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雁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界首鎮,位于茶陵縣西南邊界,歷稱“西鄉”,也稱“橋塘鄉”。全鎮境內地貌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形成最高海拔為351.617 m、最低海拔114.914 m、東西長12 km、南北寬約15 km、總面積為84 km2的地形結構。該鎮東鄰馬江、浣溪兩鎮,西南與郴洲安仁交界,北連棗市鎮接壤,是茶陵縣邊貿重鎮以及株洲市的西南門戶,S320 省道和界月公路連接106 國道穿境而過,亦為茶陵至廣洲沿海地區的交通樞扭。鎮政府設在白洲村毛塘下,距縣城24 km,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
界首鎮全鎮轄18個村委會及1個居委會,247個村民小組,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9 008 人。全鎮共有7 572 戶,其中農業戶6 713 戶,人口27 465 人;非農業戶859 戶,人口1 543 人。總耕地面積1 739.2 hm2,其中水田1 606.2 hm2,旱土133 hm2,山林4 660.4 hm2,全鎮總體為“七分半山半分水,二分田加莊園”的格局。鎮中土壤結構分為2種類型,其中由紅頁巖風化而成的紅壤粘土占2/3,由紫砂頁巖風化而成的砂質土壤占1/3;地下無礦藏。鎮內屬熱帶季風氣象區,熱量豐富,溫度偏高,雨量不足,造成森林覆蓋率較差,屬茶陵嚴重干旱區。水資源是約束界首鎮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目前界首鎮在水資源的約束下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建議和對策,旨在為今后界首鎮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在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最突出問題即農民增收速度緩慢,因此必須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才能為農民的經濟利益提供保障[1]。在農業基本自然資源(光、熱、水、氣、土)的配置中,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土大量流失以及土地不斷沙化均會對農業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2]。長期以來,隨著界首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入界首鎮域內的地表水越來越少,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從而成為界首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甚至影響到界首鎮的發展和穩定。
近年來界首鎮的經濟總量逐年增加,經濟結構也在不斷的完善,第二、三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愈發合理。城鎮人口也在逐年提升,占總人口數的比重也在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性大幅提升,加快了全鎮的城鎮化進程。畜牧業也在快速發展,農業結構從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多元化協調發展轉變,種植業產值呈下降趨勢,而畜牧業產值則逐年上升。雖然農業結構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不斷調整,但調整的力度并不大,成效也并不十分明顯。據統計:界首鎮農業用水量已占全鎮經濟用水量的80%以上,這說明該鎮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態用水量所占比例非常小,嚴重影響了全鎮的經濟發展。從經濟效益來看,農業單方水效益4.9 元,僅為工業單方水效益的4.16%,可以看出,目前界首鎮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水資源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和農民增收的愿望,因此探討在水資源約束下,如何使茶陵縣界首鎮的農業結構在調整后既能滿足生態需求又能滿足經濟需求,不僅對當地的生態具有建設性意義,同時也對滿足農民收入增加的心里需求,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有很現實意義。
界首鎮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為1 635.94 hm2,其中糧食種植面積為443.34 hm2,占總面積的比重偏低,僅為27.1%(表1),而茶陵縣西部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61.7%,顯著高于界首鎮,其中馬江鎮糧食種植面積比重最高,達77.3%,僅次于馬江鎮的是棗市鎮、浣溪鎮,分別為68.7%、59.7%。在茶陵縣只有界首鎮種植棉花,棉花種植面積為330.46 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0.2%。油料種植面積為328.82 hm2,與全縣相比,所占的比重較高,達20.1%,棗市鎮、馬江鎮、浣溪鎮的油料種植面積占比分別為7.5%、7.5%、10.5%。界首鎮蔬菜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也高于全縣平均水平,達17.8%。界首鎮瓜類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及果園面積比重均高于全市整體水平,分別為3.8%和7.2%。從以上分析可看出,界首鎮不但糧食種植面積比重偏低,而且其他作物在當地的優勢也不明顯,需進一步加強調整,突出優勢,充分發揮經濟效益。

表1 2014年茶陵縣西部地區及各鄉鎮農作物播種面積
由于設施農業建造成本高,固定投資大,因此設施農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第一,政府雖然在發展設施農業上給予了一定的財政補貼,但建設資金不足,且數量有限;第二,一些農戶擔心投資大,對期望收益沒有信心,在建設設施農業基礎設施時猶豫不決,影響了整體項目工程的進展和產業化發展;第三,部分村存在建設分散,規模小等問題,不能發揮產業優勢。有些農戶雖然建設了設施農業的基礎設施,但只看重眼前利益,輕視產業的長遠發展,隨意調換種植品種或對設施不加利用,閑置不種,不但影響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影響了全鎮整體規劃和整體利益;第四,設施農業與普通農業相比,在農業生產的科技要求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界首鎮各村的設施農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水平較低;第五,部分養殖戶由于資金限制,導致養殖小區擴群慢,或有棚無畜,或養殖品種低劣的畜禽,造成高標準下的粗放經營,設施利用率低下。
界首鎮在水資源利用上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比值過高,從而嚴重削減了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甚至生態用水等方面的用水量。2014年,界首鎮總用水量26 902 000 m3,其中農業用水量達23 539 250 m3,占總用水量的87.5%;工業用水量為295 922 m3,僅占總用水量的1.1%;生活用水量為1 372 002 m3,占總用水量的5.1%;生態用水量為1 694 826 m3,占總用水量的6.3%。從表2 中可以看出,界首鎮總需水量呈遞減趨勢,但農業用水量在總需水量中所占比重卻不減反增,至2014年高達87.5%,與2009年相比高出近6個百分點。而生態用水量和工業用水量與總用水量的變化趨勢一致,呈減少趨勢,其中生態用水量比重由2009年的14.5%降低至2014年的6.3%,降低了8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量比重由2009年的1.9%降低至2014年的1.1%,而一般情況下,工業用水的經濟效益要遠高于農業用水。界首鎮的農業用水量比重偏高,因此需進一步調整其產業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表2 2009~2014年界首鎮水資源分布情況
目前界首鎮有水作農業976.67 hm2,農業用水量為11 720 000 m3,如將水作農業改為旱作農業,農業用水量將為7 222 450 m3,可節約水資源4 497 550 m3,將節約的水轉移至非農業行業及居民新增生活用水上,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界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為659.28 hm2,而農田總面積為1 635.94 hm2,由于經濟作物效益高于糧食作物,所以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如改種經濟作物,如棉花、辣椒、柚子、柑橙等作物,可提高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由于界首鎮屬于“七分半山、半分水、兩分田”的丘陵鎮,因此退耕還林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界首鎮可退耕還林面積達267 hm2,可有效節水達1 972 000 m3。
界首鎮水資源缺口較大,形勢嚴峻。目前水資源可使用量呈不斷下降趨勢,特別是近幾年下降得更快且出現了逐年擴大的情況。目前僅有的水資源已無法滿足全鎮的生活、生態用水需求,對鎮內的農業經濟發展甚至生態環境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節約用水已然成為最基本、最有可能的戰略舉措。一是建立必要的水權分配制度,明確各村水權分配。通過對界首鎮水資源總量的控制以及限定性管理的要求,以村為單元,統籌安排各村生活、生產、生態及環境用水,通過采取科學論證和與村民民主協商的方式相結合,確保其用水權,維護農戶用水量的穩定。二是加強植被資源恢復和植樹造林監管力度。將界首鎮農業結構調整與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選擇優質林木種苗進行植被和苗木補種補播,同時加強日常養護,提升植被和林木成活率,提高界首鎮植被覆蓋率。三是當地政府、農業部門和環保部門應利用農閑季節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深入到村到戶普及科學用肥、用藥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民進行用肥、用藥宣傳培訓,讓農戶意識到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會對農產品品質及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性影響[3],從而提高用肥、用藥的科學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
界首鎮農村服務業起步較晚,主要是受到了當地經濟、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雖然農村服務業發展緩慢,但近幾年來當地政府日漸重視,發展潛力不斷增大,因此應抓住時機,因地制宜加速構建和完善以生產銷售、商貿物流信息和政府扶持為主體的農村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通過挖掘改造開拓當地農產品新產品,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由于目前鎮內多數農產品加工業仍停留在初級加工水平,加工水平低,產品無法進入超市等主流市場,競爭力弱,價格低廉,影響農戶的收入,因此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根據當地不同的農產品和產業特點,通過采取政策引導,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拓寬市場空間,帶動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增加當地農村就業機會,達到緩解村民用水與水資源緊張的矛盾。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節水型項目、畜牧養殖業的扶持力度。將政府扶持項目資金用在節水技術、節水產業上,大力推動管灌、滴灌設備的廣泛使用,建設日光溫室,促進當地經濟由粗放型轉變成集約型,由農業型轉向工業型的新鎮[4]。
一是利用當地日光充裕的特點,加快建設日光溫室,發展溫室瓜菜產業。對建好的日光溫室進行智能化、精細化管理,依靠相關技術單位和合作化組織進行訂單式生產,對各村生產的產品分級收購,統一銷售,最大限度的開發瓜菜產業的經濟效益;二是在種植農作物時,應優先考慮選種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或選種既抗旱節水又能有較高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在確保生態用水滿足基本條件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結合;三是將現有的養畜暖棚規模進一步擴大,這不但是增加村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徑,更是逐步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模式[5]。畜牧業一直是種植業的延伸鏈條產業,在不斷加強農業循環過程的同時,繼續延伸產業鏈條,達到逐步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展;四是逐步提高農業發展現有水平。針對界首鎮嚴重缺水、粗放經營等現狀,必須將農業機械設備、農業技術、農業工程項目、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相結合,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采取建設管灌、渠灌等節水工程項目為措施,大力推廣當前先進農田設備以及實用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逐步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生產中優質高產與低損耗的高效農業可持續發展。
[1]杜青林. 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5.
[2]李 曦,羅其友. 我國西北地區的水資源約束與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3):219-221.
[3]胡 巍,竇立寶,吳文婕,等. 甘肅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評價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9):374-377.
[4]蔣舟文. 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5]李 瑾,秦 富. 畜牧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因素分析[J]. 產業透視,2007,43(1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