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金 郭建煒 桑安平 旦知吉 蕭云善 徐冬麗 馬福全 王國平 強小林
(1.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合作747000;2.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99)
青稞品種區域試驗甘南合作試點結果
劉梅金1郭建煒1桑安平1旦知吉1蕭云善1徐冬麗1馬福全1王國平1強小林2*
(1.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合作747000;2.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99)
通過2010至2012年青藏高原地區青稞品種區域試驗結果匯總并結合其他相關試驗示范結果分析,為全面認識不同產區生態條件、生產水平和技術現狀,探求改進提高途徑提供試驗依據。合作點試驗結果表明,在16個參試品種中,阿青6號綜合農藝性狀表現優良,折合產量最高,為4977.0kg/hm2,較對照增產22.0%,居第1位;其次是甘青4號,綜合農藝性狀表現較好,折合產量為4857.0kg/hm2,較對照增產19.1%,居第2位;甘青5號折合產量為4165.5kg/hm2,較對照增產2.1%,居第3位。以上3個品種建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種植區推廣種植。北青7號折合產量為4126.5kg/hm2,較對照增產1.2%,居第4位,可作為搭配品種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種植區種植,其余品種作為種質資源利用或保存。
青稞;品種;青藏高原;青稞區試;合作試點
2010至2012年青藏高原青稞品種區域試驗,一是針對整個青藏高原青稞產區分散,長期各自封閉,交流不暢,產區產別不清,引種、育種受制約等現狀,擬通過該項試驗,明確產區分類,打破分割,提高育種成果利用效率,通過試驗結果匯總并結合其他相關試驗示范結果分析,為全面分析認識不同產區生態條件、生產水平和技術現狀,探求改進提高途徑提供試驗依據;二是遵從一般區域試驗要求對區域內各單位最新育成的青稞新品種(系)進行多點適應性、豐產性與穩產性鑒定,以期為不同生態生產條件產區篩選適宜的推廣品種。
1.1參試材料
參試品種16個,分別為藏青25、藏青690(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所提供);喜馬拉22(西藏日喀則地區農科所提供);康青6號、康青7號(四川省甘孜州農科所提供);肚里黃(ck)、甘青4號、甘青5號(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提供);北青7號、北青8號(青海省海北州農科所提供);阿青5號、阿青6號(四川省阿壩州農科所提供);昆侖12、昆侖13(青海省農科院作物所提供);短白青稞、長黑青稞(云南省迪慶州農科所提供)。
1.2試驗方法
2010年試驗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鄉加拉村,2011至2012年試驗設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試驗地,旱川地。位于北緯34°31′,東經103°34′,海拔2936m,無霜期91d,年降水量570mm,土壤為石灰性草甸土,地力均勻,肥力中等。前茬作物油菜,油菜收獲后秋深翻春耙耱。2010年參試品種15個(不包括阿青5號),試驗設計為每品種種植面積66.7m2,播量統一為225kg/hm2,不設重復,人工犁開溝溜籽條播,播前基施農家肥15000kg/hm2,磷酸二銨225kg/hm2。2011至2012年參試品種16個,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0m2,10行區,行距0.2m,區距0.3m。下籽量450萬粒/hm2,小區下籽量4500粒/10m2。人工犁開溝溜籽條播。播前基施尿素150kg/hm2,磷酸二銨225kg/hm2。田間調查記載生育期及各品種特征特性,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成熟后每小區隨機抽取10株進行室內考種,記載方法執行全國青稞品種區域試驗記載標準,并按小區單收、單打、單曬,計算產量。
2.1生育日數
由表1可見,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日數在111~121d之間,其中短白青稞、長黑青稞生育日數最長,為121d,較對照品種晚熟10d,表現為特晚熟;康青8號生育日數為116d,較對照品種晚熟5d,表現為晚熟;藏青25、喜馬拉22、阿青6號生育日數為115d,較對照品種晚熟4d;阿青5號生育日數為114d,較對照品種晚熟3d;其余品種與對照品種熟期相當。
2.2經濟性狀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株高在72.6~108.4cm之間,參試品種株高均高于對照品種肚里黃,其中長黑青稞株高最高,為108.4cm,其次是康青8號,株高為106.0cm,對照肚里黃株高最低;穗長在3.8~6.8cm之間,藏青25、喜馬拉22和短白青稞穗長短于對照品種,其余品種穗長均長于對照品種,其中昆侖13穗長最長,為6.8cm,較對照品種長1.9cm;穗粒數在32.4~44.1粒之間,參試品種穗粒數均高于對照品種,其中康青8號穗粒數最多,為44.1粒,多于對照品種11.7粒,其次是甘青5號,穗粒數為41.6粒,多于對照品種9.2粒;穗粒重在1.4~2.1g之間,除長黑青稞外,參試品種穗粒重均高于對照品種肚里黃,其中康青8號穗粒重最重,為2.1g,較對照品種高0.7g;千粒重在37.2~48.9g之間,昆侖12、昆侖13、北青7號、短白青稞和長黑青稞千粒重高于對照品種,阿青6號千粒重與對照品種相當,其余品種千粒重均低于對照品種,其中康青8號千粒重最重為48.9g,較對照品種高5.7g;北青7號、北青8號和阿青6號粒形為卵圓形,短白青稞和長黑青稞粒形為紡錘形,其余品種粒形均為橢圓形;藏青690和肚里黃粒色為淡藍色,北青8號和甘青4號粒色為藍色,短白青稞粒色為褐色,長黑青稞粒色為紫色,其余粒色均為黃色(表1)。
2.3產量
由表2可見,參試品種折合產量在2344.5~4977.0kg/hm2之間,其中阿青6號折合產量最高,為4977.0kg/hm2,較對照增產22.0%,居第1位;甘青4號,折合產量為4857.0kg/hm2,較對照增產19.1%,居第2位;甘青5號,折合產量為4165.50kg/hm2,較對照增產2.1%,居第3位;產量最低的是長黑青稞,折合產量為2344.5kg/hm2,較對照減產42.5%。經隨機區組試驗缺一個小區產量的方差分析及t測驗,結果表明,年份間差異極顯著,長黑青稞與對照差異極顯著,藏青25、康青8號、短白青稞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余品種與對照品種差異不顯著(表2)。
2010至2012年青藏高原地區青稞品種區域試驗合作點的16個參試品種中,阿青6號是四川省阿壩州農科所選育品種,在合作點區域試驗中表現為綜合農藝性狀優良,全抽穗習性,株高較高,千粒重與穗粒數適中,田間長勢清秀,基本無病害,各年度折合產量相對穩定,其豐產性、穩產性較好,3年平均折合產量最高,為4977.0kg/hm2,較對照增產22.0%,居第1位;甘青4號,甘南州農科所選育品種,綜合農藝性狀表現較好,半抽穗習性,株高較矮,分蘗較強,適合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種植,千粒重較高,輕感條紋病,3年平均折合產量為4857.0kg/hm2,較對照增產19.1%,居第2位;甘青5號是甘南州農科所選育品種,綜合農藝性狀表現較好,全抽穗習性,田間長勢清秀,基本無病害,穗粒數較多,千粒重較高,3年平均折合產量為4165.5kg/hm2,較對照增產2.1%,居第3位。結合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生產現狀及對參試品種綜合農藝性狀等各方面的觀察和分析,建議以上3個品種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種植區推廣種植。北青7號為青海省海北州農科所育成品種,全抽穗習性,3年平均折合產量為4126.5kg/hm2,較對照增產1.2%,居第4位,可作為搭配品種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種植區種植。昆侖12和昆侖13是青海省農科院作物所育成品種,生育期與對照品種肚里黃相當,早熟,抗倒性較好。藏青25和藏青690為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所育成品種,其中藏青25在合作試點中表現抗倒伏,藏青690株高較高,作為親本利用。康青7號和康青8號為四川省甘孜州農科所育成品種,合作試點成熟期不一致,康青8號為光芒,以上幾個品種作為親本利用。喜馬拉22為西藏日喀則地區農科所育成品種,較晚熟,田間長勢整齊。短白青稞和長黑青稞為云南省迪慶州農科所育成品種,在合作試點中表現為特晚熟,本地青稞收獲后依然不能成熟,和阿青5號、康青7號、喜馬拉22可作為種質資源保存。

表2 2010至2012年參試青稞品種產量結果
試驗結果說明:一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毗鄰,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同處草原雨養旱地類型,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都比較接近,品種類型和豐產育種目標一致,故兩州各有一個品種表現較好,該區域內的青稞品種互相通過引種,依據其特有的品種特性在不同的青稞生產產區確定適宜的種植品種。二是昆侖系、藏青系和喜馬拉系品種多是針對海拔相對較低、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河谷與盆地臺灌區選育,喜肥水、抗倒伏、增產潛力大但晚熟、抗旱耐寒性能差,本產區直接生產利用困難大,可作為種質資源保存或利用。三是通過2010至2012年青藏高原地區青稞品種區域試驗產量結果及綜合農藝性狀等方面的分析,初步篩選出了適宜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種植的青稞品種。此外由于不同青稞產區因生態與生產條件(水平)差異,在品種選育的過程中,應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進一步進行青稞產品方面的研發等,以提高青稞附加值。
2015-03-02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重點項目(CARS-05-01A)。
劉梅金(1971-),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青稞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強小林(1958-),研究員,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青稞栽培與土肥崗位科學家,主要從事青稞資源區劃、育種栽培與產業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