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國家版權局不久前下發的《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被譽為史上最嚴厲打擊網絡盜版音樂行動。
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一樣都包含著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作為消費者在進行網絡分享、網上占有的時候,也應該像購買糧食、衣服一樣,向制造和生產者支付一定的報酬。這是等價交換原則,是對原創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尊重、經濟尊重,更是版權保護意識的必然。藝術生產和創造者只有得到了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穩定的市場回報,也才有能力、實力、精力投入再生產。只有整個社會對原創者的尊重和版權的保護成了常態,原創激情才能得到蓬勃發展。
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于“ 免費下載”“ 免費聽歌”所帶來的繁榮,其實,這種所謂的繁榮根本就是一種“ 虛假的繁榮”,是一種扭曲的市場價值和文化機制。試想一下,創造者為精神產品付出了辛勤勞動,除了極個別人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回報,絕大多數創造者卻淪為了事實上的“ 廉價的打工者”。如果誰都可以通過“ 復制加粘貼”進行批量傳播,那著作人的版權和著作權就會成為空談,造成只有勞動沒有收獲,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局面。
積極推行“ 有償下載音樂”是一個好的開端,是社會和法律對原創者的尊重,將對版權的保護提升到了“ 違法必究”的細化的法律層面。只有動輒下載和侵權受到約束,對版權的保護和對原創者的尊重才能落到實處。
李克強總理說,“ 要建立與貢獻相匹配的創新收益制度;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使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有力的保護”。借助于“ 有償下載音樂”,我們應該將對各種文化版權的保護,提升到重要位置,網絡閱讀要成為有償閱讀,網絡轉載要成為有償轉載,網上觀影要成為有償觀影,形成“ 好作品——好回報”的良性循環機制,提升人們的原創激情,讓“ 創造中國”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