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等
摘 要: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危害民眾身體健康的關鍵瓶頸問題,這也對《環境衛生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針對現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實驗內容和形式固定、理論教學和實際應用脫節及考評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問題,探討了包括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強實驗課內容和形式改革以及設置合理的考評評價體系等在內的一系列教學模式改革建議,對課程改革進行探索與實踐,以滿足人才培養和建設應用型學科的需要。
關鍵詞:環境衛生學 應用 教學模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a)-0194-02
《環境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也是環境科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環境事件屢次上演,嚴峻的污染形勢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環境衛生學》致力于揭示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識別、評價、利用或控制與人群健康有關的各種環境因素,達到維護人群健康的目的[2]。為此,該研究依托河南省高等學校預防醫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結合目前《環境衛生學》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嘗試探索了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方向。
1 課程教學補充新問題、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根據新鄉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環境衛生學》在第9學期開設,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授課對象為面臨就業和考研的大五學生,主要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應用環境學知識和醫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應用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勝任未來的實際工作和科研活動。
目前,《環境衛生學》教學中使用的大都為楊克敵主編的教材,雖然教材每隔幾年都修訂并補充新內容,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響,教學內容存在一定滯后性,與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3]。例如,2015年新春伊始,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關注,片中用大量篇幅解釋了霧霾形成的多種因素,也提到了發達國家在治理霧霾時用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在霧霾問題白熱化的今天,教材中大氣衛生章節仍重點探討煤煙型煙霧、光化學煙霧等問題對健康的影響,僅在顆粒物來源部分提及PM2.5的定義及城市顆粒物源解析中PM2.5占PM10的比例。又如,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大氣污染呈現出煤煙型與機動車污染共存的新型大氣復合污染特征,區域性和二次化學轉化突出的大氣污染愈加明顯。這都要求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教材中基本理論的講解,還需隨時補充新的熱點,探討現實問題,才能保證所學知識得到良好的應用。
在已開展的《環境衛生學》教學內容補充調查中,學生更注重補充室內空氣污染、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等具體技術[3]。而實際教學中,環境指標監測、污染物采樣技術、環境影響評價和健康影響評估手段等講授較少,特別是缺乏國內外先進方法、裝置和技術的介紹,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和科研團隊后,欠缺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蓢L試在現有教材基礎上,由教研室編寫新內容作為補充材料,一是更為快捷便于隨時更新,二來也可以滿足學生探求新知識的需求。
2 課堂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環境衛生學》教學采用大班上課、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式”教學為主[4]。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沉悶。為此,可嘗試在教學內容中選取特定章節,以專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制作PPT課件,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課件的手段,由學生來講授,增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即將到來的畢業設計和答辯提供鍛煉機會。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考慮將“翻轉課堂”模式引入課程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提高每個學生的課程參與度。
3 注重實驗課改革
《環境衛生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實驗課教學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鞏固和深化理論課教學中的知識,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3.1 實驗內容改革
實驗內容設計不能一成不變。以目前實驗課設計中大氣衛生實驗為例,該內容共安排三次實驗課,分別為空氣樣品采集和流量校準、空氣中NOX的測定以及空氣中CO和CO2的測定。隨著大氣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環境指標觀測和污染物的檢測手段日趨完善,高靈敏度的快速、實時、便攜式檢測設備為空氣中常規大氣污染物濃度的獲取提供了可能。實驗課設計中應盡可能回避老舊的測定方法,關注新興熱點污染物(如PM2.5和汞),介紹學生認識和掌握目前廣泛采用的儀器設備和測定方法,充分滿足工作崗位需求。
3.2 實驗方法改革
實驗方法改革,一是更新實驗操作的方法和儀器設備,二是更新實驗的手段。例如,在環境質量評價實驗課中,可嘗試走出實驗室,以上機課的形式在機房進行,引領學生操作地理信息系統和相關環評模型軟件,將現代化手段融入教學中。
3.3 實驗課形式改革
可嘗試增加一些綜合性實驗,如組織學生到現場,開展環境空氣監測、地表水和地下水采樣、土壤樣品采集等,與實驗室分析相結合,找出案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評估環境質量和健康影響,最終提出意見和建議,系統完成整個實驗設計。另外,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做科研小助手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開拓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4 合理的考評評價體系建設
目前,課程總成績由三部分組成,理論考試成績、平時考勤成績,以及實驗課成績。理論考試成績為期末考試成績,實驗課成績主要取決于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與實驗做得好壞,實驗技能掌握情況關系不大。一次考試不能反映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實驗報告也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能力和平時的學習態度。需要改革考評評價體系,增加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動手機會,如完成科研報告、環評案例、課堂內容講授等,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完成的科研部分以成績形式體現。
總之,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課程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培養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的解決能力,真正把所學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既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也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5 結語
在深入研究該校本科專業《環境衛生學》課程的特點及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事該課程教學的親身體會,從優化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和建設合理的考評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理論教學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應用型教學模式探索建議,初步教學實踐發現,這些舉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學習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才培養和建設應用型學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楊克敵.環境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 魯文清,袁晶,鄔堂春.我國環境衛生學的發展歷程和展望[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8(42增刊):51-54.
[3] 李萬偉,李曉紅,賀圣文,等.《環境衛生學》課堂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20-123.
[4] 杜可軍,陳景元,駱文靜,等.《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基本思路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4):3815-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