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參與到金融產業的投資和經營中。
在過去的兩年中,“資本”成為了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匯,熱潮從創投圈開始蔓延,二級市場也隨之迎來爆發和波動。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并購和出售活動變得活躍起來,行業內各種企業的價值也獲得了重新評估。特別是非銀行類金融企業的創辦、交易異常活躍,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參與到金融產業的投資和經營中。
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關上市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很多上市公司因為參與到金融行業,市值一度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
“現在很多大型民營企業,利潤中有七成左右都來自投資收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英才》記者,這些利潤包括了二級市場的投資、財務投資和長期投資等,金融系統的回報比實體經濟強很多。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金控模式”由于靈活的經營優勢、業務面的廣度和相互促進能力,成為了很多民企進軍金融最大的追求。而由于各類金融牌照獲取門檻較高,以及公司資金規模實力的限制,一些企業只能占據金融行業的某一領域,但這也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從而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助力作用。
全牌照布局難
在中國,提到金控就繞不開平安集團。
中國平安(601318.SH)是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金控集團,上世紀90年代,這家在深圳蛇口起家的公司從保險開始做起,發展至今業務范圍已經囊括了幾乎所有金融領域,就連互聯網金融方面,集團旗下的陸金所也做到了全國前列。
混業經營讓平安嘗足了甜頭。在2015上半年,集團累計遷徙客戶599 萬人次,各子公司新增客戶量中36.5%來自客戶遷徙,這一數字相比去年已增加了100%,為集團帶來了強大的盈利能力。2015上半年實現了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46.49億元,同比增長62.2%,遠超同行。
這種盈利能力讓一些有能力的民營企業蠢蠢欲動,其中布局最為積極、投入資金最大的當屬泛海控股。不同于復星集團、萬向集團等金控“前輩”,泛海在運作金控集團時更多借力了資本市場的優勢。2015年2月,泛海宣布將定增120億元投向幾個項目,其中用于民生證券增資的即達到50億元人民幣。
而在這之前,泛海已經接連收購了民安財險和民生證券的部分股權。定增之后,泛海又繼續投資,籌劃互聯網金融機構“民金所”,設立泛海融資擔保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累計投資41億元。目前正在聯合4家民企設立亞太再保險,擬定注冊資本100億元。
算上泛海控股母公司旗下的一些金融資產,盧志強的“全牌照”金控布局,已經基本完善。在大規模收購金融資產的過程里,泛海控股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股價累計漲幅巨大。
鄞州銀行經濟學家游春告訴《英才》記者,如果想要真正實現1+1>2的協同優勢,還需要監管層方面更多的推動統一集中監管,這樣才能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如果還是按照之前的套路,銀監、證監、保監各管一攤,那么混業經營的大目標就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中國金控集團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掣肘。
部分參與
在泛海這樣的巨頭進行全牌照布局的同時,一些無法獲得全部金融牌照的大中型企業,也希望能夠在金融領域中分得一杯羹。
2014年12月30日,滬市上市公司內蒙君正(601216.SH)發布公告稱,確認將以45億元的現金,購買華泰保險15.3%的股權。為了能夠達成這筆交易,內蒙富豪杜江濤將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96.55%都做了質押。
在金融行業運作風生水起的內蒙君正,兩年多以來市值規模持續增長,目前已經達到300億元以上水平,這和其他化工類企業的發展勢頭截然相反。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類公司目前卓然的市場價值。一位投資界人士告訴《英才》記者,目前資本市場上壽險類企業股權可以稱得上炙手可熱,已經是大型公司機構眼中的首選投資目標之一。
另辟蹊徑
不同于泛海控股、內蒙君正、新華聯這種大中型民營企業,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民營企業想參與到金融行業中來,硬條件雖然不夠,但也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東風另辟蹊徑。
原熊貓煙花的實際控制人趙偉平,選擇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并將證券簡稱改為熊貓金控(600599.SH)。雖然遭到了市場的廣泛質疑,但趙偉平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金融理想。
日前熊貓金控發布了開啟互聯網金融戰略之后的第一份半年報,從中可以看到,公司的金融業務半年利潤達到4000萬以上,毛利率更是高達84.43%。而其苦心經營多年、占據國內頭把交椅的煙花業務半年的利潤也同樣是4000萬級別。
趙偉平曾對《英才》記者表示,金融行業中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做得很好,不少企業在這個產業中只是活著而已,但就是這些“活著”的企業,都可以過的很不錯。在P2P強大的盈利能力之下,熊貓金控不僅取得了高速的盈利增長,還吸引到了阿里系的定增投資。
和熊貓金控一樣,也有一批上市公司進入到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包括準備“復刻”螞蟻金服的天成控股(600112.SH),尋求將煤炭供應鏈金融與P2P融合的瑞茂通(600180.SH),以及一大批通過定增募集資金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都希望以這個門檻稍低的方式,進入到金融行業中去。
雖然這些大量的投資注定了只會有少數成功,但大浪淘沙之下,仍將為整個市場留下一些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和模式;留下一些優質的產融結合企業,更好的為實體經濟和投資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