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建
中國戲曲是個大寶庫,電影改編戲曲是仁者見仁,幾年前陳凱歌導演、葛優主演的《趙氏孤兒》就不是很成功,而徐克《智取威虎山》的改編則獲得不少好評,就連戲曲人也暗豎大拇指。
在中國電影誕生110 周年之時,中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的系列戲曲電影受到觀眾贊譽。中國電影資料館今年3 月起開設戲曲電影專場,回顧民國時期至今的名家經典作品,陸續放映了遲小秋主演的京劇電影《鎖麟囊》、張火丁主演的《白蛇傳》、李少春主演的《野豬林》和馬連良主演的《鍘美案》。中國電影資料館還邀請專業研究者和戲曲名家與觀眾交流,普及戲曲知識。
“臺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人笑,臺下萬人歡”,這就是戲曲的功力和魅力。近年來,常聽有人說到戲曲藝術缺少觀眾和后繼乏人的問題,頗有擔心此項藝術瀕臨失傳之虞。筆者以為,戲曲的生命力提升一方面取決于眾多喜愛戲劇的觀眾,另一方面多創作戲曲電影則是普及戲曲藝術的更好途徑。
中國電影資料館系列戲曲電影首場放映便觀眾爆滿,共售出了200 余張電影票,兩個放映廳座無虛席,這讓《鎖麟囊》的導演黎濤非常感慨。令他驚喜的是,前來觀看戲曲電影專場的觀眾中年輕人居多,并非像此前預計的以老年人為主?!斑@樣看來,戲曲電影對傳播我國傳統戲曲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戲曲電影的拍攝和放映也更有必要?!?/p>
從《定軍山》開始,戲曲和電影就產生了難舍難割的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梅蘭芳的《生死恨》、周信芳的《四郎探母》 等很多戲曲名家表演的經典曲目也被拍攝成電影,留存下來,成為記錄和保留我國優秀傳統戲曲劇目、藝術家表演成就等資料的重要手段。
戲曲與電影這兩種藝術門類相結合,如何解決美學定位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戲曲的表現特性主要是虛擬性,表演手段主要是“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這十種手段都是在演員身上體現,因此可以說戲曲是以“角兒”、以流派為中心的舞臺藝術;電影藝術以真實性為基礎,手段主要是“推拉搖移跟,遠全中近特”,是以導演為中心的,真實與虛擬碰撞在一起,一定要找出一條規律來,才能適應戲曲電影的發展,處理好虛與實之間的關系是拍攝戲曲電影的美學核心。戲曲電影的發展對戲曲和電影這兩類藝術來說是相互促進的,電影因為戲曲這一傳統藝術而獲得了更廣泛的觀眾。同時,戲曲也借助電影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更升華了戲曲的藝術魅力。
電影利用的蒙太奇等手段會打破戲曲人很在乎的整體性,這些都是需要探討和探索的。很多潛臺詞可能在舞臺上演員有表現,電影能通過銀幕傳達出去,而舞臺因為距離遠,觀眾沒辦法看得那么清楚。
當下戲曲界的現狀是,年輕人不愿進戲校,中年演員多改行,老藝人漸漸故去,還帶走了身上的技藝和劇目。戲曲的發展靠什么?就靠一代一代藝人的傳承?!昂霌P國粹藝術,保留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戲曲演員需要生存,首先就要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只有提高了待遇,才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戲曲傳承中來?,F實情況卻是,很多戲曲演員迫于沒有展示才能之處,自身難保,空放著一身本領,倒不如轉戰影視來得實際。久而久之,這變成了戲曲行業中的一種“求生之道”。與此同時,戲曲演出與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降低劇場的場租費,從而降低院團演出成本、降低票價;推動觀眾購票熱情,使低收入者不因高票價被拒絕于劇場之外;進一步鼓勵提升演出質量、擴大戲曲觀眾受眾面,這樣才能保證戲曲演出和藝術市場更積極健康地發展。
戲曲界想留住人才,應該拿出更多的實際行動來,從而滿足戲曲演員對于好劇本、好演出制作團隊和更多演出機會的需求,從而讓更多的戲曲演員對扛起傳承戲曲事業的大旗充滿信心,讓戲曲事業真正能夠后繼有人。
有著“戲曲國寶”之稱的戲曲大師裴艷玲曾經說,“京劇需要創新。我也在創新,比如,我在全國率先實行京劇、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鍋’的演出形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裴艷玲直言,“創新不能把京劇搞得跟3D 電影、交響樂、舞劇、芭蕾一樣,雖然可以紅一時,但都是長不了的。”“我認為要想當一個合格的京劇人,就要先老老實實地看看祖宗給你留下了什么東西?!?/p>
電影《趙氏孤兒》的改編顛覆了原來的故事,改編者認為幾百年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都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程嬰舍生取義殺死自己兒子去救滿門抄斬的趙盾之子,在今天是一件非常不能理解的事情。這種改編的初衷沒錯,但是改編的前提是要把故事合理化,如果不能青出于藍也至少應做到自圓其說。否則推翻原來的經典,又沒有自己較為合理的解讀,觀眾當然不買賬。和陳凱歌相比,徐克發揮了自己多年來動作片的長項,既然《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已然那么精彩,何必為改編而改編?只要用超炫的技術手段、青春靚麗的演員重新呈現就好了。誰說尊重原著就是沒創意,其實幾百年來觀眾對這些故事所傳達的價值觀道德觀早就深深地認可,嫁接到今天的帶著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演繹方式,讓這個故事更有生命力地流傳下去其實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戲曲電影是普及戲曲藝術的有效手段,而今,即使在城市,觀眾又能看到多少戲曲電影呢,太少太少了,至于農村就更少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體制、資金、受眾等都在困擾著這一事業的發展。更多的是由于戲曲本身的藝術特點,節奏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都自成特色,唱段念白加身段的藝術表現,沒有點“造詣”還真難看懂,這使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磻虻娜艘灰獝?,二要懂,要會“看戲”……這種對戲曲的愛是靠培養的,不能由于沒人看所以不拍了,越是不拍了,自身的路就越窄,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