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拉·勞滕堡 伊麗莎白·恩格 邱瑞晶



[摘 要] 以德國圖書市場中針對大眾讀者的出版物為對象,通過考察2006—2014年間新出版的德語圖書,分析其中的中國形象。基于對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和以中國為主題的德語原創圖書這兩大重點組的分析,給出了一個德國圖書市場上中國相關圖書主題分類概覽。最后,考察了政治、經濟和文化這些影響圖書主題的框架條件。
[關鍵詞] 中國形象 版權貿易 德國圖書市場 書展 出版資助政策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5-0081-06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images of China that are reflected in publications in the German book market. It examines new German tit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4, which more or less concern China. On the basis of Germ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orks and German original-published books about China, a thematic overview of the titles existing on the German book market is compiled. The it examin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ramework conditions, which affect the German publications on China.
[Keywords] Images of China License trading German book market Book fairs Chinese subsidies polic
1 導 言
本項研究以德國圖書市場上針對大眾讀者的出版物為對象,分析其中的中國形象。我們將2006—2014年間新出版的德語圖書分為兩個重點組進行研究。其中一組包括將中國及其社會和文化作為探討對象的、虛構及非虛構類德語原創出版物(重點一),另一組則關注有哪些中文圖書經過翻譯(重點二)被引進到了德國圖書市場。本項研究并非要對那些出版物進行文學闡釋,而是要根據德國圖書市場上與中國相關的圖書選取的主題,給出一個分類概覽。
研究分多個部分進行。首先,提取已出版的書籍數據,將其分為上述兩個重點組,而后對它們進行分析評定。研究的另一部分則選取那些影響圖書市場和出版社的文化政策及經濟框架進行考察。
2 研究方法及步驟
由于研究對象是大眾讀物,我們只選取以下3類書籍進入我們的考察范圍:虛構敘事類、社科類以及非虛構敘事類書籍。此外,我們將經典類和詩歌類作為特別門類列入重點二中。專業書籍、教材、參考書籍、字(詞)典、百科全書、漢語學習輔助書籍、少兒讀物、多語種書籍以及文集則不納入考察范圍。
研究使用的原始數據提取自德國國家圖書館(Deutschen Nationalbibliothek,以下簡稱DNB)書目。DNB書目囊括所有在德國境內及其他國家出版的德語書籍,由此可以確定,所有與本項研究相關的書籍資料都收錄在其書目之中。通過對DNB書目的搜索,分別獲得2905項重點一圖書及3787項重點二圖書。再經過人工逐一篩選,剔除不符合條件的書目,最終兩個重點組分別得到510項及383項有效條目[1]。
3 定量數據分析結果
3.1 重點一分析
該部分將對德語原創新出版物進行評定闡釋。研究過程中將關注書籍主題、出版時間分布及出版社情況。
3.1.1 圖書主題分布情況
在2006—2014年間出版的510種中國相關德語原創書籍之中,社科類書籍占據64.51%,剩余書籍則相對平均地分布在虛構敘事類(18.43%)及非虛構敘事類(17.06%)下。
如圖1所示,近1/4虛構敘事類圖書屬罪案驚悚主題,這一門類也是德國圖書市場上極為暢銷的書類。此外較為突出的是愛情、婚姻及家庭主題的圖書:這一主題中的圖書除了有對異國伴侶間故事的描寫,還有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現狀的敘述,書中所展現的中國形象是較為寫實的。
在社科類圖書中(見圖2),以醫藥與健康為主題的圖書最受青睞。這一門類的圖書幾乎只將傳統中醫和食療養生作為主題,卻往往多次再版并在德國圖書市場獲得成功。與之出版種數相當的是社會、政治及經濟主題的圖書,其中不少將中國的經濟崛起視為對西方經濟的威脅。如《警惕中國!中國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Vorsicht China! Wie das Reich der Mitte unser Leben verandert)、《下一場冷戰 中國對弈西方》(Der nachste kalte Krieg. China gegen den Westen)等;另有相當一部分圖書旨在為商務人士提供實用建議,指導他們在與中國合作伙伴的日常交往中做好準備,如《任職在中國:給經理、技術及管理人員的訓練項目》(Beruflich in China. Trainingsprogramm f€黵 Manager, Fach- und F€黨rungskrafte)、《中國商務文化精要 如何與您的中國合作伙伴及同事共同工作》(Geschaftskultur China kompakt.Wie Sie mit chinesischen Geschaftspartnern,Kollegen und Mitarbeitern erfolgreich zusammenarbeiten)等。總的來說,社科類圖書大多以民主結構欠缺、人權問題及司法專斷為主題,以批判的眼光考察中國社會與政治。
雖然,中國在德國的公共視野中曝光率較高,但她依舊主要被視為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旅行目的地。旅行文學在德國圖書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也體現于游記在非虛構敘事類圖書中所占的較高份額(見圖3)。游記類圖書中不少都傳遞著“親身經歷的冒險之旅”或“與異文化間的碰撞”的印象。而那些用“幽默”的筆調描寫中國及中國人的圖書明顯更得讀者歡心。
3.1.2 出版時間分布情況
在圖4所示的9年間,以中國為主題的德語原創圖書出版種數基本呈提升態勢。尤其是2007至2009年出版種數明顯高于其他年份。2007年8月,德國作為主賓國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而2009年10月,中國則成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帶著相關圖書能夠借主賓國之勢、通過在媒體宣傳激發讀者閱讀和購買興趣的期望,2007—2009年間中國主題圖書出版受到額外重視——已引進的圖書被再版,而以前沒有引進的新書也借此機會被譯介到德國。此外,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對中國主題在德國圖書市場上的受關注程度具有助推作用。
3.1.3 出版社出版數量分布情況
近72%的德國出版社在2006—2014年間只出版過一種與中國相關的圖書。只有極少數出版社,如規模較大的大眾讀物出版社貝克出版社(C.H. Beck Verlag),或是只針對特定讀者群的小型社科類出版社(例如只出版醫藥養生類或密宗玄學類圖書的出版社),才有中國主題圖書的出版項目。大多數著名的大眾出版社及學術出版社(如斯普林格)出版中國相關的社科書籍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提供按需印刷及自費出版服務的出版社按需圖書公司(Books on Demand)出版的中國主題圖書最多,這些圖書很可能是盈利性出版社不會選擇出版的。
此外,那些出版了中國主題德語原創圖書的出版社大多也出版了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若按原創圖書與譯制圖書出版總數計算,那么歷史悠久的文學及大眾讀物出版社費舍爾出版社(Fischer)就是出版中國主題圖書最多的德國出版社。其他大型文學及大眾讀物出版社如漢澤爾出版社(Hanser)、德國口袋書出版社(dtv)及烏爾斯坦出版社(Ullstein)出版的中國主題原創圖書與譯制圖書數量相當,出版總數也不少。另外,大型出版集團蘭登書屋旗下的11家出版公司共出版了17種中國主題德語原創圖書和9種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
3.2 重點二分析
以下對德國圖書市場上中國圖書的德語譯本進行考察。考察所關注的部分與重點一一致。
3.2.1 圖書主題分布情況
重點二的383種圖書中,虛構文學類(25.85%)、經典類(25.33%)及詩歌類圖書(10.18%)之和超過六成。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哲學經典、明清小說名著及古詩詞(其中以唐詩居多)代表了傳統的中國。這樣的數據并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其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在文學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學術研究中常被使用。另外,社科類圖書也在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中占據較大比例(29.34%)。
在虛構敘事類譯本中愛情、婚姻及家庭主題和社會主題圖書處于主導地位(見圖5)。其中社會主題圖書往往涉及“文化大革命”或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以此展現一個變革中的社會,例如莫言、余華、閻連科等作家的作品即是如此。趁“漫畫熱”之勢,中國臺灣漫畫家林青慧的一系列作品在德國翻譯出版,但這些作品風格接近日本漫畫,它們的出版更多地是由于國際上的漫畫熱潮,而非對中國的特殊興趣。
如圖6所示,近1/3的社科類譯本以宗教與哲學為主題,其中孔子的儒家哲學及老子的道家哲學在德國圖書市場上尤其受青睞。與重點一相一致的是,譯制圖書中以醫藥與健康為主題的也不在少數。
與德語原創圖書相比在譯制圖書中有更多社會紀實報道類圖書,比如2012年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廖亦武的作品(見圖7)。傳記類圖書則幾乎占據了非虛構敘事類譯本半壁江山(44.44%),這其中被翻譯最多的是海外流亡華人的傳記。
在被譯介到德國的中國當代文學中,那些通過文學獎項而在德國獲得了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以及那些在中國大陸被查禁的作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樣的一種選擇機制與文學作品的質量雖不相悖,但由此可見德國出版社更熱衷于那些可以通過作者及他們在德國公眾面前的形象進行營銷的圖書。
3.2.2 中文圖書德語譯本出版時間分布
與重點一相呼應的是,德語譯本的出版時間分布情況也體現了2009年中國作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影響。同樣,在2009年之后版權貿易情況很難再達到當時的盛況。
3.2.3 出版社出版數量分布情況
在我們所考察的9年之中,65%出版過中文圖書德語譯本的出版社只出版過一本相關圖書,這一點與重點一相似。其中外文出版社和五洲出版社貢獻了不少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作為中國出版社,它們出版的社科類書籍基本只向讀者傳遞積極的中國印象。而在德國方面,為中國圖書德語譯本的出版貢獻最多的是由德國漢學家們牽頭的出版社,如主要面向專業讀者并兼顧大眾讀者的東亞書局(Ostasien Verlag)和歐洲大學出版社(Europaischer Universitatsverlag)。除了知名的大眾讀物出版社(如費舍爾)之外,專業及小眾讀物出版社也在譯本的出版中助力不少。
4 文化政策及經濟框架條件
作為對圖書主題選擇有著重要影響的先決條件,文化及經濟框架也在本項目的考察范圍之中。書展為版權貿易鋪路,翻譯出版資助項目意欲引導版權貿易中的選題方向,而出版社決定了最終呈現在圖書市場上中國形象。
4.1 書 展
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每年都會選擇一個參展國作為主賓國,通過特設的展廳及相應的活動展示該國的文學與文化。主賓國在書展上的亮相使公眾有機會與該國文化深入接觸,同時也旨在促進圖書行業的國際聯絡、兩國文化機構的合作及主賓國的版權貿易。2007年德國作為第1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賓國,出席開幕活動的是法蘭克福市長、德國駐華領事及德國文化部長。而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領千人代表團[1]出席了主賓國活動。由此可見中國方面對書展主賓國活動的重視。
2007年,中國91.09%的圖書版權貿易都是在法蘭克福書展和北京國際書展上達成的[2],而2009年中國的主賓國身份也為當年中國的版權出口注入了額外的動力[3]。這些都體現了兩大書展對中國版權出口的重要作用。
作為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中國還推出了“主賓國翻譯出版工程”并公布了翻譯資助書目[4]。2009年這份由中國政府給出的書目囊括80個選題,不僅是針對德國也是向其他國家的國際出版社做出的推薦。通過比較這份書目及在德國圖書市場上真正被翻譯出版的圖書,我們發現這份來自中國政府的推薦翻譯書目在德國出版社中獲得的反響有限。即使被許以資助,在2009年時書目中也只有16%的圖書得以引進德國;到本文寫作時為止,這一數字僅上升至26%。在該書目中占據最大比例的專業書籍也少有德國出版社問津,其中反而是虛構敘事類作品被翻譯、引進的較多。即使有翻譯資助,德國出版社似乎也不看好由中國政府推薦的選題,轉而選擇那些不受補助的圖書來引進出版——這是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4.2 資助項目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圖書翻譯出版資助是純粹的國家行為,基于五年計劃及政府高層的行動方針如“走出去”戰略。實施這些戰略方針的工具是一系列各有側重的資助項目,以期促進一些中國圖書在海外的推廣傳播。中國方面目前還沒有私人的獨立資助機構。
4.3 版權貿易
如圖9所示,2006—2013年間中國對海外的版權輸出總體持續增長,2010—2012年間更實現了跳躍式增長。在這一趨勢下,中國對德國的版權輸出也相應增長,而對德國版權出口增長的起點則是中國作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2009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對德版權輸出的喜人成果可能要歸功于中德兩國建交40周年的一系列活動。雖然版權貿易呈持續增長態勢,但相比其他語種(如法語和日語),中文圖書的德語譯本在德國圖書市場上仍屬小眾。
4.4 出版社作為圖書遴選機構
在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圖書學專業2015年的研究項目“中德版權貿易——出版社圖書貿易的選題及溝通過程的發展”[6]實施過程中,對中德兩國的出版社進行深入采訪。對這些采訪的分析評估顯示,在出版社層面,中國圖書銷往德國的過程還存在以下這些問題:中國作家在德國的知名度極為有限;中德雙方都認為,對方應當更加努力促進中國圖書向德國的輸出;此外,在德國出版社中鮮少有人(或幾乎沒有)掌握中國歷史和文學基礎知識,而這些知識恰恰是對中國圖書進行遴選所必需的。同時,在德國出版集團中幾乎無人掌握漢語,也使對中國圖書的考量變得更為困難。相應地,在中國出版社中也幾乎沒有員工掌握德語。因此,雙方都必須借助于中介——這也就意味著,對圖書的選擇將受到中介主觀品位或經濟利益因素的影響。另外,中德文化差異也為兩國出版社間的直接溝通設置了不小障礙。德方認為中國出版社對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仍不夠了解。而且,中方對書籍的選擇往往還基于對政治等其他因素的考量,而非純粹的經濟原因,這一點也是德國出版社難以理解的。最后還有高昂的中文翻譯費用,按中文圖書德語譯本中常見的少量印數計算,德國出版社難有盈利。
5 結 語
正如對重點一的評估中所示的,中國主題德語原創圖書的主流門類是關于中式醫藥及養生的社科類圖書,它們為生活重壓之下的歐洲人提供生活幫助。經濟類社科圖書的選題則順應當地媒體主流輿論,即使許多德國大型企業已與中國有了多年良好的合作關系,該類圖書中也多是宣揚中國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及不正當競爭手段等類似形象。而游記類圖書中的中國形象雖較為寫實,卻也不乏誤解或有取笑之嫌。
另一方面,德國媒體對中國政治及文化的報道對中國圖書的德語譯本影響尤甚。這些報道重點關注言論自由及人權問題,而出版社作為對圖書出版具有選擇和把關人權利的機構則順應輿論制訂自己的選題策略——尤其是在社會紀實報道類和傳記類圖書的選擇中。對于文學類作品的翻譯,出版社則傾向于譯介獲獎作品或是被查禁作品。這些選題策略都是根據德國讀者的需求做出的,以期提高經濟收益,降低風險。對不同主題的“文學探索”是德國出版社盡量避免的。此外,之所以中國圖書對德國的輸出常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即使兩國都已在對方舉辦的國際書展上為中國圖書加油助威——可能也還要歸于在雙方出版社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圖書翻譯出版資助政策旨在向海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傳遞積極的中國形象,給予中國文學和文化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地位,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雖有其價值,卻并沒有中國人認為的那樣重要。所以那些受到資助的圖書往往在那些強調民主、以經濟利益為標桿的西方出版社那里遭到冷遇。要使讀者大眾能接觸到更加豐富多樣、而非主觀偏頗,更加尋常而貼近現實的中國,是中德雙方的文化傳播機構都需要進一步努力的。
注 釋
[1]楊得志.中國將派千人代表團參加法蘭克福書展[N/OL].[2015-04-03].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
03-16/30366.html
[2]方圓.2007年我國圖書貿易引進減少輸出增加 “走出去”效果明顯[N/OL].[2015-02-05].http://www.gapp.gov.cn/news/1327/87413.shtml
[3]新華社.讓世界了解當代中國[OL].[2015-04-29].http://www.gapp.gov.cn/news/1181/86113.shtml
[4]王玉梅.法蘭克福書展中國翻譯出版資助書目公布[N/OL].[2015-04-23].http://www.gapp.gov.cn/news/806/77693.shtml
[5]圖9數據來自中國國家版權局網站。
[6]該項目由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圖書學專業5名碩士研究生于2014年中至2015年初執行,期間對四家中國出版社、四家德國出版社及兩家版權中介進行了深入采訪。
參考文獻
[1]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DB/OL].[2015-05-05].http://www.gddrcc.org/zgcbsz.do?sort=flkf&discode=BY0204030300
[2]德國書業協會.德國書業年度統計與分析(Buch und Buchhandel in Zahlen)[J].法蘭克福,2006—2014
[3]法蘭克福書展: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中國相關新書書目[E].法蘭克福,2009
[4]中國國家版權局.2006至2013年全國圖書版權輸出地情況統計(W)[OL].[2015-05-05].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
[5]尼克勒·史多克.“中國文化仍擺脫其異域屬性”德國漢學家吳漠汀談漢語文學翻譯[J]. 多特蒙德,2009
[6]尼克勒·史多克. 眾多中國新書來到德國(Viele neue B€點her aus dem Reich der Mitte)[J]. Buchreport Magazin 40(2009)a H. 9, S. 52–54. 多特蒙德,2009
[7]伊麗莎白·恩格,卡特琳·考赫,邱瑞晶,宋妮亞·施塔特勒,簡妮·什未林. 中德版權貿易:出版社圖書貿易的選題及溝通過程的發展(Lizenzhandel zwisch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Entwicklung des Kommunika-tionsprozesses und der Titelauswahl im Verlagsbuchhandel)[R]. 埃爾朗根,2015
[8]芭芭拉·霍斯特. 法蘭克福書展上的中國新書[J]. 今日中國,2009
[9]中國是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J/OL].[2015-05-05].http://www.focus.
de/panorama/vermischtes/deutschland-china-ist-ehrengast-der-frankfurter-buchmesse_aid_406666.html
[10]法蘭克福書展中國 2009年主賓國[J/OL].[2015-05-05].http://www.spiegel.de/kultur/literatur/frankfurter-buchmesse-
china-wird-gastland-2009-a-485956.html
[11]渠競帆. 法蘭克福書展主席: 德國將推400本關于中國的新書[N].中國圖書商報,2009-09-16
[12]烏蘇拉·勞滕堡. 中國小說大舉來襲 姜戎暢銷小說誓將贏取西方市場[J].法蘭克福匯報,2007(7)
[13]烏蘇拉·勞滕堡. 沖破書皮 走向世界. 放著乒乓球桌的合資出版社德國及其他出版社亮相北京國際書展[J]. 法蘭克福匯報, 2005(208)
[14]王冉. 魯迅文學翻譯獎得主韓瑞祥:德國對中國文學的接受有很大的局限性[N/OL].[2015-05-05].http://german.china.
org.cn/culture/txt/2014-09/02/content_33405446.htm
[15]吳漠汀. 德語版中國文學作品[G]. 波鴻, 2009
[16]歷屆主賓國回顧[N/OL].[2015-05-05].http://a.xhsmb.com/html/2011-08/25/content_32682.htm
[17]朱良亮. 中國在德語文學中的形象[D]. 波恩: 波恩大學,2015
(收稿日期:2015-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