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瞳+薛偉平
“教育”一詞在《說文解字》中早有所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苯詠?,西方教育者解釋“education”一詞,則具有引出、誘發之意,進而使人們認識到,“教育”是一種能夠把人與生俱來的種子(或潛質)引發出來的活動。
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我國于2011年制定頒發了新的課程標準。該課程標準將人的全面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在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情感、意志品質、行動力的培養。為了更好地踐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和理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當重新反思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教書重在育人,以人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變革。
教育是一種社會行動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具有社會性的,是深處于社會之中的,教育的發展會受到社會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同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學科,是一門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藝術。那么,教育是怎么影響人的呢?建構主義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強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協助者。建構主義認為,教育是通過興趣點作用于人的已有認知結構,使原有認知結構順應新的知識結構,并且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的思維方式、話題捕捉能力,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職教師還是師范生,都應該在不斷獲取知識的同時,注重溝通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注意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
教育要包含對人性的思考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其中,人的現實性包括人與生俱來的遺傳素質和人的社會歷史性。人通過親自的社會實踐總和為人,因為社會實踐是動態的、發展的、變化的,所以,我們所說的人性也是動態的。那么,塑造人性、充實人性的教育也應如此,否則就被視為違背了人性。
在把握教育特征時,有些人總是陷入全盤西化或是故步自封的極端情況。如時常有人質疑——“到底是中國注重知識掌握的應試教育好,還是西方強調自由、創造的教育好?”對此,理性的考量應是:中西合璧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同時應兼有對人性的思考。
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
“教育即生活”是美國實用主義集大成者約翰·杜威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之一。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從做中學”。教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所以,教育就是學生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對將來生活的預備。由此,教育與生活或生命的關系變得密不可分,只有將兩者聯系起來才是最豐富的教育。
20世紀的工業革命和科學思潮極大地窄化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科學世界不斷向前,其與人們的生活世界日趨分裂。這使得生活被嚴重肢解了,人們大多沒有目標,不了解、不注重生活的意義。后現代主義正是由此產生的,他們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生活意義。它使人們認識到,在信息泛濫、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一定要致力于展現“我”與“你”不一樣的地方,然而也正是教育才能使人有價值,使人能夠以迅捷的方式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地創造社會價值,推動禮會進步。
西方永恒主義者鼓勵人們回到古人那里去,像古人那樣去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以啟示: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懂得如何令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要善于利用情境“懸置”教育過程,立體地、多線性地呈現教育,進而影響受教育者,使之做出最佳的安身立命的選擇。
教育思考的收獲與反思
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體驗中,收獲不少,但也積累了不少需要反思與修正的元素。
一個好教師的教學行為應是自由的、解放的。
自由解放的教學行為是脫離講稿、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的,是能夠展現全新自我的。所以,我姑且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分為“融、會、貫、通”四個方面。
“融”即融合。良好的教育思想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它要求教師不僅應具有良好的理淪修養,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這包括適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做到中兩合璧,貫通古今,不斷反思教育實踐,豐富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并將之投入新的教育實踐中去。
“會”即靈活自由地改變自我。教育是一種社會行動,人們通過教育改造社會,而教育正是通過我變帶動我身邊的人變,進而帶動其他人變(社會的變革)。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反思感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改革舊有的教學模式,不斷改變封閉的教學方法。
“貫”即溝通、交流。教師的教學效果首先取決于其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么他會感覺上起課來十分輕松,學生聽得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相應就高;相反,如果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很多時間。其次,新時期的教育要求人們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這一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課堂上,教學模式要由“教師中心”逐漸向“學生中心”轉變,教師要更加注重問題的設置和對話的使用。課下,教師要更加關心學生的生活,開始關注學校、家庭及社會的聯系。
“通”即令生活煥發活力,讓人人都能夠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有多種可能性的,這就導致了生命具有探究性。這種探究究不是任何框架都可以限定的行動,不應是壓抑的、強迫的。因此,人人都應該自由地、解放地、主動地去拓展生命的價值。而教育帶給人們的恰恰不僅是珍惜生命,更要教人注重生命的內在價值。教育正是通過教師的行動,影響受教育者的行動,進而帶動整個社會變革的。行動,不是動起來就行的,它應該具有顯著的倫理特征。教師只有認識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的價值,才能在教育活動中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之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享受到充滿活力的人生?這樣,社會也才會不斷地向好的方向變革。
有價值的教育理論應該是反思性的、個別化的。
朱永新在其關于“新教育”的論述中指出:教育的三個特質是“我要開花”、“生命關懷”和“特立獨行”。教育學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曾一度依附于物理學、哲學等學科,一直沒有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以致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教育及相關領域的發展較為緩慢和落后。這就要求教師及教育研究者,應在不斷反思的基礎上,努力創造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尤其是一線教帥,更要具備對具體問題的反思研究能力,學會運用行動研究,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科學解決問題,嚴謹提升并豐富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