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碳產業已被大多數國家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其理論也成為目前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分析發達國家低碳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對我國發展低碳產業提出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節能減排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費國,碳排放量和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重點轉向經濟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新常態下更注重低碳產業的發展。通過分析國外發達國家低碳產業先進經驗,對我國發展低碳產業提出政策建議。
一、英國低碳產業發展模式
2003年英國發布了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低碳經濟》(Creating a Low Economy)的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低碳概念。低碳產業是指碳減排作為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并為之配套宏觀經濟政策、能源產業政策等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英國一方面用法律的方式去對節能減排目標實施法律約束力,如《氣候變化法案》,另一方面朝著低碳社會轉型。另外還設定了三種制度:一是碳預算制度,二是報告制度,三是排放交易制度。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部門,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源頭之一,英國是率先進行低碳交通建設之一的國家,并發布了一系列專項。如《低碳交通:更加綠色的未來》等等。
二、日本低碳產業發展模式
日本提出將低碳產業作為日本未來的發展方向,推出了能源創新技術計劃和21項低碳技術。主要改革工業結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節能技術投資與低碳能源技術研發等等。日本設定了四種制度:一是碳預算制度,二是減稅政策,三是碳稅征收制度,除此之外,日本推行了環保積分制度,這是日本的特色,也對日本的節能減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也將低碳交通置于發展低碳產業的重要位置,并將其定位日本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日本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如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和純電動汽車(BEV)、生物質能源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把日本建成“下一代汽車研發生產基地”,重新占據至高點。
三、美國低碳產業發展模式
美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產業發展路徑,通過綠色新政,發展新能源技術占據競爭優勢。主要包括綠色建筑,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綠色電力,投資清潔能源,綠色汽車。為了減少美國對石油的依賴,美國也對汽車行業進行再造與替代開發計劃。美國也設定了三種制度:一是碳預算制度,二是碳排放交易制度,除此之外,美國還設定了碳配額制度。
美國低碳交通建設主要是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發和促進交通運輸業低碳化,美國是最早實施排放標準的國家,也是排放控制指標最嚴格的國家。美國同是也是最早實施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的研發,美國在2000年就開始開展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研發,其中將地質封存和海洋封存作為主要研究領域,同時研究森林、土壤、植被等對二氧化碳的隔離作用,目前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已成為美國的優先領域。
四、政策建議
根據我國國情,主要可通過以下途徑發展低碳產業。
第一,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降低和淘汰高能耗的原材料產業和制造業,發展“工業4.0”,“工業4.0”是根據傳統工業化國家形勢制定的舉措,數字化是“工業4.0”的基礎;提高低排放的金融、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將一些制造業和部分產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第二,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強度,通過國外低碳產業發展模式對比發現公共建筑和交通是低碳產業中的重點領域,且效果顯著。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更換原有的設備,以節能和環保型新設備替代。雖然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也已投入使用,但并沒有真正完全普及,仍存在很多困難,如充電時間較長,充電裝置較少等。
第三,使用清潔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無碳能源。德國、西班牙在風電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巴西大力推動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等,我國要發展核電,增加核電在整個能源當中的比重,現在比重太小;利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其碳排放量只有常規燃煤發電的一半,進一步提高天然氣的占比,發展常規和非常規的天然氣,也同時可使我國在能源全球供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四,通過植樹造林保持和增加碳匯吸收二氧化碳。按照國際標準,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才是合理的,美國十分重視森林和生態保護,通過“費用分擔補助計劃”鼓勵各州和私人造林,日本森林覆蓋率高達67%,我國森林覆蓋率僅有21.6%,亟需通過完備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保護農用林和天然林,鼓勵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第五,加大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研發投資,重視研發。根據國際能源署分析,要實現全球減排目標,將必須依靠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研發開展了大量研究,美國還通過立法普及新建燃煤發電站必須應用碳捕集和封存技術。此外,挪威、加拿大等也在積極嘗試碳捕集和封存技術。
參考文獻:
[1]劉傳江.低碳產業發展研究動態評述[J].生態經濟,2012(2).
[2]顏晰.英國經濟向低碳轉型[J].中國環境,2009(8).
[3]唐丁丁.日本發展低碳經濟的啟示[J].世界經濟,2010(1).
[4]費方域.英國和美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及啟示[J].軟科學,2011(11).
[5]低碳交通發展研究中心,http://jiaotong.chd.edu.cn/Policy/13.html..
作者簡介:李龍(1984.02- ),男,山東濟南,中級職稱,博士,工作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