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欽
(湖南省漢壽縣氣象局,湖南 漢壽 415900)
近年來,隨著南方(澧縣)鮮食葡萄種植產業的發展,漢壽葡萄栽培已成為該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特色農業開發項目。目前,在大南湖、太子廟、龍陽鎮等地葡萄規模種植面積共46.7 hm2,總產量達700 t,年銷售收入預計達700 萬元以上。該地葡萄栽培的生產效益遠高于其他種植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由此,筆者利用漢壽縣1981~2010年氣候整編資料,對葡萄栽培區溫、光、水等農業氣候資源進行分析,針對葡萄栽培生產中存在的春季低溫陰雨,夏季雷雨大風、暴雨洪澇,秋季高溫干旱等災害天氣頻繁發生的特點,提出了葡萄生長期氣象災害對葡萄品質和產量影響的應對措施,從而為充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優勢,趨利避害,引導農民穩定并提高葡萄栽培生產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對溫度特別敏感,春季當氣溫達到7~10 ℃時,葡萄根系開始活動,溫度達到10~12 ℃時開始萌芽;秋季日平均氣溫降到10 ℃以下時,新梢停止生長,葉片開始凋落,進入休眠階段。葡萄生長期一般為3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為萌芽-新梢生長、開花坐果、漿果生長成熟3個時期。葡萄品種熟型不同對積溫要求有所差異,極早熟品種從萌芽到成熟所需≥10 ℃的有效積溫為2 100~2 300 ℃,早熟品種為2 300~2 700 ℃,中熟品種為2 700~3 200 ℃,遲熟品種則為3 200~3 500 ℃。
據漢壽縣1981~2010年氣象資料統計:漢壽年平均氣溫16.7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 ℃的平均日期為3月23日,終日為11月21日,平均持續時間為244 d,≥10℃的有效積溫在5 378.3 ℃以上。其中3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旬各成熟期≥10℃的有效積溫分別為2 376.3、3 277.3 和3 870.9 ℃。其熱量條件均超過葡萄生長成熟所需有效積溫量的10%~20%[1-2]。
葡萄的耐旱性較強,年降雨量為350~1 300 mm的地區都能栽培葡萄。且年降雨量及其季節分配,對葡萄植株的生長以及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均有很大影響。降水均勻,即可滿足葡萄生長發育和開花結果對水分的需求;如果水分過多,就會出現“水分脅迫”現象,常造成光、熱等氣候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據研究[1],葡萄生長期(4~6月)每月適宜降水量均在100 mm 以下,漿果成熟期(7~9月)每月適宜降水量均在75 mm 以下。據統計,漢壽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 415.9 mm;葡萄生長旺季4~9月的降水量為933.2 mm,其中4~7月降水較多,為740.4 mm,8~9月降水較少,為192.8 mm。豐富的降水給葡萄生長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由于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又危害了葡萄的生長發育。特別是葡萄開花坐果至漿果成熟前期的5~7月,均為漢壽(乃至洞庭湖區)的降水相對集中期,平均月降水量在190 mm 以上。據統計,漢壽5~7月降水量最多可達1 094.4 mm(1998年),最少為248.7 mm(2001年),兩者相差3.4 倍。前者易產生澇漬,滋生病害,從而引起果實開裂腐爛,而后者易遭受高溫干旱,導致葡萄葉片的光合效能減弱,而呼吸作用加強,同時因土壤供水不足,同化物質得不到及時轉化,將會使果實含糖量降低、酸度升高,果實出現生長發育不良等現象,嚴重影響葡萄生產和銷售。
葡萄是喜光樹種,光照條件可直接影響葡萄的生長發育以及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光照不足時新梢生長細弱、葉片薄、葉色淡且果穗小,落花落果現象嚴重。特別是在漿果生長進入轉色成熟階段時,如果光照不足,則同化產物減少,若此時溫度也較低,將會導致葡萄含糖量低,著色差,品質低劣。一般在葡萄生長旺季(4~8月)要求日照時數達1 400 h 以上[1]。據統計,漢壽葡萄生長旺季(4~8月)期間日照時數僅為831 h,遠比新疆葡萄所要求的日照時數低1/3 有余[2],但與鄰近葡萄生產大縣(澧縣)相比,其熱量資源、光照條件與降水量基本一致(表1)。
鑒于上述分析,漢壽縣溫度、光照、降水等氣候條件不僅能夠滿足葡萄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熱量資源豐富,有利于葡萄光合作用的物質轉化、積累和品質形成。實踐證明,目前漢壽引入的歐亞種葡萄(如巨峰、紅地球、美人指、紅寶石無核、維多利亞、粉紅亞都蜜等)經培育改良后已基本適應了南方氣候條件。同時,鑒于洞庭湖區日照少、降雨量多等特點,該區只能種植鮮食葡萄[3]。在栽培上宜采用葡萄大棚避雨栽培技術,可克服南方地區種植葡萄的不利氣候因素,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及氣候優勢,發展葡萄產業,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表1 漢壽與澧縣葡萄各生育期歷年平均氣象資料對比
一般5月上中旬正是漢壽葡萄開花的時節,葡萄開花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外界的氣象條件十分敏感,需要適宜的溫濕度和充足的光照。此時,如遇連續低溫陰雨天氣會使葡萄開花授粉受阻,常導致花穗腐爛脫落;同時,雨日多,光照少,濕度大又易誘發葡萄病害,并導致葡萄爛萼,嚴重影響葡萄全年產量。據統計,漢壽縣近30 a 來,5月上中旬葡萄開花期出現連續5 d 或以上日平均氣溫≤20 ℃低溫陰雨天氣12 次,平均為2.5 a 一次。近年來,葡萄開花期間雖未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天氣,但該類天氣對葡萄生產的危害仍不可忽視。
漢壽縣暴雨一般集中出現在4~8月,其中在6、7月最為常見,而此時又是葡萄開花坐果、漿果生長成熟的關鍵期。一般情況下,暴雨天氣常伴有雷雨大風出現,短時期常引起排水不暢而積水成澇。如果土壤長時間積水,易造成葡萄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從而給葡萄的生長和果實發育成熟造成不利影響,再加上光照不足,導致果實著色不均,也不利于采收與銷售,影響葡萄產量和質量。據統計,漢壽縣年平均暴雨日3.8 d,洪澇災害天氣呈1.5 a一次,多的年份則1 a 出現3 次(如1999、2002年)。20 世紀60~80年代,暴雨日在低谷徘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自90年代開始暴雨洪澇災害天氣有增多趨勢。1995、1996、1998、1999 以及2002年均出現特大洪澇災害,給當地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7~9月是葡萄果實營養物質積累和成熟采摘階段,此期間氣溫高,蒸發量大,土壤濕度減小,往往易造成伏旱或夏秋連旱,影響葡萄優質、高產。據統計,漢壽縣高溫干旱天氣一般出現在雨季結束后的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往往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少雨出現天氣,形成夏旱或夏秋連旱。夏旱一般維持30~50 d,秋旱一般維持40~60 d,夏秋連旱一般維持70 d 以上,少數旱年維持時間在100 d 以上。如2013年7月1日至8月18日,連續40 d 出現重度高溫熱害天氣,極端最高氣溫達40.6 ℃,致使當年大棚葡萄因高溫熱害(主要是日灼?。?,落果爛果損失率達10%左右,個別損失率甚至達20%以上。
雷雨大風天氣易造成葡萄折梢、落花落果及葡萄棚、架損壞。漢壽縣大風天氣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季3~5月和盛夏7、8月最為常見,占全年的73.2%,而秋季則相對較少。大風主要以雷雨大風和寒潮大風為主,隨著氣候的變化,近年來大風天氣逐漸減少。據統計,漢壽年平均大風日為5.2 d,最多的出現在1964年,達27 d,最少的則為1989、1996、1998年等,全年均未出現大風。大風日在1970年形成一個較明顯的“分水嶺”,1961~1970年10 a年平均大風日達16.7 d;1971~2010年40 a年平均大風日僅4.4 d,1998~1999年、2007~2009年等年份連續無大風記錄。雖然近年來大風天氣不常見,但在4~8月強對流天氣多發季節,仍應注意做好雷雨大風災害天氣的防護工作。
進一步加強田間管理,疏除過密枝條,中耕除草,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做好清溝排水,除濕防漬工作,尤其是春夏季節,暴雨天氣多,降水集中,要利用降水間歇及時深開外溝,降低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70%為宜)等措施,為葡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以促進根系生長發育,提高其抗逆性;低溫陰雨天氣過后,抓住有利時機,開展病蟲害防治并適時噴施葉面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在大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來臨前,及時做好葡萄新梢、果穗及棚架固定等預防工作;雷雨大風天氣發生后,應盡早清除殘枝落葉,加強對受傷植株和果園的肥水管理。
高溫天氣條件下,在土壤表面可采取淺鋤松土除草,以減輕土壤水分蒸發,或可用稻草或雜草等覆蓋葡萄根基部,以降低地表溫度;同時,注意作好高溫條件下葡萄成熟期日灼病的防治防護工作,保障葡萄正常生長和成熟。
[1]喻樹龍,王 健. 新疆葡萄與氣象服務[J]. 新疆氣象,2002,25(2):38-40.
[2]羅生州. 實用氣象服務手冊[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5-158.
[3]羅曉峰. 葡萄新品種篩選及南方地區葡萄發展[J]. 中國果菜,2007(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