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羅銀河
(湖南中醫藥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007)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為小兒常見病、起病急,臨床表現多變且易復發、少數難治愈,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及生活質量[1]。中醫藥治療HSP療效顯著而穩定,能有效防止其復發,且可預防和治療并發癥。我們通過收集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小兒HSP的驗方,對其基本證型治療中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中關聯規則方法分析,探討其用藥規律,旨在為中醫兒科臨床治療HSP的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1 資料來源 通過電子檢索中文數據庫(CNKI及維普數據庫)中發表的中醫藥治療小兒HSP臨床療效的文獻。檢索中文關鍵詞:小兒、過敏性紫癜。檢索項:主題;檢索年限為2000—2013年。
1.2 納入標準 文獻類型:小兒HSP的中醫臨床研究文獻;患者類型:診斷明確,醫案記錄資料完整;并排除其他疾病;干預措施: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療效確切;基本方的組成藥物明確,合并癥的加用藥物明確。
1.3 排除標準 2篇文章中用藥、辨證分型及病例數等內容相同者,以1篇計;護理類、綜述類、動物實驗及病理等基礎研究文獻;其他疾病并發小兒HSP,辨證不能準確反應其臨床證候的文獻;未服用中藥湯劑治療的患者;采用中成藥治療而無具體藥物;同時使用不明藥物治療;對治療方案中相關藥物過敏者;病情未得以控制,反復發作,不能確定療效者。
1.4 整理文獻 ①歸納、總結收集的文獻作者姓名、發表時間、出處、基本方名、方藥組成。②規范數據:將所收錄的資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準,對證型、方名、藥名等各類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如“薏米”、“苡米”統一為“薏苡仁”,“生甘草”、“生草”、“大甘草”統一為“甘草”,“川牛膝﹑懷牛膝”統一為“牛膝”;“銀花﹑銀花炭”統一為“金銀花”;“煨木香”、“廣木香”統一為“木香”;“玄胡索”、“元胡”、“炒延胡索”統一為“延胡索”;“地榆炭”、“炒地榆”統一為“地榆”;“生白芍”、“炒白芍”統一為“白芍”;“小薊草”、“小薊炭”統一為“小薊”;“生大黃”、“大黃炭”統一為“大黃”;“旱蓮葉”統一為“墨旱蓮”;“鮮茅根”統一為“白茅根”;“元參”統一為“玄參”;“炒蒲黃”、“蒲黃炭”統一為“蒲黃”等。③利用Excel表建立“小兒過敏性紫癜復方組成”數據庫,表中第1列為藥名,第1行為方名,方中有該藥就在藥名下輸入“Y”,無該藥則輸入“N”。
1.5 數據處理方法 ①參照新世紀(第2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對所收集基本復方中藥物進行分類。②運用SPSS 19.0軟件對病案治療的基本方中藥物使用及分類情況的頻數、頻率統計,規定取基本方中使用頻率>35%的藥物進行分析。③運用SPSS clementine 12.0軟件對收集的復方中藥對采用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挖掘,具體方法為:定義藥對的最小支持度(minsup)為0.2,最小置信度(minconf)為 0.6,取其支持度>50%的結果進行分析。
針對檢索出的文獻,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對文獻的題目、摘要進行閱讀,剔除不合格文獻;對初步篩選后的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再次進行篩選,最終收集到納入分析的文獻50篇,1 857例,復方51首,基本方中共出現單味藥93種,應用中藥530次。
2.1 基本證型中單味藥、藥對使用情況
2.1.1 51首方中單味藥物使用頻數及頻率統計見表1。

表1 51首方中單味藥物使用頻數及頻率統計
由表1可見,93味藥物中高頻使用藥物依次是生地黃、牡丹皮、紫草、赤芍藥、甘草、丹參、連翹。
2.1.2 51首方中藥對關聯規則挖掘結果 見表2。

表2 51首方中藥對關聯規則挖掘結果
由表2可見,復方中高頻使用的藥對為生地黃—赤芍藥、生地黃—紫草、生地黃—牡丹皮、牡丹皮—赤芍藥、牡丹皮—紫草、紫草—赤芍藥。
2.2 合并癥中藥物使用情況統計
2.2.1 1857例證型分類頻數和頻率統計 在1 857例中,有僅表現為皮膚紫癜,亦有兼某些合并癥。將出現合并癥按照臨床表現分類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
2.2.2 HSP兼關節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將1 857例中兼見關節型的491例加用藥物統計,結果見表4。
2.2.3 HSP兼腹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將1 857例中兼見關節型的496例加用藥物進行統計,結果見表5。

表3 1 857例證型分類頻數和頻率統計
由表3可見,1 857例均有皮膚紫癜,而單純皮膚型最多;其次為腹型、關節型;再次為腎型、混合型。

表4 HSP兼關節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
由表4可見,對于合并關節型的常用藥物(使用頻率>10%)有:牛膝、秦艽、雞血藤、忍冬藤、木瓜、防己、薏苡仁、威靈仙、虎杖、當歸。可見關節型紫癜的治療多配合使用活血利濕、通絡止痛類藥物。

表5 HSP兼腹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
由表5可見,對于合并腹型的常用藥物(使用頻率>10%)有:白芍藥、地榆、延胡索、槐花、木香、甘草、五靈脂、三七。可見本合并癥治療時常配合柔筋通絡、行氣止痛類藥物。
2.2.4 HSP兼腎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將1 857例中兼見關節型的308例加用藥物進行統計,結果見表6。

表6 HSP兼腎型加用藥物頻數和頻率統計
由表6可見,對于合并腎型的常用藥物(使用頻率>10%)有:白茅根、小薊、大薊、益母草、黃芪、茯苓、墨旱蓮、藕節、車前子、茜草、澤瀉。可見腎型紫癜的治療上主要配合運用止血滋陰及補益類藥物為多。
近年來應用數據挖掘技術探索諸多臨證醫案中的用藥規律成為研究方向。數據挖掘作為一種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幫助人們發現隱藏的規律。如其中關聯規則方法可從藥物與藥物、藥物與癥狀、癥狀與證型等不同屬性之間的關聯關系探尋隱藏其中的方劑配伍規律,通過多角度和多層次來認識方劑之“方、藥、證”之間的關聯,有助于發現方劑的藥物組成與病機、癥狀的關聯規律,明確復方藥物的配伍關系以及藥味之間的關系,能為有效方藥篩選和合理配伍提供支持,將成為現代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HSP屬中醫學紫癜、血證、肌衄、紫斑等范疇[2]。中醫學認為,其病機為風熱毒邪浸淫腠理,燔灼營血;或素體陰虛血分有熱,復感風邪與血熱相搏,壅盛成毒,致使筋脈受損,血溢脈外。治療上前期以清熱涼血止血為主,后期以滋陰、補益法為主,并將活血化瘀貫穿病程始終,臨床療效確切[3-4]。本研究在收集近年來公開報道治療HSP的驗方51首基礎上,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中關聯規則方法探索其中用藥及配伍規律,結果發現在治療HSP單味藥中,以清熱涼血藥,如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藥、紫草等最常用,此4味均屬于清熱涼血藥物,其中生地黃亦可養陰生津,為滋陰涼血之王,長于瀉火除煩,牡丹皮、赤芍藥兼具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紫草善于解毒透疹,其兩兩配伍,或3味或4味組合,共奏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透疹之功。對于其合并癥的治療,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關節型紫癜主要是由濕熱之邪引起,加之血液瘀滯不行,阻滯四肢關節痹阻不通,表現為關節腫痛,反復發作,常遷延不愈導致正氣虧虛。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祛瘀血,生新血;秦艽祛風濕,通絡止痛,清濕熱,退虛熱;防己、木瓜、威靈仙、薏苡仁、虎杖等均為祛風通絡止痛之品。因此,對于關節型紫癜的治療以活血利濕、通絡止痛為基本原則,同時兼顧補益正氣。腹型紫癜多因血瘀阻滯,運行不暢,經脈不得濡養而不通,或因寒邪致病,氣血停滯不行,不通則痛。治療藥物如白芍藥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地榆、槐花涼血止血,有解毒斂瘡或清肝瀉火之功;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延胡索、五靈脂、三七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見本合并癥治療時常在活血止血化瘀之同時配合柔筋通絡、行氣止痛還兼顧健脾補氣、滋陰類藥物,使祛邪而不傷正。腎型紫癜常表現為病程遷延,出現血尿、蛋白尿,治療上主要運用止血滋陰藥物配合補益類以扶正氣,使活血不傷正,止血不留瘀;配合利水通淋藥物使邪有出路,從小便而解。小薊、大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益母草清熱活血,利水消腫;車前子、澤瀉利水滲濕,瀉熱;墨旱蓮、茜草、藕節涼血止血,且墨旱蓮兼滋補肝腎;茯苓、黃芪健脾補氣,扶正祛邪。正體現了古代醫家治療小兒HSP的治療精髓,為指導中醫兒科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對提高臨床療效,發展中醫學術具有重要意義。
[1]王曉紅,馬宏,李衛衛,等.兒童過敏性紫癜198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40(8):756-758.
[2]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36-137.
[3]師小萌,李領娥,邊莉,等.過敏性紫癜的中醫病因病機與治療[J].世界中醫藥,2012,7(6):577-579.
[4]吳曉勇.試論過敏性紫癜的中醫病因病機與治療[J].四川中醫,2005,23(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