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伍杰
(博愛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博愛 454450)
體況評分在奶牛生產管理中的應用
李伍杰
(博愛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博愛454450)
早在20世紀初,體況評分已經被人們提出,但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真正用于奶牛生產。我國正處于奶牛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的快速時期,體況評分在奶牛生產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體況評分是通過視覺評估和觸覺判斷相結合,對奶牛的體況進行評價,從而說明奶牛的體脂肪沉積狀況,并判斷奶牛的健康及飼養情況。雖然體況評分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但卻是目前實體測量奶牛體能貯備的惟一實用方法。體況評分是當今奶牛飼養管理中一項實用技術,體況評分能夠確切評估奶牛的體脂狀況,并給出人們普遍可理解的分值描述。奶牛生產管理者應該重視奶牛體況評分,密切關注牛群的體況情況,以便及時調整管理,實現科學養牛。
體況對奶牛的泌乳性能、繁殖能力、機體健康和壽命等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成年母牛過于消瘦會導致產奶量低、持續時間短、泌乳高峰值低等現象;反之,若過于肥胖則容易出現食欲減退、酮病、真胃移胃、繁殖障礙等諸多問題。因此保持適中的體況是奶牛生產管理中重要的目標之一。奶牛體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日糧水平和類型、牛群數量、胎次、產犢年齡、產犢季節等,評價奶牛體況是否良好的方法是采用體況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及時發現生產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適當調整,使奶牛保持最佳的膘情,從而減少成本,提高生產水平。
體況評分體系有很多,許多國家都制定了自己的評分體系,如澳大利亞的8分制評分體系、英國的6分制評分體系、美國的5分制評分體系、新西蘭10分制評分體系等。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美國的5分制評分體系。而評分方法也隨著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而不斷發展,如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坐骨結節-髖結節-腰角”三點的夾角形狀評分辦法,運用觸摸短肋為主的評分方法,5部位(脊椎部、肋骨、臀部兩側、尾根兩側、胳骨坐骨結節)綜合評分法,通過采集圖像信息建立體況評分自動系統的基準數據庫,并采用線性和多項式核主成分分析重新描述奶牛體型。
采用“坐骨結節-髖結節-腰角”三點的夾角形狀評分辦法結合觸摸法評定時,要使牛保持正常的站立姿勢,評分者由牛的后方呈45°角觀察,并對奶牛評定部位進行觸摸,結合整體印象,對照評分標準打分,分值若介于兩者之間,則可以加減0.5或0.25分。應盡量消除主觀性因素影響,使奶牛保持自然狀態,避免因肌肉緊張影響評定結果,以達到準確、快速、科學的評定的目的。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奶牛體況評分標準

(續表)
奶牛在不同的泌乳階段,生理狀態不同,只有保持理想或適合的體況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良的生產性能,奶牛各階段理想分值及管理要點如表2所示。

表2 奶牛各泌乳階段理想分值及管理要點
5.1體況與健康的關系
過胖和過瘦的牛均對健康不利,體況過高的牛,食欲差,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各種代謝疾病和繁殖疾病。干乳期過肥的牛,癱瘓和酮病發生率會升高。由于肥胖的牛血漿中非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很高,產后能量平衡失調嚴重,導致癱瘓和酮病的發生。所以在生產管理中保持奶牛適中的體況,對奶牛機體健康十分重要。
5.2體況與干物質采食量的關系
生產實踐和研究表明,奶牛的體況與干物質采食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體脂沉積高的奶牛采食量較低,相反,體脂沉積低的奶牛采食量較高。因此在確定理想體況評分時必須要考慮其對干物質采食量的影響。
5.3體況與產奶量的關系
體況太大或太小都影響產奶性能,體況大的牛在整個泌乳期產奶量較低,且對產奶量的影響程度要比體況小的牛更大。研究表明,當體況在3~4分范圍內,總產奶量提高422 kg。而體況在3分以下或4分以上奶牛泌乳90 d后產奶量下降要比體況適中的奶牛快。因此只有奶牛保持一個合適的分娩體況才能獲得最高的產奶量。在正常飼養管理的條件下,只有過瘦過肥的牛(體況評分小于3或大于3.75)的比例在5%~10%以下,才可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
5.4體況與繁殖性能的關系
體況評分低的牛可通過推遲產后排卵和減少孕酮來影響繁殖,而體況評分高的牛,這一現象在開始時比較輕,不易被發現,但繼續降低采食量,將在第3~4發情周期發生排卵推遲和孕酮減少。有研究表明,分娩后體況下降小于1個單位時,受胎率為50%,下降1~2個單位時,受胎率為24%,下降大于2個單位時,受胎率為21%。奶牛在分娩時體況太小可能會降低排卵數和妊娠率。
作為牛場管理人員必須在奶牛飼養過程的不同階段,適時進行體況評分,及時了解奶牛的營養狀況及飼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把握體況評分與奶牛的健康狀況、生產性能、繁殖性能之間的關系,使體況評分更好地行使其“指示器”的功能,保證奶牛健康和生產性能的發揮,提高經濟效益。
S823.9+1
B
1004-5090(2015)08-0006-02
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