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變成日本之后的世界投資新笑話,還是成為主宰他人資產定價權和行業命運的統治者?
經濟總有周期,每一次都會讓人們感覺到痛苦或是興奮。今天的世界已經開始遭遇中國經濟的洗禮。這個周期將持續數年,而其中最為困擾的問題可能是如何把人民幣投資到中國以外的世界里。
只會收房租的是房東不是大佬
對外投資對中國投資者并非陌生,但卻是一個個非常不成功的經歷。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2005年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后,緊接著就是世界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相對于其他地區投資低收益和不確定性,中國四萬億后的投資環境簡直是天堂。在新資金和新杠桿方式的簇擁下,鋼貿、城投債、非標、房地產、創業板、新三板一個個奇跡般的收益接踵而來。在這種環境下,絕大部分投資者幾乎根本不考慮國外投資市場。
如果有例外,最多不過是一些人努力把國外的便宜資金以各種方式引入中國獲得國內幾乎無風險的高收益和額外人民幣升值的收益,但這個時代在2015年迅速消失了。
中國剛剛完成了發展中經濟的第一階段。在這個從無到有的經濟發展中,政府可以通過各種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出口貿易的增長維持對匯率和國內利率兩個重要工具的控制。中國幾乎所有的金融和投資人才都在盡力挖掘國內機會而放棄中國以外的世界。
當今天我們遇到海外投資的挑戰時,海外投資人才的匱乏成為瓶頸,國內能夠充分理解世界市場主流金融思路的大型金融機構寥寥無幾。這一點,也許通過已有的一些海外投資產品就可以窺得。
首先是QDII,這群以中國公募基金經理為主要管理者的產品可以說是低能版的中國公募基金。除了中國公募基金的缺點外,還缺乏對外投資的經驗。這樣的主動管理型QDII一般收益都是市場的笑話。但是因為QDII的額度是有限的,所以他們的收費很高。主動管理型QDII做不好便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一位在美國或者歐洲可以創造偉大收益的基金經理有理由來到中國加入公募基金,去拿那份買不起房的工資。
而被動指數型QDII就更沒有道理了,筆者幾乎找不到理由購買這種產品。對于一般人而言,辦幾張大額信用卡到國外開個證券賬戶,以消費的方式刷卡然后在香港購買世界任何市場的ETF要比買QDII便宜和實在的多。這樣做不但沒有那么高的通道費,而且信用卡還能有積分,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中國企業出國購買各種大樓。購買世界級別的名牌商業地產,從純粹賺錢或者說貨幣收益的角度并沒有太多問題。但作為中國行業領袖,我們對他們寄予的希望難道只是出國收房租嗎?
會變成又一個被玩殘了的日本?
有人說,我們沒有海外投資經驗,所以要循序漸進。在承認這個理由的同時要提醒各位企業大佬和金融大佬:美國和歐洲人投資發展中國家時曾經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看到一個發展中經濟體的高收益的同時卻發現自己對這些地區的理解很有限,但是他們不愿意只投資于房地產這樣永遠不會教育他們的死資產。
那么,他們怎么做呢?答案是基金的基金。美國人會首先來到新加坡或者香港甚至澳大利亞來尋找理解美國和中國雙方的基金,并與其合作。他們可能先投資債券一類的對沖基金,從這些基金投資過程中一次次學習他們不太了解和理解的新興市場。投資債券市場是學習一個市場的法律體系和主流信貸再融資規則的最好方法。
在這種基礎上投資者會一步步走向可轉債和股票市場。可轉債市場是最好的測量金融機構的量化和復雜金融產品設計能力的渠道。股票市場則是一個讓投資者理解市場主流行業收入來源和敏感資金投向的好地方。在對這些市場積累了一定理解后,股權投資和并購交易也會自然而然的孕育出來。
最后一個領域應該是主動維權型投資管理和惡意并購交易。這些才是中國行業領頭羊們應該做的投資計劃。
從金融機構的情況來看,目前大部分銀行理財通過QDII到國外投資仍然是中國企業在國外發行債券和中概股。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他們主要擔憂的是人民幣兌美元的下跌趨勢。所以,會選擇自己最了解和認為保險的投資品種。
在當前的條件下,這種選擇是合理的。因為,在這短暫的人民幣下跌周期里,金融機構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來培養真實的海外投資團隊和體制。這種海外投資在得到穩定的投資回報的同時仍然可以學習到海外投資系統、結算系統、交易系統、估值系統等基礎要素。這對于缺乏海外投資的中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投資團隊走出去是合理且穩健的一步。
在此之后通過基金的基金與國外頂級投資機構合作肯定是下一步。最終,中國的金融機構必須建立自己的投資團隊。他們可以從債券和貨幣市場理解整個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市場機制和市場參與者特性。從股票市場里學習預期與估值的合理配合,股東權利的保護,公司股權對于管理權的控制措施等。從基礎開始逐個學習海外不同市場的特性和之間的聯系,從而構成一個較為全面的世界級別投資觀。
企業家應該把資本花在獲得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能力、研發能力和有限資源等核心競爭力上。而那些可憐的貨幣性收益應該僅僅是做對了事情的副產品。其實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企業本來不就應該做這樣的事情嗎?
我們的資本家也好,企業家也好,投資家也好,應該走出國門通過國外較為開放的資本市場對國外的經濟、行業、企業進行新時代的影響,折騰甚至掠奪。
當我們把人民幣扔在世界的資本市場的時候要砸出個聲音,砸出個驚奇來。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想在美國創造奇跡。可是最終卻是美國人獲勝。今天日本資產的定價權中已經有一大部分被美國和歐洲資本所把握或者至少是影響。
中國今天的選擇將會主宰我們未來的命運。我們是要變成日本之后的世界投資新笑話,還是成為主宰他人資產定價權和行業命運的統治者?
(作者系中海外鉅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投資總監。微信公眾號:債券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