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能夠客觀而全面地評價我國旅游經濟在區域經濟差距方面的作用與效果,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法,對2000年-2012年間全國旅游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在客觀層面上,論述了旅游行業對整個區域經濟及平衡經濟的影響,最后論證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協調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中國旅游經濟;區域經濟差距;平衡;效果評價
一、前言
現階段,我國各區域經濟呈現不平衡發展趨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發展區域旅游經濟能夠有效協調地區經濟之間存在的不平衡問題,為此,發展區域經濟成為當下協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并受到國家相關部門與組織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區域,更應該加強本土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形成以“旅游帶動經濟”的區域發展模式。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發展旅游行業是否能夠緩解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問題,主要看以下兩方面的內容:(1)較之經濟相對發展的地區,落后地區在發展旅游時的增長率明顯偏高;(2)對于落后地區,區域內的經濟總量中,落后地區所占比重更大,同時其增長率已經超出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表明旅游業的不斷增長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通過建立收斂模型,將以上思想定量化地表達出來,收斂模型包括固定資產、人力資本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的投資內容,計量收斂模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當中,rjt代表人均GDP實際增長,yjt-1代表上期人均GDP水平,tojt代表旅游行業人均GDP水平;xjt代表其它一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投入的固定資產、人力資本以及當地對外開放水平。為了將區域經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清楚呈現出來,可以通過調整收斂模式部分因素的方式得以實現,即取T=1,這樣便于考察各省(市、區)橫截面數據的年度變化情況,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區域旅游經濟的年度發展趨勢。經過計算,能夠通過判別系數含義的方法分析經濟狀態,具體如下:如果β是正值,γ同樣是正值,表明發展旅游行業能夠擴大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如果β是負值,γ同樣是負值,表明發展旅游行業能夠縮小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若β為正值,而γ為負值,說明即使經濟差距出現擴大化趨勢,但旅游行業對這一趨勢起到弱化效果,即旅游行業縮小了經濟發展的差距;若β為負值,γ為正值,表明即使經濟差距出現縮小化趨勢,但旅游行業擴大了經濟發展的差距。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驗證旅游行業的作用和地位,還要對不包括旅游行業的區域經濟情況進行計量分析,通過比較兩種情況的穩態值、收斂時間和收斂速度,得出最準確的結果。
2.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數據基本來源于我國權威機構的相關統計,考察數據涉及到:31個省(市、區)的進口總額、出口總額、年末人數、固定資產總額、旅游行業的總收入(包括國內旅游、入境旅游等方面收入)、我國生產總值(GDP)。以上數據均來自權威機構發布的統計年鑒,不同年份的信息數據均根據當年實際情況進行換算和處理,以消除因價格變動而引起的不穩定因素,使不同年份、時期的數據結果具備可比性。
三、旅游行業對平衡區域經濟差距的變化特征分析
旅游行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以旅游經濟的增長率和所占平均比重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在下面的論述中,主要通過分析旅游經濟在區域GDP中的所占比重和實際增長水平來研究發展旅游行業會對經濟發展起到的具體影響,經濟占比代表區域旅游發展的質量及水平,經濟增長代表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情況。
圖 2000年至2012年我國31個省(市、區)旅游經濟的
平均增長率與旅游經濟在GDP中的平均比重
我國31個省(市、區)在2000年—2012年間的旅游經濟平均增長率和旅游經濟在GDP中的平均比重,詳見上圖。由圖可知,二者在總體趨勢上大致屬于反向對應關系,也就表明旅游經濟所占的經濟比重高,該區域的經濟增長較慢;而旅游經濟在GDP中平均比重較低的區域,其旅游經濟增長率比較快;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高的區域大多都是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旅游收入在GDP中平均比重低的區域,多數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當然這也不排除有特殊情況的存在,例如,云南、貴州兩省的旅游經濟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分別為12.67%和17.15%,但在全國范圍來看,這兩個省份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這就說明,經濟較落后的省份能夠通過增長旅游經濟實現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樣有助于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實現經濟均衡發展。
四、采用計量分析法來研究旅游行業對區域經濟差距的影響
1.回歸檢查及得出結果
由圖中反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2000年-2012年間的旅游業發展對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下面將采用Eviews 6.0對收斂模型的計量公式進行回歸檢驗,結果詳見下表。
表 2000年—2012年間我國旅游行業對區域經濟差距影響結果
本文將所要研究的省份、地區劃分成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兩類,沿海地區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浙江省、河北省、山東省、廣東省、福建省、江蘇省、遼寧省、海南省(包括11個省、市);內陸地區有吉林省、山西省、安徽省、內蒙古自治區、湖北省、湖南省、黑龍江省、河南省、廣西省、江西省、重慶市、寧夏自治區、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甘肅省、陜西省、西藏自治區、新疆省、青海省(包括20個省、市、區),值得提及的是,廣西省的地位位置處于沿海地區,但是由于其經濟發展速率和水平和沿海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差距過大,因而將其歸在內陸地區進行考察。
2.具體分析過程
由上表的數據來看,β變量回歸系數是1.1223,并且經過1%顯著水平的考察及檢驗;系數γ表示旅游行業經濟對區域發展差距的影響,表中γ為-0.0006,并且經過了10%顯著水平的考察及檢驗。這就可以表明,盡管沿海經濟發達區域與內陸落后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仍呈現擴大化趨勢,但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有效弱化了這種趨勢,即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縮小我國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根據以上計量分析方法,分別對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數據信息進行回歸檢驗,最終得出兩個趨勢特點。第一,從沿海區域的數據分析來看,沿海地區的發達省(市、區)和內陸地區的落后省(市、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呈現擴大化趨勢,且發展旅游經濟強化了這種趨勢。第二,從內陸區域的數據分析來看,即便經濟發達地區同落后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呈現出擴大化趨勢,但是發展旅游經濟能夠弱化這種趨勢,也就是說,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縮小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相關調查結果顯示,2000-2012年,貴州、青海、甘肅等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的的省份,其旅游經濟平均增長率均維持在15%之上,旅游產業的迅速增長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還有助于減小各區域的發展差距。但從平衡區域經濟差距的層面看,內陸地區和全國范圍內的數據分析結果保持一致。
3.效果評價
通過以上對2000-2012年全國旅游行業相關數據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一個基本概念,即不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內陸落后地區,發展旅游經濟都有利于發展本地經濟,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鑒于此,我國各省份(市、區)應該大力發展本地旅游產業,以旅游經濟的發展來帶動區域經濟水平的整體性發展。另外,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發展更加顯著,由此形成了區域經濟差距擴大化趨勢,為了有效解決“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經濟發展問題,國家應該給予經濟落后地區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經濟投入,鼓勵其開發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和產業,以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作為導向,充分發揮出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除了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旅游投資與政策扶持以外,還應加強這些地區的基礎性設施建設,進而充分挖掘出地區旅游的資源潛力,在提升旅游經濟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五、結束語
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加快經濟建設的發展步伐,還能夠有效協調各省(市、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情況。就全國范圍來看,旅游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均衡區域經濟差距,發展旅游行業作為縮小不同區域經濟差距的有效途徑,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協調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國家應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旅游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勵落后地區充分挖掘自身旅游潛力,在提升當地旅游發展水平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使我國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淑新,胡儀元.發展旅游業與縮小區域經濟差距[J].商業研究,2015,12(5):182-184.
[2]魯小波,丁玉娟,郭迪.中國旅游經濟平衡區域經濟差距效果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30(6):50-53.
[3]魯小波,陳曉穎,郭迪.促進區域平衡的遼寧旅游發展戰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0(5):43-48.
[4]魯小波,丁玉娟,陳曉穎.遼寧區域旅游經濟差距及其變化趨勢[J].旅游管理,2014,12(4):76-80.
[5]余運江,孫斌棟,孫旭.區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國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研究綜述[J].江淮論壇,2014,11(4):87-92.
作者簡介:左神曼(1977- ),女,新疆烏魯木齊,碩士,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旅游開發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