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守登,薛雅琴,崔 康
(1.陜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陜縣 472100;2.陜縣大營鎮畜牧獸醫站;3.陜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規模豬場生產管理是疫病控制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戚守登1,薛雅琴2,崔康3
(1.陜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河南陜縣472100;2.陜縣大營鎮畜牧獸醫站;3.陜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隨著養殖業快速發展,規模養豬已經成為生豬養殖主要模式,但是規模養豬的發展帶來了豬病發病率高的問題,而多數養殖場在進行豬病控制時往往只重視隔離、消毒、免疫、治療,采取藥物保健預防等專業性防疫工作,而忽視日常生產管理,導致豬場疫病控制效果不佳。筆者認為規模豬場疫病控制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應創造一個好的養殖環境,包括豬場理想的選址、科學的布局、建造合理的豬舍、配置良好的設施等,這是豬病控制基礎條件;其次是認真搞好規模豬場生產管理,包括堅持良好管理模式,合理的飼養密度,良好的環境控制措施,嚴格的管理秩序,這是豬病控制重要環節;第三是隔離、消毒、免疫、治療等專業性防疫工作,這是豬病控制關鍵環節。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難以對豬病發生進行有效控制。現著重就規模豬場生產管理談幾點體會。
規模豬場養豬較傳統生豬養殖的主要特點是生豬存欄多,飼養密度大。由此而帶來生豬養殖環境“四多一少”,即:病原體多、有害氣體多、散熱多、散濕多,氧氣含量少,最終造成發病多。
1.1病原體多,導致生豬發病率高,治愈難度大
每個生豬體內外都攜帶一定病原體,所攜帶病原體種類和數量不同;生豬在生長、發育、繁殖過程中必然向環境中排放病原體,生豬存欄越多排放病原體種類和數量就越多。這樣抗病力小的生豬就會發病,而且由于病原種類多而復雜,難以治愈;同時,生豬患病后向外排毒的數量猛增,又會導致舍內其他豬發病,形成惡性循環。
1.2有害氣體多,導致生豬呼吸道發病率高
生豬在其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生命活動中,要排除大量排泄物,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這些氣體對生豬健康都有不同程度影響:二氧化碳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缺氧,引起慢性毒害。在低濃度氨的長期作用下,豬體質變弱,對某些疾病敏感,采食量、日增重、生殖能力都下降。硫化氫主要刺激黏膜,引起眼結膜炎、鼻炎、氣管炎、肺水腫;經常吸入低濃度硫化氫可出現植物性神經紊亂,造成組織缺氧;長期處在低濃度硫化氫的環境中,豬體質變弱,抗病力下降。
1.3散熱多、散濕多,夏季豬舍溫度高、濕度大
在豬舍內每頭生豬都是一個散熱排濕體,單位面積內生豬存欄越多,散熱排濕就越多,特別在炎熱季節就會造成豬舍溫度過高、濕度過大。高溫會使種公豬性欲減弱,精液質量下降;能使妊娠母豬受胎下降,胚胎存活率下降,窩重減少等;可引起初生仔畜死亡率提高;還可使哺乳母豬采食量大大減少,產奶也減少。溫度過高,生豬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過熱導致熱射病,并誘發附紅細胞體等病發生。濕度過高會使病原體易于繁殖,產生腹瀉等疾??;當舍內環境溫度較高時,舍內相對濕度大會妨礙豬的蒸發散熱,從而加劇了高溫的危害。
1.4氧氣含量少,往往不能滿足生豬生長需要
生豬在其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生命活動中,都需要消耗氧氣。氧是豬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關鍵物質,是動物體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充足的氧氣供應是保證生豬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而規模豬場由于單位面積內生豬存欄多,氧氣需求量大,往往造成豬舍內氧氣濃度不足。但是氧氣含量往往被多數管理人員忽視,造成規模豬場生豬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引發生豬體質下降,生產力降低,生豬處于亞健康狀態,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易于感染疾病,且難以治愈。
2.1保持合理的密度,消除空氣質量差、豬舍病原多問題
2.1.1合理建造豬舍面積
規模養豬密度要求:育肥豬舍全漏縫豬床0.75 m2/頭、非漏縫豬床1.0 m2/頭,保育豬舍全漏縫豬床0.375 m2/頭、非漏縫豬床0.5 m2/頭;建設豬場時必須嚴格按照生豬養殖密度建造豬舍,豬舍面積只能大,不能小。否則,密度過大,必然造成空氣質量差,生豬體質差,發病率高。
2.1.2合理確定母豬群數量
各個豬場必須根據本場母豬繁殖情況,合理確定母豬豬群數量,確保繁殖的保育豬、育肥豬密度控制在上述要求的范圍內,并盡量留有一定余地。
2.1.3保持繁殖的均衡性
在合理確定母豬群數量基礎上必須按照均衡合理的配種計劃搞好母豬繁殖工作,如果繁殖不均衡勢必造成產仔高峰出現,造成某個階段生豬密度大,給疾病控制造成壓力;同時也勢必造成產仔出現低谷,造成某個階段豬舍閑置。
2.1.4嚴格執行生產工藝
因為各個豬場豬舍建造面積與類別、技術水平等情況不同,所以必須制定符合本場實際的生產工藝。一個完整的生產工藝主要包括:豬場內育肥豬、保育豬、哺乳仔豬和哺乳母豬、妊娠母豬、配種母豬、空懷母豬等豬群飼養周期,一旦確定了生產工藝,就必須嚴格執行,一定要及時轉群、出欄,決不能因任何原因延后轉群或出欄,否則,必然造成豬舍面積不足、相對密度大,發病率上升。
2.2采取良好的管理模式,解決病原多而復雜問題
2.2.1自繁自養
豬場引種勢必要帶來引入疾病風險,特別是如果引入商品豬苗,引種次數就頻繁,數量較大,渠道較多,管理困難,造成傳染病發生的風險很大。因此,規模豬場應配備健全的種豬豬群,豬苗供應實行自供自給,禁止從場外采購商品豬苗。種豬必須到無疫情地區引進,經過當地檢疫部門檢疫無疫病后,方可引進;凡新引進種豬必須趕入隔離飼養舍單獨飼養,切勿與其他豬群合圈飼養;隔離飼養1個月后,進行疫病監測檢驗,確定無疫病后進行驅蟲免疫,并接觸本場豬群,形成主動免疫。
2.2.2全進全出
不同日齡的生豬對溫度、營養、抗病力及防疫要求不同,如果將日齡差別較大的生豬放置同一豬舍飼養,必然難以照顧每個生豬情況,勢必造成一部分生豬環境不適或防疫不當而發??;同時,還可以造成轉群、出欄時間過長,甚至造成大豬未轉出,小豬又轉來,豬舍不能空置消毒,污染嚴重,病情不斷。因此,哺乳仔豬、保育豬、育肥豬等豬舍每次只飼養日齡接近的一批生豬,一次入舍,同期出欄;出欄后豬舍清空,經過清糞、沖洗、消毒(有條件的進行熏蒸消毒),空置數日后(讓微生物自生自滅),再進行生豬養殖。
2.2.3豬舍(場)適度空置
多數豬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在生豬或其他動物體內才能大量生存與繁殖,病原微生物與生豬是一種寄生關系,離開了生豬或其他動物,許多病原微生物(特別是病毒)難以生存。因此,對于發病率高、病原復雜的豬舍最好的方法是沖刷干凈后空置一段時間,這樣多數病原微生物則失去生存基礎而死亡??罩脮r間越長越好,一般以7~15 d為宜,冬季長一些,夏季短一些。條件好的養豬場可以實行多點布局,設置若干個小型專業場,病情復雜時,全場空置,徹底消除一些病原。
2.2.4實行分段式管理
不同日齡的生豬對于環境要求不同、對于疾病抵抗力強弱不同,因此,應將它們分成幾個區域進行飼養,一般分為種豬區、保育豬區、育肥區,豬場規模大一點可以分得更細一些。
2.3加強豬舍日常管理
2.3.1做好溫度管理,增強抗病力
豬舍溫度按如下要求控制:哺乳仔豬1~3日齡35~36℃左右,4~7日齡32~35℃,2周齡仔豬31℃左右,3周齡仔豬29℃左右,4周齡仔豬28℃左右;保育豬5周齡27~28℃,6周齡26~27℃,7周齡24~26℃,8周齡22~24℃;育肥豬16~22℃,公豬13~19℃,配種和妊娠母豬13~20℃,哺乳母豬18~22℃。溫度管理包括降溫、升溫兩個方面。降溫主要是在炎熱季節降低豬舍溫度,使其盡量適應生豬各種生理需要,它主要是依靠強化通風并借助噴水或水簾等設施進行;升溫主要是在寒冷季節提高豬舍溫度,使其盡量適應生豬各種生理需要,它主要是借助舍外熱源向舍內散熱。
2.3.2注重通風換氣,解決舍內病原體多、有害氣體多、氧氣少問題
良好的通風不僅是降低豬舍高溫、濕度、有害氣體濃度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減少病原微生物有效手段。生豬對空氣(氧氣)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每頭生豬對于空氣(氧氣)需要同飼料一樣有標準,低于這個標準生豬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發病。同時,生豬生長過程,必然向周圍排除有害氣體,豬對豬舍內各種有害氣體耐受有一定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影響生豬生長發育,甚至發?。ㄒ娤卤恚?。特別是在通風條件差的冬春季節,更應注意通風換氣,必須保持適度通風,保證空氣質量。

表 豬舍內有害氣體最高限量
2.3.3炎熱季節加強通風,解決溫度高、排濕大問題
生豬有其適宜溫度和適宜濕度,溫度過高,濕度過大均可引起仔豬多種疾病。炎熱季節盡量打開通風孔、開啟噴水降溫設施、啟動風機等通風降溫設施,降低豬舍溫度和濕度;如果使用降溫水簾,則應關閉降溫水簾外的所有進風口,以確保降溫效果。
2.3.4堅持做好舍內環境衛生
舍內生豬排出的糞尿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載體,也是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主要發源地,做好舍內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尿等舍內雜物是減少舍內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氣體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須堅持做好舍內環境衛生。
2.4做好場區宏觀控制,防止疫情傳播
2.4.1種豬引進管理
嚴格控制生豬引進,從場外引進生豬原則上只準引進種豬,不得引進商品豬;種豬引進必須到無疫情地區引進,到國家批準的正規供種單位引進,經過當地檢疫部門檢疫無疫病后并出具相關證明后,方可引進;凡新引進種豬必須趕入隔離飼養舍后,單獨飼養;隔離飼養1個月后,進行疫病監測檢驗,確定無疫病后與當地豬群合圈飼養。
2.4.2活豬出場管理
出售或調出生豬時,生豬裝車由本場職工進行,外來人員不得進入豬舍挑選活豬,裝車完畢后進行更衣消毒或紫外線消毒10~15 min;裝豬車輛應在固定的裝豬臺進行,不準進入生產區內;車輛要嚴格消毒。
2.4.3人員出入場管理
凡進入生產區的人員必須在消毒更衣室內洗澡、更衣、換鞋后進入生產區;工作衣、鞋、帽要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外來人員進場,要嚴格按消毒程序消毒后,在場內人員陪同下,方可進入生產區;凡需要進入豬舍的人員,必須在生活區隔離1~3 d(冬季長一些,夏季可短一些)左右,按程序消毒后入場,進入豬舍時還需更換衣帽,洗手消毒。
2.4.4消毒管理
工具、車輛沖洗干凈后再消毒,車輛必須經過門口的消毒池消毒后再入內;生產區內外車輛嚴格分工,生產區內車輛只限在生產區內使用,不能出生產區;生產區外車輛不能進入生產區,必須進入時,車輛經消毒后方可進入;進入生產區內物品應無污染,所有需要進入生產區的物品要經熏蒸消毒或消毒液浸泡1 h后方可進入;各棟豬舍所有用具必須固定本舍使用,不得串棟使用。
2.4.5良好的管理秩序
場內任何人員不得從場外帶入豬肉等生豬產品,帶入其他肉品必須經過熟制,生產人員應定期到衛生部門進行健康檢查,不得患有人畜共患傳染??;場內生產人員要堅守崗位,不得串棟;維修工或其他工作人員需要由一棟轉移到另一棟豬舍時,要重新經過消毒更衣室、藥物消毒池,更換消毒工作衣、鞋、帽后方可轉移。
S828.4
B
1004-5090(2015)08-0008-03
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