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才 孟建武 戴凌云 張后奎
(1.鹽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鹽城224002;2.鹽都區糧油作物技術指導站,江蘇鹽城224002;3.鹽都區大縱湖鎮農技推廣中心,江蘇鹽城224022)
機插水稻不同行距栽培技術研究
張瑞才1孟建武2戴凌云2張后奎3
(1.鹽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鹽城224002;2.鹽都區糧油作物技術指導站,江蘇鹽城224002;3.鹽都區大縱湖鎮農技推廣中心,江蘇鹽城224022)
以中熟中粳“南粳9108”為試驗材料,研究機插水稻不同行距和施肥水平對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機插水稻行距25cm,施N為20kg/667m2的總莖蘗數多,出葉速度快,有效穗多,產量水平極顯著高于其它處理區。
機插水稻;行距;栽培技術
近幾年水稻機插秧技術已成為提高水稻單產和效益、省工省力、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的新型水稻輕簡栽培技術,是今后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目前在大面積生產中使用較為廣泛的是25cm和30cm行距插秧機,究竟是那種行距更適合大面積的水稻奪高產?本研究擬通過田間三因素裂區試驗,探索在不同的密、肥、水條件下不同行距的互作效應,探討機插水稻不同行距對產量的影響,以確定機插稻的最佳行距及肥水管理方案,為進一步提高機插稻產量提供理論依據。
1.1試驗材料
本試驗選擇穗型中等的優質食味粳稻“南粳9108”為中熟中粳品種,全生育期150d左右。
1.2試驗地點
試驗安排在排灌條件較好,肥力一致的鹽都七星現代化農場試驗區7號田進行。前茬小麥產量430kg/667m2。
1.3試驗設計
本試驗于2013年5月18日塑盤育秧、6月8日分區機插。試驗區以不同行距為主試驗因子A,設A1為25cm,A2為30cm共2個水平。副處理為不同擱田時間B,設3個水平,B1:7月10日,B2:7月15日,B3:7月20日。副副處理為不同施肥量(施純N量)C,設3個水平,C1:17kg/667m2;C2:20kg/667m2;C3:23kg/667m2。
氮肥中基蘗肥與穗肥比為6︰4,其中基肥︰分蘗肥=6︰4,穗肥兩次施用,倒3葉用肥︰倒1葉用肥=7︰3。P和K肥分2次施用,基肥和穗肥各50%,P2O5為7.5kg/667m2,K2O為7.5kg/667m2。
1.4小區排列
本試驗設18個處理,3次重復,共54個小區,每小區面積45m2(6m×7.5m),共2430m2。
試驗區用地0.47hm2。小區之間用塑料薄膜包裹的高埂隔離,獨立排灌。
2.1對營養生長的影響
2.1.1莖蘗動態。7月10日擱田不同行距的18個小區,各處理間基本苗變輻較大。施純N為17kg/667m2的6個小區,機插行距25cm比行距30cm田間基本苗明顯增加,平均多1.59萬/667m2,增30.75%,見圖1。施純N為20kg/667m2的6個小區,平均多1.71萬/667m2,增34.97%,見圖2。施純N為23kg/667m2的6個小區,平均多1.14萬/667m2,增17.59%,見圖3。18個小區平均基本苗增27.77%。由于田間發苗條件均較好,行距25cm施純N不同的3個處理總莖蘗數為21.01萬~22.48萬/667m2,比行距30cm的總莖蘗數15.98萬~17.82萬/667m2,多4.11萬~6.01萬/667m2,增25.7%~33.7%。25cm行距的處理出生的大分蘗多,這為最終獲得大穗奠定了基礎。再從高峰苗看,7月10日擱田的不同施肥區發苗高峰各處理間差距不大,只有施純N為20kg/667m2的高肥區比低肥區推遲5d左右;行距25cm的峰值比30cm的高2.35萬~5.03萬/667m2。
7月15日擱田不同行距的18個小區中,25cm行距的9個小區平均基本苗6.74萬/667m2,總莖蘗數19.07萬~26.06萬/667m2,比30cm行距的平均基本苗5.08萬/667m2多1.66萬/667m2,高32.67%。30cm行距的總莖蘗數18.58萬~22.16萬/667m2,25cm行距比30cm行距多0.49萬~3.90萬/667m2。各處理高峰苗出現的時間基本一致,見表1。
7月20日擱田不同行距各處理莖蘗動態。25cm行距的總莖蘗數26.17萬~29.27萬/667m2,30cm行距的總莖蘗數22.70萬~24.98萬/667m2。發苗高峰期各處理的時間一致。峰值差距不大(圖4、5、6)。
2.1.2出葉速度。“寧粳9108”機插秧各試驗小區,出葉速度基本一致,呈拋物線上升,最終葉片數為15~16葉,見表2。

圖1 7月10日擱田,施純氮17kg/667m2的莖蘗動態

圖2 7月10日擱田,施純氮20kg/667m2的莖蘗動態

圖3 7月10日擱田,施純氮23kg/667m2的莖蘗動態

圖4 7月20日擱田,施純氮17kg/667m2的莖蘗動態

圖5 7月20日擱田,施純氮20kg/667m2的莖蘗動態

圖6 7月20日擱田,施純氮23kg/667m2的莖蘗動態

表1 7月15日擱田的各處理莖蘗動態匯總

行距7月29日(萬/667m2)8月5日(萬/667m2)8月12日(萬/667m2)8月19日(萬/667m2)8月26日(萬/667m2)10月17日(萬/667m2)25cm31.5928.5426.0324.8123.7223.0030cm27.3025.6924.6123.3122.0521.6425cm31.1332.9628.0026.4925.0524.3730cm31.4232.2428.0724.6322.7922.2125cm32.6926.6424.3923.6122.6522.2030cm31.3826.8624.4523.4222.2721.69
注:此表中數據都是3個重復的平均數。

表2 水稻不同機插行距試驗各點出葉動態
2.2對產量的影響
2.2.1有效穗。行距25cm比30cm的穗數增加1.65萬/667m2。高峰苗多2.75萬/667m2。成穗率低1.3%。從不同擱田時間來看,7月15日及7月10日擱田的處理成穗率均高于7月20日擱田的處理,說明推遲擱田不利于莖蘗成穗。穗數隨著擱田時間的向后推移而增加,施純N為17kg/667m2的處理成穗率高于其他施氮水平高的處理(表3)。在不同的施氮處理間,施純N為20kg/667m2的處理穗數最多。穗數沒有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的施氮處理間,高峰苗的變化趨勢和穗數的變化趨勢一致。
2.2.2每穗粒數。擴大栽插行距同樣有利于每穗總粒數的提高,栽插行距25cm和30cm的不同處理平均每穗總粒數分別為119.13和123.17。7月15日及之前擱田的處理每穗總粒數較晚擱田的處理多(表4)。
2.2.3結實率。結實率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表5),施純N為23kg/667m2的處理結實率顯著低于其他施氮水平。栽插行距30cm的處理結實率高于25cm的處理,說明擴大栽插行距有利于提高結實率。

表3 試驗各處理間成穗率方差分析
注:*表示在0.05水平差異;**表示在0.01水平差異。下同。

表4 試驗各處理間每穗總粒數方差分析
2.2.4千粒重。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不同栽插行距,不同擱田時間,不同施氮量之間,千粒重均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其中以施純氮量17kg/667m2的處理千粒重最高。
2.2.5產量。方差分析表明(表6):兩種不同行距間的產量有顯著差異(F=18.88*),即25cm行距機插的產量顯著高于30cm行距機插的產量。不同行距與不同擱田時間的互作效應,對產量無顯著差異。不同行距采用不同的氮肥施用量處理,在小裂區施純氮量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F=6.11**)。施純N為20kg/667m2的處理,產量水平極顯著高于另外2個施氮水平。3個不同的擱田時間處理間產量雖然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但是可以看出7月15日擱田的處理產量水平高于另外2個擱田時間處理。不同行距、不同擱田時間與不同的N肥施用量之間的互作效應,經F值測定,對產量的影響有極顯著的差異。

表5 試驗各處理間結實率方差分析

表6 各處理實收產量方差分析
機插稻各處理實收產量,25cm行距27個小區平均為641.12kg/667m2,比30cm行距27個小區平均619.28kg/667m2,增產21.84kg/667m2,增3.53%。
多因子裂區試驗結果表明:機插稻用25cm行距插秧、7月15日擱田、施純N為20kg/667m2為最佳組合。
水稻不同行距機插,由于各處理莖蘗動態的差距,病蟲害的發生時間和損失程度不同,特別是紋枯病的發生有隨著單位面積總莖蘗數的增加而加重的趨勢,因此要增加這方面的關注。
2015-01-06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3);江蘇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BE2009425)。
張瑞才(1957-),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