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超
(中央民族大學 理學院 北京 100081)
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法評價新疆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
穆超
(中央民族大學 理學院北京 100081)
本文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法建立了綜合評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模型,提出了反映地區經濟發展規模、經濟基礎、產業轉型態勢等10項指標,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新疆14個地州(地級市)的10項指標進行主成份分析,按照累計貢獻率≥85%的標準提取了3個主成份,以主成份貢獻率為權重得到綜合得分值,并據此值大小將新疆14個地州排序并分為5個評價等級;同時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將這14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5類,并給出其大體分布狀況,得出五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由中——北——東——南的從高到低的演化態勢,以及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發展是加快新疆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途徑的結論和建議。
新疆 多元統計 評價 地州 經濟發展水平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訪問中亞四國和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時提出的戰略構想,也是新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如何把握機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框架下,進一步促進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與8個國家接壤,自古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現有14個地、州、市,2013年國民生產總值約8 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增速躍居全國第7。第一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新疆各地州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傳統的生產模式與生產力布局造成各地州的經濟發展起點不同,加上地域、資源、技術等條件的差異,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分類、比較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新疆經濟協調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統計方法,對新疆14個地州(地級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展開分析,以綜合評價各地州的經濟發展水平。
1.相關指標的選取。要對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作出綜合評價,首先需要從能夠反映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中選取若干主要指標,這些指標要能夠全面、綜合、公平的體現該地區經濟發展規模,同時應具備可采集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指標的數量應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指標的選取應從多方面體現新疆經濟發展的大體趨勢,通過對相關研究結果的總結,我們得出應從:經濟發展規模;經濟發展速度;地區產業結構;地區經濟效率;地區經濟效益;人民生活水平等六個方面入手。據此,我們選取評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如表1所示:

表1:評價系統樣本指標匯總表
2.數據集的整理。(1)數據來源。新疆統計局2012年統計年鑒;各地州、市統計局2012年統計年鑒;新疆統計信息網。
(2)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由于各項數據所對應的單位、大小有顯著的差異,我們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使用的處理方法為無量綱化處理。首先計算各指標樣本的:
(3)原始數據的整理。(見表2)
(4)原始數據的標準化。首先求得各樣本指標平均值、標準差匯總如表3所示:

表3:樣本指標的均值與標準差
根據處理公式,得到數據標準化表。(見表4)
至此,我們已經獲得研究所需的所有數據,并完成了初步的處理工作,接下來我們將對表4中的數據進行主成份分析。

表2:新疆各地州、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表4:處理后的標準化數據集
1.主成份分析的KMO檢驗及相關系數矩陣。
對數據進行主成份分析可行性檢驗,由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知,在輸出結果中,df=45,KMO值=0.729>0.5,Bartlett球型檢驗卡方統計量為173.273,同時,Bartlett檢驗的誤差概率為0.001,小于顯著水平0.05,檢驗結果說明該問題適用于主成分分析。
在SPSS中輸入數據并得出相關矩陣R,由相關矩陣可知,這10個變量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個別變量間的相關性很強,表示這些變量中存在有重復的信息,但仍有一些變量間的相關性較弱,可以通過主成份分析法簡化為主成份變量但需要進行主成份矩陣旋轉。
2.主成份的提取。使用SPSS軟件對新疆14個地州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矩陣特征值、貢獻率的值和累計貢獻率的值,結果如表5所示:

表5:解釋的總方差
由特征值、累計貢獻率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取了三個主成份,各主成份的貢獻率分別是51.4%、20.8%、13.1%,累計貢獻率為85.3%,一般當累計貢獻率≥85%時,我們可以說選取的成份能夠較好地表達解釋原始數據所包含的信息。
3.旋轉主成份矩陣。通過旋轉主成份矩陣,我們可以發現旋轉后的主成份矩陣中,哪些指標對對應的主成份作用大,即每個主成份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指標。本文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的方法,對主成份矩陣進行旋轉,結果顯示旋轉在第8次迭代后收斂,得出旋轉成份矩陣如表6所示:

表6:主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通過分析每個主成份的載荷,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主成份對地方人均財政收入、勞動生產率、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有著較大的載荷系數。這一主成份反映了地區的政府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以及固定投資數量,我們可以稱這一主成份代表了地區的經濟基礎;第二主成份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有較大的載荷系數。這一主成份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規模,我們稱這一主成份代表了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第三主成份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有較大的載荷系數。這一主成份反映了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情況、產業結構比重以及總體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稱這一主成份代表了產業結構轉型態勢。
4.計算主成份排序。通過SPSS軟件得出主成份的得分系數,并以此來計算這14個地州的得分。

表7:主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將指標做線性回歸,得到的系數的最小二乘估計就是主成份的得分系數,根據得分系數構造計算公式如下:

利用上述函數對14個地州的經濟基礎、經濟發展規模、產業轉型態勢作出評價,評價結果如表8所示:

表8: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各項指標的排名
通過分析可得:克拉瑪依市、哈密地區、烏魯木齊市的政府財政收入人均較多,固定投資量較大,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較高,即這三個地區的經濟基礎較好,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基礎較差;烏魯木齊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克蘇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較大,即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較好,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吐魯番地區發展趨勢較差;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農民收入較高、產業轉型態勢較好、總體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產業轉型態勢較差,發展速度較慢。
5.計算綜合得分與綜合排名。選定 F1-F3的貢獻率作為權數,得出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得分如表9所示:

表9:各地州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與排名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得出克拉瑪依市、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這三個地州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阿勒泰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我們由得分>0.5,>0,>-0.2,>-0.4將這十四個地區劃分為A-E(由好到差)五個評價等級。
6.新疆14個地州經濟發展水平聚類分析。聚類分析法是一種通過數據挖掘,發現數據中隱含的相似性,最后了解隱含數據模式構成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在經濟領域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它能夠將一批樣本(或變量)數據根據其諸多特征,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根據數據自身所包含的屬性和規律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得到一些可能的分類。
使用SPSS軟件,利用得到的三個主成份,對新疆14個地州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聚類分析,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聚類結果如下:

圖1:新疆經濟發展水平聚類樹狀圖

圖2:新疆經濟發展冰狀圖
從聚類圖譜可以看出,新疆的經濟發展水平可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有克拉瑪依市;第二類有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第三類有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哈密地區;第四類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吐魯番地區;第五類有烏魯木齊市。
這說明新疆的經濟發展水平既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新疆經濟發展水平首位度過高,如烏魯木齊市和克拉瑪依市是屬于獨立兩類,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余地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這是由于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區位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各地州、市之間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從全區角度來看呈現出由中——北——東——南的從高到低的演化態勢。
這一聚類分析結果與主成份分析所得出的分析結果基本吻合。
經濟增長是推動新疆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動力,借助地緣優勢,加快落實“對口援疆”的政策措施,建設外向型經濟平臺,以外向型的裝備制造業、現代物流業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加快新疆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新疆經濟發展由于資源條件、經濟基礎、區位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產生了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差。因此,必須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提高新疆總體經濟發展的水平及質量。
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是加快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途徑。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代理聯運等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快建設一批起點高、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現代物流樞紐和配送中心;積極發展工業設計、電子商務、教育培訓、研發服務、信息安全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法律、會展、咨詢等專業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等服務業新業態;挖掘、創新、提高民族特色餐飲業的整體水平,加快社區商業服務、醫療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中介服務的網絡網點建設,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的消費需求;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資源,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1.牢固樹立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理念。堅持“兩個可持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南疆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特別是以民生工業為重點的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其他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新疆經濟的持續增長;對南疆四地州的發展要實行特殊扶持政策,加快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大以貧困群眾為重點的民生改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
2.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地緣、人文等獨特優勢。把自身的區域性對外開放戰略融入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去,推動與周邊和沿線各省市的全方位務實合作,建成國家實施陸上開放戰略的重要支撐點;加快編制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商貿物流、金融、文化科教、醫療服務規劃,高起點謀劃實施一批對新疆具有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和活動,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南線(南疆段)建設,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鄉村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建南疆鄉村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以改革來推動南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3.把促進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切實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力培養少數民族現代產業工人和管理者,央企和大型民企要主動承擔起接受少數民族青年就業的社會責任,可通過政策推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對技術及管理水平要求較高的現代工業,大力培養和大膽使用少數民族青年,促進農村青年充分就業;同時依托19個對口援疆省市,有計劃地從內地遷入和興辦一批勞動密集型的國有企業,生產應急賑災產品(棉被、帳篷等)、軍用物品(服裝、鞋帽等)、特色農副加工產品、旅游紀念產品、養老健康產品等等,由政府組織采購銷往內地,促進當地青年就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李永樂,胡慶軍.應用數理統計[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201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張春林.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促進新疆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的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13(33).
[4]陶思羽.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粗糙集的聚類分析在經濟指標數據中的應用[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洪美云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