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匯研究分析部 編輯/李淑玲
歐元兌商品貨幣有望延續上漲
不管是從基本面來看,還是從動量效應的角度分析,歐元兌商品貨幣都有望延續上漲,但也應該警惕反轉風險。
文/福匯研究分析部 編輯/李淑玲
2015年前三個季度,歐元/美元演繹了一輪先抑后揚的行情,令很多投資者措手不及,但從二季度開始,歐元/美元持續反彈修正,一改去年7月以來的疲軟走勢,不僅兌美元、日元和英鎊的跌幅顯著收窄,兌商品貨幣更是大幅上漲,其中歐元/紐元年初至今累積漲幅接近15%,從二季度低點計算累積漲幅更達到驚人的25%。歐元兌商品貨幣出現反轉的原因是什么?未來走勢如何?文章將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美國商業期貨委員會數據顯示,過去數月,歐元看跌傾向明顯減弱。截至8月25號當周,歐元非商業期貨凈空頭頭寸與年初相比下降59%,其中非商業期貨多頭頭寸,年初至今累計增長90.8%,空頭頭寸則累積下降25.7%。從COT報告和中期價格走勢來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歐元/美元已迎來“拐點”的結論。雖然目前認為歐元/美元長期趨勢即將發生扭轉仍為時過早,但絕不排除長期趨勢已經進入“第三階段”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雖然基本面依舊利空,市場氛圍也主要以看跌為主,但價格卻拒絕進一步下跌并長時間橫盤整理。期貨持倉數據表明,投資者對歐元的信心有所回升,那么支持信心改善的潛在因素是什么?
從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意外放緩和歐元區經濟企穩回升可能都起到了積極的提振作用。一方面,美國經濟在2015年第一季度大幅放緩,實際GDP增速降至0.6%,初值更一度顯示美國經濟陷入萎縮。盡管第二季度GDP年率回升至3.7%,但數據改善的原因主要是存貨積累,今年前兩季度私人存貨上升對實際GDP的貢獻率分別達到0.87% 和0.22%。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支持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的個人消費支出,對前兩季度GDP的貢獻率僅為1.19%和2.11%,低于2014年三季度的2.3%和四季度的2.8%。另一方面,歐元區經濟走上溫和復蘇之路,盡管上半年GDP增長未能顯著超過預期,但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和制造業PMI等重要同步指標與去年下半年相比均顯著回升。美國因素一度對美聯儲加息預期構成拖累,導致美元回調修正;歐洲因素則減弱歐央行面臨的寬松壓力,緩解了歐元看跌傾向。即便如此,經濟前景和貨幣政策差異的縮小并不足以完全扭轉美元強勢而歐元疲軟的長期格局。
筆者認為,歐元信心改善的根本原因并非基本面的變化。從交易角度考量,“利空出盡”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釋5月中旬以來的匯市行情。一方面,德拉吉在今年1月兌現了QE預期,寬松靴子懸掛一年之后,終于落地,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交易的往往都是“預期”,一旦預期得以兌現,他們很可能就會扭轉之前的頭寸;另一方面,希臘危機始終未能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恐慌情緒并未蔓延至其他歐元區國家,加之歐元區領導人在最后一刻達成的協議,暫時解決了希臘資金短缺問題,更令押注歐元因政治風險而重挫的分析師鎩羽而歸。既然利空已經“出盡”,投資者做空歐元的“激勵”也可能因此而顯著減弱,那么,一輪強勁的中期修正行情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在歐元反彈修正的過程中,表現最搶眼的莫過于歐元兌商品貨幣,5月中旬至今,歐元/澳元,歐元/加元(見圖1),歐元/紐元紛紛創出數月甚至數年的高點。
歐元區和商品貨幣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并不存在顯著差別,兩個地區的貨幣都深受增長放緩和寬松政策的拖累。歐元區雖然已經實現溫和擴張,但擴張速度遠不足以讓歐央行提前結束資產購買計劃;由于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近年來持續放緩,高度依賴商品出口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均受到嚴重拖累,2015年上半年加拿大甚至陷入技術性衰退。為了提振經濟,三國央行都重新轉向寬松,年初至今三大央行分別降息50個基點。
與歐元“利空出盡”不同,澳元、紐元和加元正面臨商品價格持續下挫帶來的嚴峻壓力。在過去5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挫,多數商品累計跌幅超過40%(見圖2)。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經濟放緩,過去一年,美元大幅走強進一步增加了商品下行壓力,反過來加重商品貨幣的長期下行風險。

圖1 歐元兌主要貨幣累積收益率(2015年)

圖2 大宗商品長期累積收益率

圖3 (非商業期貨)多頭/空頭比率累積變化
前文已經指出,市場參與者對歐元的看跌傾向顯著減弱,商品貨幣呈現的卻是一幅完全相反的光景。歐元非商業期貨多頭與空頭之比自二季度以來明顯回升,但澳元、加元和紐元的看漲/看跌比率卻進一步下降并觸及一年的低點(見圖3),投資者對商品貨幣的看空傾向可能因商品價格下跌而維持高企。
綜上所述,歐元信心回升,商品價格下挫,投資者逐漸轉為支持歐元而看空商品貨幣,這些因素有望促成一輪延續數月甚至長達一年的多頭行情。從交易的角度來講,歐元對商品貨幣似乎正在集聚動能,這也得到了技術分析的確認,在之前的上漲中,歐元/澳元、歐元/加元、歐元/紐元的50/100日均線,紛紛形成黃金交叉,這往往是新趨勢形成的有效標志。
不管是從基本面來看,還是從動量效應的角度分析,歐元兌商品貨幣都有望延續上漲,但也應該警惕反轉風險。
首先,金融資產價格在長期中往往呈現出強烈的周期性,一旦價格過度下跌,終究會迎來均值回歸。WTI原油、美銅、小麥、玉米和大豆的最大降幅都已經觸及或接近2008年下跌周期的底部,黃金和白銀則更進一步開創歷史新低。盡管我們不能因此得出商品價格即將筑底的結論,但投資者必須更加謹慎,長期下跌確有過度之嫌。
其次,美聯儲加息利好商品貨幣。華爾街日報8月經濟學家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中,82%認為美聯儲會在9月利率決議中加息;30天聯邦基金期貨隱含利率也指出,眾多投資者認為聯邦基金有效利率會在12月份升至0.25%上方。如果美聯儲下決心在年末之前啟動緊縮周期,利率差異的擴大可能會推動美元重新走強,作為融資貨幣的歐元則可能再度走弱,重現2014年下半年的行情。在這種情況下,澳元、紐元以及與美國經濟息息相關的加元反而可能因其高息貨幣的屬性而表現得更加強勢。
如果出現上述兩種或其他因素導致歐元兌商品貨幣大幅下跌,投資者就應該果斷離場甚至轉為做空。
本文中的任何意見、分析、數據或其他資料,只能視作一般市場評論及觀點,并不構成投資建議。福匯不會為任何依賴這些資料而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失、破壞、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盈利的損失而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