之長,重在形成個人風格
記得那是我工作的第二年,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要求我參加上海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錄像課大賽。那時的我毫無經驗可言,而教研員的信任和老教師手把手的教導,讓我對自己有了一點點信心。隨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反復備課、上課、反思,然后再備課、再上課。
這次參賽教會了我許多,讓我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了什么是“思想品德教學”,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可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專業教師的指導雖然必不可少,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為重要。每位教師的教學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師擅長講故事,有的教師特別能組織學生活動,有的教師會循循善誘……
有這樣一節課,課題是《保護環境需要道德與法律》。第一次上這節課,我是在另一個學校借班上課,與其他兩位教師同課異構。我憑著自己的感覺和個人風格,做好課堂預設和備課,上課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臨場發揮,在一個平時幾乎無人發言的班級,我做出了超乎尋常的效果,以致評課時獲得了教研員和其他教師的一致稱贊。
也正是因為這節課的成功,教研員將我推薦到市里參加全國中青年教學評優大賽的競選。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和區里的幾位專家經歷了十多次的磨課、上課,再磨課、再上課。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對這節課,我越來越沒信心了……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我讓所有人失望了,當然最失望的是我自己。
經過一番思考,我找到了原因所在。因為我不自信,總是想采納專家們提出的每個建議,考慮的因素太多了,又沒有找到與自己教學風格相適應的結合點,以致手足無措,陷入被動。漸漸地,我發現,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教學,拋卻傳統思品課堂的種種束縛,拋卻其他教師帶給我的思維框架,經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要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學生
“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學生”,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在現實工作中,卻有很多教師無法做到。前不久,我在一個班級上課,相比本班的“活躍分子”而言,有一個女生顯得異常沉默,她靜靜地坐在位子上,從不參與任何討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低著頭,仿佛周邊的所有事情都與她無關。我看到這種情形,就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請她回答,可就在她站起來的那一刻,其他學生的表現讓我驚呆了,這個女生還什么話都沒來得及說,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異口同聲:“老師,她不會的,她是個笨蛋,什么都不知道,其他老師都從來不叫她同答問題”。這個女生本已抬起的頭,義迅速低了下去。就在那一剎那,我清楚地看到了她眼中那濃濃的自卑與無奈。我很清楚,這個問題她是會回答的,她也想回答,可是其他人卻不給她一丁點機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僅僅是學生的原因嗎?不,主要是教師的原因,是教師對這個女生的漠視與蔑視,是教師在很多情況下對這個女生有意無意地貶低,讓這個女生逐漸失去了自信,讓其他的同學打心眼里看不起她。而我意識到,如果再不挽救,這個女生就要被師生們的評價毀掉了。于是我開始用一顆公平的心、公正的心,與這位女生交流……
誠然,有的學生上課積極發言、喜歡思考、喜歡提問、喜歡質疑甚至喜歡插話。而有的學生上課時卻表現很“乖”,從不插話,也極少發言,教師講的每一句話,無論對錯,他們都會認真地聽;每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他們總期待著標準答案,事實上,這“紀律良好”的背后卻隱藏著深深的無奈與痛惜。
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顯而易見,是教師心目中的尺子。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我們的期待不一樣,我們的要求也不一樣,而我們僅僅看到了學生身上表現出的我們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對學生的另一面,我們往往會忽視甚至漠視。經驗告訴我,面對每一個學生,我們都要擁有一個好心念,用平等的理念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他們身上的某一個缺點而隨意抹殺他們身上的其他閃光點。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方為讀懂學生。
讀好書,為我插上思維的羽翼
社會變遷如此之快,現在的生活與小時候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不僅是物質生活的豐富,還包括了社會心態的變化。浮躁、易怒、急功近利、做事敷衍、不求上進、金錢至上等不良心態的產:生,不僅嚴重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更滲入了校園,不可避免地對學生和教師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每當我迷茫的時候,我會選擇看書。從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到呂型偉的《從教七十年》;從《今天應該怎樣“管”學生》到《做有思想的行動者》;從張麗鈞的《生活中的暗示無處不在》到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我看了不少書,它們總是在我迷茫、失落、浮躁、痛苦的時候,為我點亮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行。雖然我講不出每本書的具體內容,然而這些書籍里的點點滴滴,都已滲入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成為我的處世之道和立世之本一
還記得周國平教授在書中這樣寫道:“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即生長”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都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比如說,智育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就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美育就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教育即生長”在我的頭腦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時刻提醒著白己,我是一名教育者,我應該做什么事。
書籍讓我學會了思考。當我遇到教育教學中的難題時,我會看書;當我遇到個性豐富的學生而不知該如何對待時,我會看書;當我心情浮躁時,我會看書。在課堂卜,我喜歡將做人的道理和為人處世的原則滲透到教學中;在生活中,我喜歡和好友暢談人生感悟。我不斷問自己:我在做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我義該怎么做?我思考著自己的教學,思考著自己的堅持,思考著自己的人生。
從教十二載,歡樂與郁悶相伴,執著與迷茫共生。我無怨無悔,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會堅定地選擇教師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