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貴州省非公有制經濟中規模以上工業私營企業生產深度入手,選取2007-2013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私營企業生產深度進行觀測,并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尋求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策。
關鍵詞:貴州;規模以上私營企業;生產深度;非公有制經濟
一、貴州概況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國土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人口約3474萬。植被豐厚;礦產資源豐富,并以分布廣泛、門類齊全、儲量豐富、成礦地質條件好而著稱。此外,貴州水、電、煤多種能源兼備,猶以水力和煤最為突出,亦是我國的能源大省。
二、貴州經濟發展
從欠發達的狀態走向發達的發展過程,是貴州深化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宏觀方面:人均收入方面,在2007年按當年匯率計算,全國約2520美元,貴州約945美元,方才突破人均800美元——是全國最后一個突破這一指標的省份。三次產業比例上,2007年為11.3:48.6:40.1。按照錢納里標準模型衡量,2007 年,我國已接近工業化發展的中期。并有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全國的工業化綜合指數為50,北京和上海都是100,廣東省也達到83,而貴州省的工業化綜合指數僅為13,在全國居末。因此,從以上數據顯示貴州不僅位于工業化發展初級階段,而且水平和速度也在全國排名居后。
近年來,在工業強省的發展戰略下,貴州發展速度有了較快地提升。最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季度按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累計值(%)來看,貴州增速排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排名第二,2014年排名第二,2013年全年排名第一。而從總量上,2011、2012、2013三年,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排名是26,并且截止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仍未突破萬億元大關。盡管貴州的經濟發展增速可觀,然而,因基數過小,貴州仍然是一個欠發達的地區。
圖1 1978年-2013年貴州三次產業構成
進一步地從三次產業的變化來觀測貴州省工業發展——1992年,貴州省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的比例為35.7:35.9:28.4。2001年至2012年,第二產業平均增長速度為13.3。2009年-2013年五年間,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速達到了15.5%。顯然,制造業已成為在貴州地區經濟中的重要角色。其中,因為在稅收貢獻上表現突出,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收新增就業崗位的主渠道。2009年,貴州省委十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研究部署大力推進貴州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我省規模以上工業私營企業的生產深度
從古典學派的角度看, 經濟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化和分工發展的過程。而經濟發展方式在從重數量到強調結構的變化中,一個集中地體現就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因而,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在工業化方面的表現,筆者認為值得關注。將生產深度(即“附加值/產值”)作為工業化發展的一個觀測點。下圖是貴州經濟發展進入快速通道以來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中私營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的生產深度圖。
圖2 2007年-2013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私營企業生產深度
圖3 2007年-2013年貴州省規模以上工業國有控股企業生產深度
圖2中,平均每年生產深度達到32.6%。同時,七年間,2007年-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私營企業生產深度均30%以上,而2013年則為28.2%,這一變化令人關注,比較符合實際的原因是由于受經濟發展調結構的政策和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影響。圖3為同期規模以上國有控股企業的生產深度。可見,2009和2011年私營企業的生產深度高于國有控股,而其他年份國有控股的生產深度表現優于私營企業。
四、建議
近年來,貴州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所面臨的矛盾也很突出。如何根據我省這樣一個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的特點,發揮非公有經濟私營企業的活力,我們的建議是:
(1)政策法規:首先是做好“開源”,資本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利用金融服務業市場開放擴大的契機,改善金融發展環境;辦好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同時,適時有條件的發展其他融資平臺,促進多種融資渠道的形成;其次,由于思想觀念,歷來有把公有制經濟發展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的看法,從而導致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規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對此筆者建議創造條件,逐步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的融資難——調整并強化相關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體現在區域銀行為小微企業、鄉鎮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以解決其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和融資難等問題。
(2)破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受阻還存在著缺乏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管理培訓、創業輔導、科技扶持、投資咨詢等社會中介服務體系,再者社會上“仇富”、“怕富”和“劫富濟貧”等不正常的心態,都阻礙和嚴重影響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公平競爭的創業發展環境和法制化的財產保護體系。
(3)加強規范引導:工業化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和產業鏈發生演變的過程。因此要以市場為導向,在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針對我省資源豐富而制造業生產深度與產品附加值低的現狀以及非公有制經濟普遍存在著實力弱、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抗風險能力差、產業分布狹窄等問題,在鼓勵其發展的同時,迫切需要加大對非工業經濟的教育、引導、規范、監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水平,為起步發展中的企業提供良好生存環境,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較快地形成規模經濟,促進生產深度的深化和產業鏈的延長,從而達到不僅強化現有核心優勢產業、培育切合貴州資源稟賦的新生產業,同時將競爭劣勢轉變為優勢,最終有利于貴州的經濟發展。
五、結語
上述所討論的貴州近年來非工業經濟中規模以上私營企業生產深度和非工業經濟發展的聯系,只是實證的一個方面。更為緊密的相關分析和檢驗并未在本文所討論的范圍之內。總之,作為欠發達地區的貴州省而言,如何調動非公有經濟的活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的發展,協調我省的經濟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綜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課題組.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1995~2005年中國工業化水平評價與分析[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09-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分省年度數據[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2011~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分省季度數據[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2,2015年第一季度.
[4]貴州統計局.貴州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2013.
[5]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1,1(1):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