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興武,盧 霞
(1.湖南農業大學工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省第二測繪院設計室,湖南 長沙 410119)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區域,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及用途,以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復墾、宜耕未利用地開發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推動區域內田、水、路、渠、林、村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區域農業規模經營、人口集中居住、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1-3]。土地整治潛力研究是在查清各類待整治、待開發、待復墾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和分布的基礎上,依據土地對某種利用方式的適宜性、限制性,并綜合各種相關因素后對土地整治潛力做出評價與測算[4-5]。
研究以寧遠縣為對象,通過分析其土地整治潛力,重點預測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規模與質量,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及節約土地的規模,明確寧遠縣土地整治潛力規模、質量、條件和空間分布,以期為該縣合理安排土地整治任務提供依據。
研究采用上下聯動方式[6],在對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的基礎上,由寧遠縣國土資源局組織技術人員采集數據、填報表格匯總整理得到全縣土地整治潛力的初步結果;在此基礎上開展實地核查,對初步結果進行修正,確定最終潛力結果。
內業圖量算法:以第二次土地調查2010年變更數據為底圖,通過圖形處理軟件,辯圖識圖,量算出土地整治潛力[7]。
典型調查法:有針對性的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深入細致調查研究,以點帶面測算,確定全縣土地整治潛力[8]。
2.1.1 可整治規模的確定 以第二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2010年變更數據為底圖,采用內業圖量算法對圖斑進行篩選,根據農用地整治項目的選址要求,將周邊分布零散的圖斑進行手動剔除后保留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圖斑,再結合各鄉鎮填寫的基本農田現狀調查表信息及其整治意愿,綜合選取各鄉鎮的農用地可整治區域,通過建庫軟件量算出可整治規模。
2.1.2 新增耕地的確定 通過各鄉鎮填寫的農用地整治潛力調查表及寧遠縣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成果,并參考全縣歷年土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率及項目實施后溝渠、道路、林網和農業設施用地等地類比重,估算出各鄉鎮農用地整治的可補充耕地面積,最后匯總得出全縣新增耕地規模。
2.1.3 農用地整理新增耕地目標 綜合各鄉鎮土地整理典型項目區的調查和新增耕地潛力的測算。在規劃期間,寧遠縣土地整理目標確定為15 492.94 hm2,新增耕地面積424.55 hm2。具體各鄉鎮農用地整治潛力數據見圖1。

圖1 各鄉鎮農用地可補充耕地面積及整治規模
2.1.4 農用地整治潛力等級 采用四象限法對寧遠縣各鄉鎮農用地整治潛力進行分等定級,以各鄉鎮新增耕地規模、新增耕地率的平均值為標準,依以下情形劃分等級:第Ⅰ潛力級,雙指標不低于各自平均值;第Ⅱ潛力級,新增耕地規模不低于平均值,新增耕地率低于平均值;第Ⅲ潛力級,新增耕地規模低于平均值,新增耕地率不低于平均值;第Ⅳ潛力級,雙指標低于各自平均值。
2.2.1 宜耕未利用地開發規模的確定 根據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及規模生產的基本要求,將寧遠縣宜耕未利用地中單個圖斑面積≥3 hm2的劃定為待開發宜耕未利用地。從寧遠縣2010年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數據庫中將圖斑面積≥3 hm2的荒草地、內陸灘涂、沼澤地、裸土地、沙地等宜耕未利用地篩選出來,匯總得到全縣待開發宜耕未利用地面積為5 120.82 hm2。
2.2.2 新增耕地潛力的確定 新增耕地數量測算是以鄉鎮為計算單元,由土地適宜性評價所確定的待開發宜耕未利用地面積及各鄉鎮耕地的標準系數。
2.2.3 宜耕未利用地開發潛力等級 以新增耕地面積作為劃分宜耕未利用地開發潛力等級的標準。由圖2可知,新增耕地面積>300 hm2為I 級潛力,主要分布在水市鎮、天堂鎮、舜陵鎮、太平鎮、中和鎮;新增耕地面積為100~300 hm2的為II 級潛力,主要分布在灣井鎮、冷水鎮、禾亭鎮、柏家坪鎮、桐木漯瑤族鄉、仁和鎮;新增耕地20~100 hm2為Ⅲ級潛力,主要分布在保安鄉、清水橋鎮、棉花坪瑤族鄉;此外九疑瑤族鄉、鯉溪鎮、荒塘瑤族鄉沒有新增耕地分布,達不到潛力定級標準。

圖2 各鄉鎮農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及宜耕未利用地面積
損毀土地復墾是指對由生產、建設活動挖損、塌陷、壓占、污染或自然災害毀損等造成的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
2.3.1 損毀土地復墾潛力測算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確定可復墾土地規模、損毀土地類型(歷史遺留、自然災毀生產建設新損毀土地)、復墾限制因素、可復墾條件(損毀土地周圍情況)、適宜復墾面積、適宜復墾方向、復墾率。同時,為保證調查的準確性,必要時應充分走訪當地群眾和有關部門。
2.3.2 土地復墾新增耕地潛力測算 根據寧遠縣歷年土地復墾項目中調查的新增耕地率以及項目完成后新增耕地率的測算結果,將各鄉鎮新增耕地率修正為50%,與歷年來項目新增耕地率基本吻合。經過各鄉鎮數據匯總,全縣待復墾土地中待復墾宜耕土地有446.56 hm2。
2.3.3 土地復墾潛力等級 由圖3 可知,寧遠縣縣各鄉鎮的新增耕地數量在0~47.89 hm2間變化。采用樣點頻率曲線法對各鄉鎮的土地復墾潛力進行分級:新增耕地數量>20 hm2的為第Ⅰ潛力級,新增耕地數量在10~20 hm2的為第Ⅱ潛力級,新增耕地數量<10 hm2的為第Ⅲ潛力級。由此可知,中和鎮、水市鎮等為第Ⅰ潛力級,舜陵鎮、天堂鎮等為第Ⅱ潛力級,禾亭鎮、太平鎮等為第Ⅲ潛力級。

圖3 各鄉鎮待復墾土地面積及宜耕土地復墾面積
該研究采用人均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法和農村閑置土地調查法分別測算出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即寧遠縣農村建設用地理論整治潛力和現實整治潛力。
2.4.1 人均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法測算 依據各鄉鎮農村居民點用地現狀、農村居民點人均占地標準和規劃期末農村人口等信息,計算出各鄉鎮農村居民點用地的理論整理潛力。結果顯示(表1),寧遠縣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理論潛力為617.79 hm2。

表1 農村建設用地理論整治潛力和現實潛力測算結果
2.4.2 農村閑置土地調查法測算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現實潛力主要是拆除農民閑置宅基地可縮減的用地規模,計算公式為:S=(A/N)×n,式中,S 為閑置宅基地面積,A 為農村居民點現狀面積,N 為宅基地宗數,n 為閑置宅基地宗數。通過調查的寧遠縣各鄉鎮閑置農村建設用地數據,統計得出全縣農村建設用地現實整治潛力為111.78 hm2(表1)。根據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項目的申報條件及歷年實施同類型項目的新增耕地系數(修正后確定新增耕地率為75%),新增耕地面積為83.84 hm2。具體數據見表1。
2.4.3 農村建設用地潛力比選與確定 通過上述兩種方法分析,采用人均建設用地指標法預測分析的結果是617.79 hm2,農村居民點閑置土地調查測算的結果是111.78 hm2。考慮到第一種方法采用的是數學模型公式測算而成,其測算的主要是理論潛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影響較多,實施起來難度太大;而第二種方法使用了“閑置土地”這個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結構標準,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確立的,所以111.78 hm2更接近實際。而且對閑置用地進行整理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相對而言,投資較小、便于操作,最后選定第二種方法測算出的數據。因此,寧遠縣農村土地整治規模潛力為111.78 hm2。
2.4.4 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分級 根據各鄉鎮農村建設用地新增耕地面積等級劃分,依次分為三個等級。由圖4 可知,第Ⅰ潛力級,新增耕地面積>5 hm2;主要分布在鯉溪鎮、柏家坪鎮、中和鎮、保安鄉、荒塘瑤族鄉。第Ⅱ潛力級,2 hm2<新增耕地面積≤5 hm2,主要分布在灣井鎮、水市鎮、天堂鎮、舜陵鎮、冷水鎮、太平鎮、仁和鎮;第Ⅲ潛力級,新增耕地面積≤2 hm2,主要分布在禾亭鎮、清水橋鎮、九疑瑤族鄉、桐木漯瑤族鄉、棉花坪瑤族鄉。

圖4 各鄉鎮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
研究以2010年寧遠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為依據,以土地整治潛力為研究內容,測算出全縣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的潛力共計5 012.67 hm2;其中,寧遠縣農用地整治新增耕地總潛力為599.51 hm2,占補充耕地總潛力的11.96%,主要分布在灣井鎮、太平鎮、柏家坪鎮、仁和鎮等;土地開發新增耕地潛力總計為4 096.21 hm2,占補充耕地總潛力的81.72%,主要分布在為水市鎮、天堂鎮、太平鎮、舜陵鎮等;通過土地復墾可新增耕地潛力為233.11 hm2,占補充耕地總潛力的4.65%,主要分布在水市鎮、冷水鎮、柏家坪鎮、中和鎮等;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潛力為83.84 hm2,占補充耕地總潛力的1.67%,主要分布在保安鄉、鯉溪鎮、柏家坪鎮、中和鎮、荒塘瑤族鄉等。
[1]鹿心社. 論中國土地整理的總體方略[J]. 農業工程學報,2002,18(1):1-6.
[2]張可慧,劉芳閌,張勝海,等. 基于3S 的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效益評價系統[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4):1227-1229.
[3]韓宏偉. 土地綜合整治中空間格局優化研究[D]. 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1.
[4]宋 偉,陳百明,姜廣輝. 中國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研究綜述[J]. 經濟地理,2010,30(11):1871-1877.
[5]宋 偉,張鳳榮,孔祥斌,等. 自然經濟限制性下天津市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估算[J]. 自然資源學,2006,21(6):888-899.
[6]唐秀美,陳百明,張蕾娜,等. 新形勢下全國農用地整理潛力測算方法探討[J]. 中國土地科學,2011,25(9):67-71.
[7]范瑩瑩,楊惠晨,王 淼.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2012,(13):77-80.
[8]閻東浩. 農村土地整理潛力測算方法與實踐[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