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山 陳虹 孫淑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變化特點分析
王忠山陳虹孫淑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收入問題是民生的核心問題。能否持續穩定地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事關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為全面分析2005年以來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對2009年前后兩個時期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進行研究后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新疆城鄉居民收入情況呈現城鄉居民及在崗職工收入增速不斷加快、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收入與全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等特點。通過比較發現,新疆城鄉居民收入仍存在與全國的絕對差額仍較大、南北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鎮單位在崗職工行業之間差距較大、機關單位工資增速緩慢等問題。建議通過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改革工資分配制度,實施再就業工程,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抑制物價上漲等措施,增加新疆城鄉居民及在崗職工的收入。
新疆 居民收入 變化特點 研究
收入問題是民生的核心問題。能否持續穩定地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事關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為了全面分析2005年以來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自治區統計局以2009年為節點,對前后兩個時期新疆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情況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以期更為有效地服務黨政領導科學決策。
1、城鄉居民及在崗職工收入增速不斷加快。數據顯示,2009年的前五年,新疆城鄉居民及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收入增速不高。2010年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后,中央及19個省市對口援疆,新疆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國民經濟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城鄉居民及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收入增速明顯提高。
城鎮居民:2005~2009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 990元增至12 258元,年均增加1 067元,年均增長10.4%,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年均增長6.9%;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 874元,比2009年增加7 616元,年均增加1 904元,年均增長12.9%,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年均增長8.1%,比2009年前5年年均增速高了1.2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更快。2005~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 482元增至3 883元,年均增加350元,年均增速11.6%,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年均增長7.0%。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296元,比2009年增加3 413元,年均增加853元,年均遞增17.1%,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年均增長11.2%,比2009年前5年年均增速高了4.2個百分點。
在崗職工:2005年,新疆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含勞務派遣工,下同)年平均工資為15 558元,到2009年為27 753元,2013年達到49 843元,比2005年和2009年分別增長3.2倍和1.8倍。2005~2009年5年間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3.9%,而2010~2013年4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則達到了15.8%,增速提高1.9個百分點。(見表1)
城鄉居民及在崗職工收入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性補貼收入,各項惠農補貼、提高離退休工資、提高低保補助標準等一系列政策落實到位,城鄉居民收入中政策性轉移收入快速增長,收入結構日趨多元化。
2.城鄉居民及在崗職工收入在全國的位次提升。城鎮居民: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31位前移到2009年的第30位,2013年又上升到第28位;在西部12個省市的位次也由2005年的第12位前移到2009年的第11位,2013年又上升到第10位。2005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在全國居27位,2009年接近末位排第30位,此后位次不斷前移,2012年躍居全國第2位,比2009年前移28位;在西部12個省市的位次也由2005年的第9位下滑到2009年的第11位,此后開始快速上升,2012年躍居第2位,前移了9位。(見表2)

表1:2005年以來新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變動情況(單位:元/人)

表2:新疆城鎮居民收入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
農村居民: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2005年和2009年均為第25位,2013年上升到第22位,前移了3位;在西部12個省市的位次也由2005年和2009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4位,前移了2位。實際增速在全國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8位下滑到2009年的第10位,2012年上升到第4位;在西部12個省市的位次在反復中保持持平。(見表3)

表3: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
在崗職工:總體看,2005年以來新疆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在全國33個省市中排名也不斷提升。2005年和2009年分別位居第19位和第22位,2013年則上升到第12位,位次比2009年躍升10位,比2005年前移了7位;在西部12省區的排名中,由2005年的第8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10位,此后位次不斷提升,2013年提升至第6位,分別比2005年、2009年前移了2位和4位。(見表4)

表4:新疆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在全國及西部12省區的位次
3.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2010年以來,自治區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持續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2010~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7.1%,快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3.22∶1調整為2009年的3.16∶1,此后穩步下降,到2013年達到2.72∶1,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見表5)
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收入與全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2005年,新疆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2 806元,到2009年差距擴大到2005年以來最高點,達到4 983元。自2010年起,差距開始逐步縮小,2013年為2 536元,比最高的2009年少2 447元,比2005年也少270元。(見圖1)

表5:2005~2013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情況(單位:元/人)

圖1:新疆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與全國的差距(單位:元)
1.新疆居民收入與全國的絕對差額仍較大。城鎮居民:數據顯示,新疆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差額呈擴大趨勢。2005年收入差額為2 503元,2009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4 917元,年均增加604元;2013年收入差額拉大到7 081元,分別是2005年和2009年的2.8倍和1.4倍,2009年以后年均增加541元。雖然2009年后差額增速有所放緩,但與全國的絕對差額仍很明顯。(見圖2、表6)

圖2:新疆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單位:?元)

表6:新疆城鎮居民收入與東、中、西部代表省區的差距(單位:元)
農村居民:雖然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差額沒有城鎮居民大,但差距同樣也呈擴大趨勢。2005年收入差額為773元,2009年增長了64.3%,達到1 270元,年均增加124元;2013年收入差額拉大到1 600元,分別是2005年和2009年的2.1倍和1.3倍,2009年以后年均增加110元。雖然2009年后差距增速也有所放緩,但與全國的絕對差距仍很明顯。(見圖3、表7)

圖3: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單位:元)

表7: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東、中、西部代表省區的差距(單位:元)
在崗職工:雖然2009年后新疆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與全國的差距總體上呈縮小趨勢,但2013年仍然保持了2 500多元的差距。與東部的浙江省相差了7 467元。與西部的內蒙古相差1 545元,比2005年時的差距拉大了2.6倍。
2.南北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從新疆各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看,地區之間收入不平衡,高低收入之間的差距較大。2013年,全疆14個地州市中有7個地州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9 795元。其中,南疆四地州(阿克蘇、喀什、和田和克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586元,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 288元;比其余10地州低2 662元。
從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看,全區13個地州市中(不含克拉瑪依市),有9個地州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9 157元,其中,南疆四地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 745元,低于全疆平均水平1 551元;比其余9地州低4 209元,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更大。
3.城鎮單位在崗職工行業之間差距較大。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疆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分行業收入高低的位次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位居收入前列的行業主要是壟斷性較強和技術密集型等新興行業,而市場化程度較高、技術含量較低和勞動密集型行業收入一直徘徊在低位。2013年,在統計的19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中,高于全區平均工資水平的行業有11個,人數達到157.66萬人,占全區在崗職工人數的53%。有8個行業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低于全地區平均水平,人數達到141.23萬人,占全區在崗職工人數的47%。
2006年以來,金融保險業一直名列新疆高收入行業首位,2013年平均工資達到87 175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1.8倍;采礦業始終名列第二,2013年達到80 054元;2005年、2009年及201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均排在第3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2005年居首位退后到2013年的第4位;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均名列第5位。
2005年以來農、林、牧、漁業始終在低收入行業的首位。2013年,收入最高的金融業是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的2.9倍,但較2012年的3倍有所縮小。近幾年,高、低收入行業的年均工資水平差距始終在3倍左右徘徊,差距仍然較大。
4.公共管理行業年均工資增長緩慢。從縱向看,公共管理行業(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行業的簡稱,下同)年均工資增長十分緩慢。2005年為17 661元,到2013年增至47 875元,增加30 214元,年均增加3 777元,比統計的19大行業平均水平低509元,還不及金融業的一半;年均增速12.3%,比平均水平低2.4個百分點,年均增速比排名前5位的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低了3.8、3.4、3.2、2.8個百分點。(見表8)

表8:分行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單位:元)
從橫向看,2005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在19大行業中居第7位,比平均水平高2 103元,比金融業低7 488元;到2013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位次退后了5位,居第12位,比平均水平低了1 968元,與金融業的差距擴大了4倍多,達到39 300元;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速由2005年的第11位降至2013年的最末位,僅為3.4%,比全區平均水平低了6.8個百分點,比漲幅最高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低了16.4個百分點,比金融業也低5.6個百分點。(見表9)
分階段看,2005~2009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從17 661元增加到31 811元,始終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在19個行業的位次基本保持在第7位。年平均工資增速除2009年外,前4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速也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2009年驟降,僅為8.4%,低于全區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與增速居前的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制造業等行業相比差距明顯;在19個行業的位次由2005年的11位,前移到2008年的第4位,2009年陡降至第14位。使得2005~2009年5年間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年均增速低于同期全區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
2010~2013年的4年間,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由過去的高于19個行業平均水平轉為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在19個行業的位次由第7位變為第12位。增速與全區平均增速差距不斷加大,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增速分別比全區平均水平低1.1、12.9、3.1、6.8個百分點。增速在19個行業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13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18位,2013年又快速降至最末位。2010~2013年公共管理行業年平均工資年均增速比同期全區平均水平低2.4個百分點。

表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排序(單位:元)
5.機關單位工資增速緩慢。數據顯示,2013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是企業單位,其次是事業單位,最低的是機關單位,分別比企業和事業單位低2 430元和2 080元。2005~2013年,企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2.7倍,年均增加3 935元,年均增長15.6%;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2.2倍,年均增加3 783元,年均增長13.6%;而同期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只增長了1.7倍,年均增加3 012元,分別比企業和事業單位低923元和771元,年均增長12.4%,分別比企業和事業單位年均增速低3.2和1.2個百分點。(見表10)

表10:2005~2013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單位:元)
分階段看,2009年以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最高的始終是機關單位,其次是事業單位,最低的是企業單位。2009年機關單位分別比企業和事業單位高5 409元和3 031元。2005~2009年,機關單位年平均工資增加3 036元,分別比企業和事業單位高457元和423元。
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企業工資增速最快,增長近1倍,年均增速達14.3%,分別比機關和事業單位高了0.5和1.5個百分點。
2009年以后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工資水平格局開始發生變化,企業與事業單位工資增速近3年工資增速排名始終居于首位,而機關工資增速始終居末位,特別在2011年與企業增速差距達12.4個百分點。2013年,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速達到12.1%,工資水平由最末位躍居首位。2010~2013年,企業工資年均增速達到17.3%,高于機關單位6.7個百分點,比事業單位也高2.7個百分點。企業單位年平均工資與機關單位相比,由2010年低于5 979元變為2013年的高于2 430元。

表11:2005~2013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速(單位:%)
1.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為居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是實現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根本途徑。為此,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建設,使之成為拉動城鄉居民收入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要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天山北坡經濟帶和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發展,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努力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區域城鄉居民收入率先快速增長,從而有效帶動周邊地區以及全疆居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2.改革工資分配制度,為收入增長提供強大支撐。要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的倍增,前提是工資性收入率先實現倍增。因此要對現行工資分配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增加企業工人工資,建立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一線崗位工人工資,縮小一般員工與高級管理人員收入差距。二是建立合理的行政事業單位在職人員收入增長機制,特別是規范津補貼標準,縮小區域工資補貼差距。三是縮小行業收入差距,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勞動效率。同時要加強對壟斷行業企業工資水平和工資總額的調控和監管,降低部分行業的壟斷性,通過調節過高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的方式直接縮小不同行業就業者之間的不合理收入差距。
3.實施再就業工程,為居民增收提供必要保障。圍繞“三化”建設和農村四大基地、六大產業的需要,大力實施再就業培育工程,促進更多人穩定就業,不斷提高居民收入。一是要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模式,努力提高城鄉居民自我創業能力和就業的穩定性。二是加快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整合。一方面著重培養“兩后生”(即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家庭)就業觀念,加強“兩后生”整建制學制教育培訓就業工程,另一方面在南疆三地州實施高中免費教育和擴大職高教育規模,切實提高少數民族青年就業能力。三是緊緊抓住目前勞務市場供需缺口大和對口援疆的大好機遇,政府引導,企業對接,逐步把城鄉勞動力向基礎建設領域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
4.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支付轉移力度。一是爭取國家對石油、天然氣、煤炭、棉花等戰略能源資源產業的發展給予特殊補貼政策。二是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強化社會保障能力。要調整財政的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民生方面支出力度,尤其要加大對就業、社會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鄉居民低保、養老保險的補貼標準,提高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的補貼標準,建立和完善主要農產品的風險調控機制,讓新疆城鎮居民真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及時出臺增資政策,完善離退休人員、公務員工資待遇動態增長機制,適當調整津補貼標準。四是啟動牛、羊肉價格動態補貼機制。采取“兩頭”補的方式,設立補貼基金,確保城鄉居民的營養需求。一頭直接對零售經銷商進行價格補貼,控制牛羊肉價格;另一頭對從事母畜生產的單位和養殖戶進行專項補助,保障牛、羊肉的供給能力。
5.努力抑制物價上漲,釋放居民民生建設收益空間。一是合理調控農副產品結構,保持供求結構平衡,特別是加強糧油肉菜等農副產品的生產與供給管理,疏通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避免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減少居民日常生活成本。二是規范市場和價格秩序,加強價格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亂漲價行為。三是強化完善大宗農副產品及重要物資儲備制度,并根據供求情況及時組織投放市場,確保市場特別是節日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四是對受物價上漲因素影響較大的行業給予扶持;五是控制房價,解決好住房問題,讓群眾能夠安居樂業。
[1]新疆統計年鑒(2014)[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中國統計年鑒(2014)[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洪美云
F126.2.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