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玄


【摘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然后作為后期成立的金融機構,在推進過程中受限于一些客觀問題和主觀不足,發展遲緩,本文在淺析問題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農村 中小金融機構 業務發展 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現實情況
(一)存在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從理論上說,它的確立填補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空白,把學者的目光從研究國有銀行、商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轉移到農村金融上;從現實來看,各中小金融機構的成立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解決了農民有錢但儲蓄難、投資難;沒錢但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對拉動農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發展現狀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多次銀監會的改革,現在呈現出規模逐步擴大、盈利水平日益提高、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業務范圍有序擴大等良好勢頭,查閱最新的銀監會統計信息,可以發現,自2014年來,每個季度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都保持規律的增長,在銀行業金融結構中的占比也逐漸地增長。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推進的阻礙
雖然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解決幾億農民迫切的金融需求的產物,發展勢頭良好,但是身處在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農民生活有所富余,開始著眼于尋找風險和收益最優組合,開始投資管理財富。然而,農村金融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阻礙,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既存在不容忽視的客觀問題,也有農村特有的主觀不足。
(一)客觀問題
1.宏觀競爭環境較封閉。由于歷史原因,農村金融起步時間比較晚,相對于發展成熟的城市金融,農村的中小金融機構服務的對象比較局限,以鄉鎮人口為主體;不同于在大城市各種性質的大、中型商業銀行、國有銀行等應接不暇的選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以其不可比擬的本土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幾乎占有了全部的農村金融市場。
2.業務分類過于傳統。金融行業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朝陽產業,從傳統的存款業務,擴大到基礎的中介業務,再衍生出多樣的金融理財產品。而目前眾多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業務仍以傳統的存貸款為主,涉及到外幣交易、信用卡發放、債券發行等多樣的業務比較少,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延伸,農村金融市場的業務面臨被城市大中型銀行侵占的威脅。
3.硬件設施較落后。從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目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使用的柜員終端系統較為落后,開發年代比較久遠,許多功能的配備沒有跟著業務發展的需要實時更新;鄉鎮內ATM機設立較分散,農民實時取款的效率大打折扣,網點排隊的現象頻發等;這些現象側面反映出目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對系統開發及高科技的投入較低,拉低了總體的工作效率。
4.收入分配不均。正如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那樣,金融作為我國最富有的行業之首,其薪水之高福利優厚讓人傾羨。查閱國統局統計數據可知,近10幾年來,金融行業的平均工資都遠遠高于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且長期保持在首位。然而,在這增長的曲線背后,動輒上千萬的銀行高管工資,以及被平均的普通員工的薪水都值得我們關注。收入上的不平等,極易導致職工內心的不平衡,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效率。
(二)主觀不足
1.職工專業素質欠缺。比起城市各大銀行對工作人員學歷、資質、能力等各方面的嚴格要求,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門檻算是相對較低。一方面,由于農村教育的落后性,原本高學歷高能力的人才不多,愿意留在農村工作的更是少數;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招聘制度比較放松,與中規中矩的筆試面試不同,人情關系可能起著更決定性的作用。
2.職業規劃局限。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倒逼員工有競爭意識,并且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規劃,而農村的金融機構由于服務對象比較集中,開展的業務比較單一,并且同一崗位的競爭對象較少,導致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缺少合理且長遠的規劃,從而不能提高對崗位的積極性以及公司的貢獻值。
3.高端人才流失。人才的培養總是需要時間和成本的。企業花大量人力和物力集中培養高端人才,但是,“人往高處走”,與傳統70、80年代的人不同,新時代的員工常常表現地忠誠度不高,尤其是在多金的金融行業,擁有豐富的經歷和專業知識,頻繁地離職跳槽更是近年來的新常態。長此以往,農村的金融機構高端人才不斷流失,無法形成業務進一步擴大發展的中流砥柱。
4.創新思維受限。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金融機構更是如此。由于承受的外界壓力較小,以及市場的競爭較緩,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不足。此外,周圍同事較多持有安于現狀態度,缺少大家集思廣益積極創新的氛圍。
三、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思考
(一)相應的優惠政策制定
由于資金、地理位置、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金融發展比較緩慢。對于該情況,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需要大力扶持,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保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比如降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辦理業務所需的手續費及成本;制定合適的準入門檻,該管的事堅決管住管好,該放開的事充分下放,讓一切合適的資金和人才充分活躍起來。
(二)加強員工培訓
人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人為本”既要求我們會用人,還要會培養人。加強對員工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傳授他們對金融知識、理財產品、業務處理等學習;同時,對于長期從事柜臺工作的同事,建議可以采取“輪崗”方式,讓員工體驗不同崗位業務,從而對企業整體的發展有個較為宏觀且具體的認識。此外,注重員工的身心健康,給她們營造一個和諧積極向上的奮斗環境。
(三)開發有農村特色的產品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單純的存貸款業務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農村金融需求。身處農村的諸多群眾也逐漸培養了自己的投資眼光。這就需要相應的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理財產品,因地制宜地提供優惠和開發理財產品,比如近來興起的“農家樂”,可以提供優惠貸款政策鼓勵經營,既帶動了企業的效益,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定期開展與城市間銀行業務交流與合作
故步自封是沒有辦法進步的,城市金融機構發展時間較長,積累的經驗較多,把握機會與之交流,從他人的成功經驗中借鑒,在互相交流中促進企業的成長。可以定期邀請或者組織銀行間的交流會,分享彼此的智慧,不僅要競爭,更要通過合作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參考文獻
[1]于麗先,鄭子聰.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1.
[2]王桂堂.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制度保障問題探討[J]金融改革,2012.
[3]徐瑜青,周吉帥,劉冬.村鎮銀行問題調查與研究[J].農村經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