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
現在很多企業在向“互聯網+”轉型,希望用“極致產品”、“尖叫產品”撬動用戶,這樣的轉型思路是否可行?
傳統企業,由于存續已經有較長時間,企業不僅有了穩定的經營模式,還有了穩定的組織結構和結構化的人際關系,形成了超穩態結構。轉型互聯網,要首先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大企業要有利用IT技術、互聯網技術整合全球供應鏈的雄心,做價值鏈的組織者,專注于價值鏈的前端。通過市場扎根,獲得個性的規模化需求,然后反向整合供應鏈,通過規模化定制的能力獲得性價比,反哺消費者,形成正向的產業價值循環,保持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索尼公司曾經在歷史上推出過很多讓消費者尖叫的產品,然而,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候,他們卻沒能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因為,互聯網+的核心命題,不是產品或尖叫的產品,而是供應者和需求者一體化的關系。移動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使供應者能夠以網絡化的方式,與需求者建立更直接的數字化連接。從生活方式的角度,需求者也愿意被連接。構建供求一體化的關系體系,才是“互聯網+”轉型的核心命題。
尖叫產品≠互聯網+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互聯網+的成敗關鍵是產品,是一種有著特殊稱謂的產品,這就是尖叫、無敵、極致。在這種思維下,這些專家就把蘋果的成功解釋為產品的極致,把小米的成功解釋為產品的無敵,把華為手機的興起解釋為產品的尖叫。很遺憾,至今為止,華為不認為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蘋果也不敢說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為什么圍饒著手機展開的競爭如此壯觀激烈?更深層次的原因,它是DT的入口,是大規模連接消費者的手段。相反,大家一致認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俗稱BAT,是互聯網公司。結論也就清楚了,產品的尖叫與互聯網+,不直接相關。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索尼公司,曾經在歷史上推出過很多讓消費者尖叫的產品。然而,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候,他們卻沒能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人們正在拭目以待的是,三星、華為、聯想、海爾、格力能不能打開互聯網時代的大門。
互聯網+的核心是供求一體化
人們確信這些公司都能生產出尖叫、極致、無敵的產品。人們不確信的是,這些公司能不能順利地、輕而易舉地轉向互聯網+的時代。人們不希望這些受人尊敬的公司,步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索尼的后塵。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互聯網+的核心命題,不是產品或極致的產品,而是供求一體化的關系。從技術面上說,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使供應者能夠以網絡化的方式,與需求者建立更直接的數字化連接。從生活方式的角度說,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使需求者愿意被連接。可以說,由網絡化的數字連接,帶來的效率和便利才剛剛開始,有著無限想象與創新空間。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尖叫產品。BAT的所謂產品,只是用于連接供求各方的IT系統。今后他們想做的DT,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提高供求方連接智能的條件。就拿騰訊的微信來說,推出以后并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更談不上尖叫了。電信運營商使這個不起眼兒的IT軟件,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
騰訊的滴滴打車和阿里巴巴的快的打車,提供的并不是什么產品,更不是什么尖叫產品,只是一種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的軟件而已。真正尖叫的,不是軟件的使用者,不是出租司機和消費者,而是騰訊、阿里巴巴以及背后的投資人。他們尖叫的原因,不是產品對出租司機以及消費者如何便利,而是供求連接起來之后產生的流量。
因此,他們愿意為司機以及消費者利用這個電子商務平臺而燒錢。換言之,他們愿意為構建供求一體化關系體系而投資。毫無疑問,他們的產品必須滿足供求雙方的基本要求,否則阿里和騰訊以及背后的投資人,真的低估了人們的智商,以為人們只是為了貪小便宜。誠然,尖叫的產品,有助于構建供求一體化的關系體系。尤其對于那些想利用互聯網或想走互聯網+道路的企業,光有IT連接是不夠的,除非你確信自己可以成為BAT行列的一員。
你也別想要找到一款滴滴打車這樣的IT軟件產品,那是小概率事件。更現實的是,像小米那樣利用互聯網手段,站在供應者乃至供應鏈的立場上,去尋找和構建與需求者的一體化關系。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育出自己的營銷職能及其團隊,與消費者保持持續的溝通與交流,共同去打造一款屬于他們生活方式的產品。使產品和營銷職能,成為IT或DT之外的連接手段。互聯網時代真正需要的是,構建、維護和深化供求一體化關系體系的機能,而不僅僅是一款可以引爆市場的尖叫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