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
(南陽市第九人民醫院麻醉科 河南南陽 473065)
麻醉蘇醒期麻醉效果變淺,再摻雜氣管插管、疼痛等因素,患者常出現躁動、嗆咳、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影響平穩蘇醒,增加并發癥發生率。右美托咪定可減輕手術應激,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對呼吸的抑制,預防全麻拔管期的不良反應。此次研究采用單次小劑量右美托咪定預防全麻蘇醒拔管期的不良反應,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35~71歲,平均(47.2±7.6)歲,體質量44~72 kg,ASA分級Ⅰ ~Ⅲ級,均為腹部擇期手術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意識障礙、心律失常及長期服用鎮靜、精神類藥物患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將62例患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35~70歲,平均(46.8±7.9)歲;觀察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36~71歲,平均(47.6±7.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體質量、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兩組均于術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100 mg,監測心率、ECG、血氧飽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有創血壓等,麻醉誘導采用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1~1.5 mg/kg、維庫溴銨0.1 mg/kg靜脈注射,氣管插管后機械通氣,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1~13次/min,PetCO2維持在35~45 mm Hg,腦電雙頻指數(BIS)維持在45~55,術中異丙酚4 ~6 mg/(kg·h)、瑞芬太尼 5 μg/(kg·h)靜脈泵注,2%七氟醚吸入麻醉維持,維庫溴銨0.05 mg/(kg·h)靜脈泵注維持肌松,術畢前20 min停用維庫溴銨及七氟醚,術畢前10 min停用異丙酚及瑞芬太尼。術畢前10 min觀察組給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加入生理鹽水10 ml緩慢靜脈注射,對照組給予10 ml生理鹽水緩慢靜脈注射。患者出現自主呼吸時靜脈推注阿托品0.5 mg、新斯的明1 mg。
1.3 觀察指標 以拔管前5 min為基礎狀態(T0),觀察兩組基礎狀態(T0)、拔管時(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SBP、DBP及HR變化。觀察兩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采用Ramsay鎮靜評分評估拔管后兩組患者鎮靜程度,1分:患者不安靜或煩躁;2分:合作、安靜;3分:嗜睡,對命令有反應;4分:入睡,可喚醒;5分:入睡,對呼喚反應遲鈍;6分:深睡,不能喚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點 SBP、DBP、HR T0 時兩組 SBP、DBP、H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T1、T2、T3、T4時對照組SBP、DBP、HR較T0升高幅度明顯大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SBP、DBP、HR變化()

表1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SBP、DBP、HR變化()
2.2 呼吸恢復、蘇醒、拔管時間及Ramsay鎮靜評分 兩組患者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Ramsay鎮靜評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恢復、蘇醒、拔管時間及Ramsay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呼吸恢復、蘇醒、拔管時間及Ramsay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全麻患者蘇醒期拔除氣管導管時,因麻醉變淺、吸痰、導管刺激、疼痛等引起躁動、呼吸急促、血壓劇增、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明顯的心血管應激反應,存在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潛在危險[1],重者可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手術部位出血及腦血管痙攣等,降低麻醉蘇醒質量。
右美托咪定為新型、高選擇性α2受體激動劑,注射后6 min起效,半衰期約2 h,抑制突觸前膜去甲腎上腺素釋放,降低突觸后膜興奮性,激動腦干內藍斑α2腎上腺素受體產生類自然睡眠的鎮靜作用,易于喚醒,可抗焦慮、鎮痛、改善術中心血管穩定性,與阿片類藥物協同增強鎮痛、鎮靜作用,減少圍術期麻醉藥物、阿片類藥物用量,減輕抗阿片類藥物所致肌肉強直和氣管插管、拔管時應激反應,減少全麻蘇醒期寒戰、譫妄等不良反應[2],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及應激狀態下心率異常增高,減弱呼吸抑制,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3]。臨床研究表明,適當劑量的右美托咪定預防拔管期心血管反應效果較佳,且不延長蘇醒時間,不良反應少,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6]。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T1、T2、T3、T4時對照組SBP、DBP、HR較T0時升高幅度明顯大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Ramsay鎮靜評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術畢前10 min單次靜脈注射適量右美托咪定可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明顯減輕拔管過程中應激反應,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全麻蘇醒期質量。
[1]吳靜,劉立莉,楊帆.小劑量瑞芬太尼對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2(9):1316 -1318.
[2]方寧寧,侯躍東,于金貴.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啶對甲狀腺手術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23(8):58.
[3]Kose E A,Bakar B,Kasimean O,et al.Effects of intracisternal and 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 on ischemia-induced brain injury in rat:a comparative study[J].Turk Neurosurg,2013,23(2):208 -217.
[4]劉麗,蘇子敏,唐俊,等.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對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學,2012,19(5):529 -531.
[5]呂艷芳,徐萌艷.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鏡手術全麻拔管期應用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9):38 -44.
[6]吳涯雯,黃鴻暉,郭葦航,等.右美托咪定預防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5):2426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