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上
本文責編:陳道生
2005年創辦的“西湖國際音樂節”,因其國際性、多樣性、參與性,早已成為杭州知名的大型文化活動品牌。作為一名電視攝像工作者,筆者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給喜愛交響音樂的觀眾帶來更精美的直播。為了將高雅藝術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熒屏上,認真研究和總結攝像的藝術修養,思考如何用畫面更完美地演繹交響樂十分必要。因為攝像的現場拍攝如果做得好,可為導播提供豐富的唯美的素材,也可彌補現場演出中因偶然因素導致的瑕疵,使屏幕上效果比在劇院里還要好。
音樂音響作為電視藝術中的重要元素,是電視文藝作品中最具約束力的節奏類型。攝像在構思電視畫面時,要緊密結合音樂的節奏來構思和處理畫面。一般來說,在電視藝術的舞臺上,音樂音響大多有段落結構,這個結構是起、承、轉、合或是平行結構的上下句樂段,它們為處理畫面語言提供了基礎,可有意識地用反差強烈的對位法來反襯畫面的節奏。
想拍攝好交響樂的演出,應先聽得出音樂的前奏、樂匯、樂句、間奏與段落收束,在處理畫面時就不會盲目,能給導播提供具有獨立性的現場畫面,方便導播更好地組織,形成句逗形式和段落感。因此,我們要了解導播的工作思路,積極思考和拍攝導播需要的畫面。
筆者以實際演出中的經驗為例。音樂會上的演唱和演奏切換的規律,都是根據這些音樂的句法及節奏來切換。比如節奏快的歌曲音樂,往往是根據樂匯或樂句的節奏點直接切換;舒緩的歌曲、音樂以及舞蹈等,多運用淡出淡入切出畫面,使畫面過渡和諧自然。熟悉和了解這些規律,攝像就能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拍攝,做到提供給導播的演出畫面銜接更加自然流暢,音樂與畫面交融錯落,互為補充。
在現場實況轉播和錄制各種電視文藝節目都是以聲、光、畫、字為語言來向觀眾傳播信息,其中又以畫面語言為主要語言。攝像拍攝的畫面是供導播調度的,因此,要完成好舞臺藝術與電視畫面的藝術再現,就要求攝像對畫面語言的各種詞匯和詞性以及構成語言的各種句式等都有所了解,并盡可能熟練地運用這些畫面語言,把電視文藝作品通過藝術化的創作呈現給觀眾。
以電視畫面語言中的構圖元素為例,它包括單鏡頭構圖和運動中的構圖。攝像要根據情況選擇景別,遠景、全景、近景和特寫交替運用,每個景別都應有不同的功能。遠景主要用來交代環境表現氣氛,全景可以表現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中景既注意表情又能兼顧形體動作,近景主要突出表情,特寫照顧局部,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而高水平的直(轉)播,是在完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電視鏡頭與音樂表達的關系,用音樂的語言來規范鏡頭的語言,如用遠景展現音樂的背景;用全景展現樂隊的編制與聲部的配合,用中近景展現聲部,特寫詮釋音樂的細節描述。
比如角度,因為觀眾在劇場欣賞觀看演出會局限于一個視角,而直(轉)播可以通過多臺攝像機、多個角度拍攝,再經過導播切換所有機位拍攝的畫面,讓電視觀眾從多個視角來觀看,畫面更鮮活、靈動,充滿視覺沖擊力。因此,攝像要熟悉拍攝角度,平視最符合人的審美記憶,是在畫面中最常用的角度;仰角會使畫面有開闊、舒展、崇高等感覺;俯視在遠景與全景畫面中,利于表現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同樣,其他畫面元素的運用都要達到熟練,拍攝出來的畫面就會幫助導播完整地表達主題與創作意圖,給觀眾帶來新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試想象,在一場直播演出中的畫面隨著音樂的流動有節奏地切換:指揮的表情、獨奏者的神態,還有古銅鈴的輕輕一擊……通過精準捕捉和流暢靈活運動拍攝的鏡頭,勢必最終為“聽覺大餐”交響樂增添更美妙的趣味。
總之,電視藝術的呈現最終要靠鏡頭說話。只有靈活運用鏡頭語言,精通視聽語言的語法結構規則,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動權。
電視文藝節目的形態及形式多樣且各異,常見的有電視文藝晚會、電視專題文藝晚會、電視音樂節目、電視舞蹈節目、電視戲曲節目、電視曲藝和電視文藝競賽節目等。而交響樂屬于音樂會種類。音樂會是最為常見的“電視藝術類節目”之一,因此從事電視文藝的攝像應該熟悉和了解此類藝術。
交響音樂本身屬于高雅音樂,攝像要掌握一定的交響樂專業知識和管弦樂隊專業知識。比如,我們在錄制時,導播經常只會說“4 號機英國管特寫”,“6 號機推到瓦格納大號”……如果攝像不明白導播說的樂器是什么,鏡頭就跟不上,下一秒就會“開天窗”。只有做到鏡頭隨說隨到,才能準確地給導播提供好素材原料,共同完成現場音樂會的轉播。
比如交響合唱。交響合唱包含獨唱、重唱、混聲合唱等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在電視錄制時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重唱、合唱的畫面語言處理上就有領唱與合唱、分聲部與合唱等畫面關系。在獨唱歌曲的畫面語言處理上,不同唱法、不同風格、不同演唱形式的獨唱,在畫面語言的處理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在錄制美聲唱法的獨唱歌曲時,其畫面語言應簡潔;在錄制通俗歌曲的獨唱時,在畫面語言的處理上應充分利用舞臺的舞美元素,畫面多抓拍時尚動感的內容。另外,對所錄制的音樂作品要提前熟悉,如對歌曲作品是幾段體結構,歌曲的前奏與間奏的長短等都應胸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