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東
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是企業內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穩定勞動關系,促進企業和諧發展的有效措施。近年來,經過多方努力,企業工資協商工作基本形成了黨委領導、行政推動、多方支持、企業和職工積極參與的格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工資集體協商工作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深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推動企業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對協商認識不足。一方面部分企業法人對工資集體協商工作認識有偏差:有的認為協商不協商無所謂;有的認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削弱了企業的行政管理,不利于企業的管控,所以不需要協商。另一方面部分職工對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也有誤解。有的認為開展協商就是要求提高待遇;有的認為工資是一把手說了算,沒有必要也不會有效果;甚至有的擔心開展工資協商會引起資方刁難甚至會失業。
(2)被動協商。普遍情況是,協商多數是由工會方向企業行政方提出,企業是強勢,工會方是弱勢,企業很少主動承擔責任,協商一般都容易流于形式。主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企業大都為公有制企業,非公企業多數是在勞動部門和工會組織的推動下被動協商,還有不少的企業不與職工簽訂工資合同,有的企業工會方為應付上級檢查而“單方協商”。
(3)協商效果欠佳。從企業方面看,部分企業沒能按照工資集體協商規定的程序操作,忽視或者省略了職工意愿表達與協商參與;從職工方面看,部分職工對協商的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不熟悉,對協商的方法和程序不了解,形成“不善談”的困境,難以依法與企業經營者開展平等協商;從協商內容看,部分協商內容基本上是法律規定職工必須享受的權利,沒有找準不同企業、不同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對職工工資收入提高不大,對促進企業發展效果不明顯,缺乏實質內容。
針對上述工資集體協商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途徑主要有:
(1)堅持黨政領導,工會源頭參與。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黨的“依靠”方針,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黨政領導,在黨委和行政的領導與支持下開展工作。同時,工會必須要找準定位,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職工利益出發,堅持源頭參與,積極創造協商條件,最大限度地保障職工利益。實踐證明:只有在黨政的領導下,工會從源頭積極參與,才能充分體現企業和職工雙方的利益,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做扎實、并做出成效,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
(2)共建共享,促進雙贏。企業發展是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根本,如果沒有企業的發展,協商就無從談起。發展是企業和職工一致性的共同目標,兩者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利益共同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企業發展為職工利益提供了有效保障,職工在享受企業發展成果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力量,激發活力,不斷創新,極大地促進企業發展。企業和職工正是通過工資集體協商的途徑和手段,實現共建共享的目標,促進利益的雙贏。
(3)建立機制,依法維權。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必須要建立有效的機制,堅持依法維權。要按照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通過報紙、電視、櫥窗等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企業經營形勢和工資集體協商的內容,讓廣大職工都能充分了解公司發展狀況,擺正自身利益和企業發展的關系,從而增強責任心,激發工作積極性。要不斷規范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程序和內容,使其更加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堅持依法維權,確保工資協議的合法性。要依《勞動合同法》對工資協商集體協議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使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得到進一步深化,更加完善和規范。
(4)健全協商體系。將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黨委、行政、群團組織的各項評先評優評模的重要考核內容,對未開展或開展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實行一票否決制。各級工會應對企業工會加強指導和服務,在人力、財力、物力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給予幫扶和保障,保證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順利進行。
(5)提高協商質量。建立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指導員隊伍,由相關責任部門組織培訓,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業務指導、政策咨詢等服務;組織工會干部、協商代表參加專題培訓,通過學習相關法規、政策和財務知識,學會正確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合理判斷工資增長空間,解決“不善談”問題;探索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專家庫,充分吸納工會和律師、經濟學、統計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在協商談判遇到困難時提供指導和服務。
(6)有效監督,重在落實。平等協商工資集體協議是企業民主管理的一種形式,要達到推動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發展,必須把握履約和監督的關系。監督與落實是相輔相成的。監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落實必須實行有效的監督。積極推進廠務公開、職代會等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作用,確保工資集體協商的內容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