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消費、投資于出口的三駕馬車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投資與出口,這使得我國經濟的增長過多的依賴外需,這不僅會帶來國家間貿易摩擦的產生,而且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所以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本文則是在這一背景下,利用1995-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對我國消費需求的影響程度,從而為制定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消費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一、對消費需求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1.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于消費來源于收入,所以在影響消費需求的眾多因素中,消費主體的收入尤其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根據消費函數理論可知,消費水平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消費主體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其消費能力就越強,那么經濟中總的消費水平就越高。
2.社會保障制度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高額的教育、醫療、養老支出使得居民的未來支出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居民的儲蓄預防動機特別強烈,消費特別保守,從而導致消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
3.人口年齡結構
一般把人口年齡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歲-15歲為青少年,第二階段15歲-64歲為中年(勞動人口),第三階段64歲以上為老年人。根據莫迪利安妮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人們對自己一生的消費作出計劃,以達到一生效用的最大化,社會中的青少年與老年人口屬于純消費者,所以其所占比例越大,則整個社會的儲蓄傾向就越低,消費水平就越高。
二、對消費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1995年-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Z變量)、社會保障支出(X變量)以及總人口撫養比(Y變量)對我國消費需求(T變量)的具體影響程度。多個時間變量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可通過Johnsen協整檢驗得出檢驗結果如下:
綜上所述,實證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Z變量)、社會保障支出(X變量)及總人口撫養比(Y變量)對我國消費需求(T變量)的影響都是正向的,這與我們的預期結果是一致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刺激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可以從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等方面努力。
三、政策建議
1.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才能有效刺激消費需求,所以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勞動者收入所占的比重,向居民部門傾斜,在再收入分配時通過稅收、補貼等財政政策使得企業部門的部分收入流向居民。另外,政府要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對勞動者的就業職業培訓,建立地區性的最低工資保障機制,保障居民穩定的工資收入。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
加大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在農村繼續推行新型養老保險制度,以及加大對特困群體的社會優撫以及社會福利,并進一步完善城鎮的企業保險制度,讓社會養老保險涉及更多的居民群體,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另外要保證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險待遇,實行社會化管理,有效避免企業關閉破產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另外要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減少其對家庭消費的擠出效應,降低居民的儲蓄傾向,刺激其消費需求。
3.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提倡現期消費或超前消費
積極引導居民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從以前的重節儉、重儲蓄的節儉消費觀念逐漸向理性消費、個性消費甚至向信貸消費等消費形式轉變,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另外也可以對消費者給予適當的消費信貸優惠來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睿.基于擴大內需的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分析[J].商業經濟,2010(5):21-23.
[2]劉國印.我國內需不足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商界,2010(7).
[3]楊誠.中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實證分析[J].時代經貿,2008(6).
作者簡介:劉方,女,河北,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