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旅行社業在長期的“舊常態”下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但“新常態”形勢不可逆轉。旅行社業要生存發展就應該對旅游新常態進行客觀、正確的認識,并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舊常態;新常態;旅行社企業;發展
我國旅游在改革開放后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旅游便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國內旅游呈井噴式勢頭,各類旅行社類經營企業紛紛進入市場,這既為廣大旅游者的出游提供了方便,也帶動了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長時期來,旅行社的業務內容主要從事傳統的組團、接團,但隨著新需求、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國旅行社類經營企業在運用和堅持傳統經營模式的過程中,還必須在新常態下尋求發展。
一、伴隨旅游發展進程的舊常態
我國旅行社業為旅游業發展的貢獻不言而喻。從國旅、中旅、青旅等國有旅行社企業帶動開始,在很大程度上,我國相當部分旅游者的出行,尤其是在旅游發展初期,都是依靠旅行社得以完成的。因此,這就實現了企業與消費者的“雙贏”。在我國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時間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游率快速增加,為了滿足旅游者的出游需求,旅行社經營企業在很長一段時期其作用不可替代,旅游者的吃、住、行等諸要素得到了周密的安排,讓旅游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出游;于是,基于“模仿”,大量的出行者加入到旅游隊伍中,讓我國旅游者人數急劇增長;同時,大量的旅游公司也應運而生,這便形成了旅游井噴式局面,還帶動了酒店業、景區業、交通業、餐飲業、小商品業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行社業在旅游業的“龍頭”作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長時期以來,我國旅行社類企業在發展成長過程中形成了傳統的固有模式。也即我們視為的“舊常態”。這種舊常態主要表現在幾方面。
首先,主要經營形式的單一化。我國旅游從無到有,以至于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市場,我國旅行社從僅有的幾家“國有”到各類旅行社遍地開花,旅行社經營形式從初創期的“任務接待”到自主市場經營,我國旅行社業在摸索中發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旅行社在經營過程中,主要走的是組團、接團的路子。各旅行社在組團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的“門路”各顯神通,在幾個或眾多旅游目的地地區選擇幾家旅游公司作為“對接”,于是,組團與接團便在這樣的“對接”企業間進行運作。這種經營形式勢必造成經營范圍及市場的局限性,以及降低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我國沒有如運通、日本JTB旅游大鱷的原因。
其次,我國旅行社業沒有與外資旅行社完全同臺競爭。在旅行社業,我國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保護,在一些城市也是進行有條件的引入與合作。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我國完全放開外資旅行社,我國旅行社業將會是什么狀態。
再次,旅行社職能相同的“水平性”分工。在我國,不管是旅行社的經營范圍的不同,還是企業規模存在的差異,每個旅行社的身份是一樣的,其職能也是一致的,大家各自為政,其經營業績的好壞自然與自身的“人脈”、甚至于一些“潛規則”有關。因此,市場上很多時候很快聚會出現雷同產品,也會很容易出現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早些年出現的零團費、負團費便是例證。
還有就是有關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可以說,旅行社數量急劇增加、旅游經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問題與這不無關系。
在一定歷史時期,舊常態下的旅行社企業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機會。但形勢與環境是變化的,放眼全球,我們要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就必須與世界同行同臺競技,參與到“優勝劣汰”的規則中,全球市場如此,國內市場亦如此;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有新的要求,能否適應這樣的要求,這是每個旅行社企業都要面臨的抉擇;行業法律法規逐步完善與健全,投機、鉆空子、違法經營必將成為過去。因此,旅行社業必須認真的審視舊常態,勇敢地面對新常態。
二、是機遇也是挑戰的旅游新常態
我國旅游發展已進入新時期,傳統、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特殊時期,旅游業也終須與國際接軌,參與到大市場的共同競爭。縱觀發展趨勢,我國旅行社經營企業會在如下眾多新常態下進行華麗轉身,進而獲得自己的發展空間。
其一,國家對旅游經濟發展越加重視,旅游經營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2014年8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1號文件)。這是繼2009年《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簡稱41號文件)和2013年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之后,國家出臺的又一個促進旅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此后,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得以建立。此外,文化、體育等領域也陸續出臺政策,為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這些旅游新政的陸續出臺,說明旅游業在整個國家經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旅行社經營企業也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前提是在法律范圍內經營。
其二,廣闊的旅游市場為旅游經營企業提供了無限的發展機遇。世界旅游組織早就預測過我國在2020年會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國內旅游一直呈現出“經久不衰”的勢頭,經濟持續發展、城鎮化建設有序推進,使得旅游群體在不斷擴大。出行旅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已是趨勢,在這無限廣闊的市場面前,旅行社經營企業何愁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
其三,在線旅游份額呈逐年高速增長勢頭。線上旅游呈井噴式發展,2012年國內在線旅游增長速度達到30%,遠遠超過了本行業8%的增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線應用日益普及。目前旅游在線預定用戶的規模已經超過了1億人,在線預定已經是不少游客旅游出行的主要消費方式。根據《中國在線旅游市場趨勢預測(2014-2017)》顯示,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2015年將達到3523.8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25.9%,預計到2017年市場交易規模達到4983.4億元人民幣。因此,旅行社企業能夠有效利用在線交易方式成為了必修課題。
其四,旅游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初級階段的觀光旅游在質量上要求是越來越高,同時經過幾十年的旅游發展,按照“觀光旅游重游率低”規律,大量的旅游者已經告別觀光旅游轉向新的旅游方式,因此,各種“深層次”的度假游、修學游、體驗游、親子游等需求便不斷出現。那種“下車跟著導游腳桿累,上車補瞌睡” 的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已經行不通,如何挖掘并滿足旅游者新的需求是旅行社經營企業要想走在行業前沿的根本保證。
其五,不可回避的旅游全球化趨勢和資本大融合。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國對世貿組織承諾的完全放開市場期限快到,到彼時,我國眾多的“羽翼不豐”的旅行社企業已沒有了國家保護“福利”,在國外旅游大鱷資本的沖擊下,可能只有甘拜下風的份;再者,國內的非傳統旅游紛紛涌向旅游行業,對旅行社業也造成了威脅,比如2014年,以攜程、萬達、京東、眾信等為代表的知名企業圍繞旅行和旅游服務的諸多環節加快了橫向和縱向的兼并收購便是例證。
其六,行業管理越加規范化。2014年7月,《旅行社產品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經營和服務要求》、《旅行社服務網點服務要求》等5項旅游業行業標準開始實施,《旅行社管理條例》幾經修改與完善,讓旅行社經營企業從成立到經營的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無序、違法經營將成為過去。
其七,大交通網絡的逐步建成,也為旅行社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航空交通快速發展,各地機場擴容升級、支線機場紛紛投入營運;全國高鐵建設有條不紊推進;水上航道也處于發展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急劇縮短了旅游時空距離,同時自然增加了旅游頻次。游程時間縮短,但旅游產品核心還得保證,如何為旅游者提供滿意的產品在大交通時代也是旅行社經營企業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三、旅行社企業在舊常態和新常態下的抉擇
我國旅行社企業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壯大,眾多旅行社經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可能還得仰仗“自成體系”的舊常態。尤其是那些實力規模較小的企業,其抗風險能力有限,只能依靠“穩靠”的營銷、交易方式,比如固定的異地旅行社合作伙伴、傳統的店面銷售,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資本有限的中小旅行社企業根本就無力進行大規模、大范圍的采購,但在這龐大的市場中,也總能夠抓住數量不容小視的“傳統”客源。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遲早要面臨慘烈的大浪淘沙。
旅行社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并尋求壯大,唯有加強自身實力的提升,對傳統的經營方式可以進行有選擇的舍棄,關鍵是要在新常態下,與市場接軌,并做到主動適應市場。
在各項旅游新政的利好形勢下,旅行社經營企業有著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國家的各種新政是基于鼓勵發展旅游并竭力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因此,廣大的旅行社企業就必須找準市場,重點經營適合自己的產品,在這充滿活力的旅游市場,“總有一款適合自己”。過去那種“模仿”之路已經走到盡頭,至少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反之,更應該加強自身的市場、產品開發能力的建設,隨時緊跟市場步伐,還是可以尋得自己的立錐之地。
但在旅游大鱷俯視耽耽、旅游資本甚至是跨行業資本大融合風雨欲來情勢之下,我們眾多的旅行社企業生存之路就不再那么簡單。由于我國龐大的旅游市場充滿誘惑,各種資本開始進行聯合與融合,而且其量之大,絕大部分旅行社企業根本無力抗衡;海外旅游大鱷早就垂涎我國的旅游市場,其自成體系的“垂直分工模式”對我國的旅行社“水平分工模式”必定會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在不能避開這樣“致命”的新常態情勢下,我們的旅行社企業也不能坐以待斃,也可以嘗試走聯合、合作之路,借鑒“垂直”模式不失為明智選擇,比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旅行社企業進行資本整合,形成幾家規模較大的企業,既有競爭,又能夠增強各自的市場購買力、議價力、覆蓋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樣才有抗衡外資旅游資本的能力。但我們縱觀當前的旅行社業,鮮有進行此動作,大家都還在死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板”思維固封了變革自己的腳步。可以預想,在真正面臨上述情勢時,大多本就脆弱的旅行社企業將會是怎樣一種境況。
線上交易已成為旅行社交易的重要形式。在線預定已是不少游客旅游出行的主要消費方式,因為線上操作更為簡便,線上能更好地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如旅游專題的設計、線路選擇、時間安排、成本控制等。傳統交易已跟不上時代步伐,在一切均已透明的時代,旅游消費者對產品、價格尅一很便捷地貨比三家,可以很容易得到自己滿意的產品,更為重要的是,這為消費者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也沒有了傳統形式下的舟車勞頓。隨著網絡普及、掌上平臺應用,線上交易可能會占主導。旅行社經營企業也應該利用這一新形式,這要基于消費者對產品品牌的信任,因為消費者不會輕易接受規模小、還未獲得市場認可的旅行社。但線上交易還不能包打天下,畢竟還有相當部分的“傳統消費者”存在,旅行社企業完全可以做好這一市場,也應該大有作為。
常態之新舊只是相對而言。作為旅行社經營企業,在舊常態之下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資源,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是很多旅行社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種舊常態還會長期存在;但在新常態之下,也必須與時俱進,要及時轉變固有的思維和觀念,遵循市場和行業規則,以市場為導向,把維護產品質量作為核心任務,才可以獲得一定的市場空間。
作者簡介:黎洪(1972- ),男,貴州思南人,貴州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