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競蔚(延川縣計劃生育服務站 陜西 延川 717200)
附件區實質性腫塊為臨床符合中的常見病,其會涉及到婦科中的多種疾病,診斷繁雜,且良惡性腫塊行常規超聲檢查時,多會出現重疊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附件區實質性腫塊的診斷難度[1]。當前,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動,附件區實質性腫塊的診斷符合率得到大大提高。本文以我院接收的89例附件區實質性腫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其常規超聲診斷與超聲造影診斷,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89例附件區實質性腫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研究證實,病變類型:67例為良性病變,病灶大小為17-152mm,平均病灶大小為(75.20±32.10)mm;22例為惡性病變,病灶大小為42-205mm,平均病灶大小為(109.98±38.57)mm。
1.2 方法
1.2.1 診斷儀器
(1)常規超聲診斷儀器為GE Voluson 730超聲診斷儀,腹部探頭型號為4C-A,頻率為1.6-5.3MHz,腹部腔內型號為RIC5-9H(2)超聲造影診斷則采用Acuson Sequpia超聲診斷儀進行,探頭型號為4V1,頻率為1.0-4.0MHz;造影劑為Sono Vue超聲造影劑(Bracco公司生產),具體的使用劑量為1.5ml/次。
1.2.2 診斷方法
首先為患者行常規超聲診斷(分別采用經陰道與經腹部檢查手法),期間詳細記錄的患者病灶的位置、邊界、大小、內部回聲、血流情況、頻譜形態以及阻力指數等,而后將常規超聲切換為超聲造影模式,即采用腹部探頭進行探測,期間應最大限度的將病變部位置于視野的正中央,而后將聚焦點置于病變部位的底部位置,將上述中的造影劑注入后,對相關病灶部位進行觀察,還應觀察周圍組織的動態變化,而后對全程造影情況進行保存,具體的記錄時間設置為3min。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超聲診斷與超聲造影診斷的結果對比:(1)本組患者采用常規超聲診斷的結果:經診斷后的結果顯示,21例為良性,占比為26.9%;26例為可能良性,占比為33.3%;6例為惡性,占比為7.7%;10例為可能惡性,占比為12.8%;15例為不確定,占比為19.2%,惡性的準確率為72.7%,良性準確率為83.9%。(2)本組患者采用超聲造影診斷的結果:經診斷后的結果顯示,42例為良性,占比為53.9%;12例為可能良性,占比為15.4%;11例為惡性,占比為14.1%;10例為可能惡性,占比為12.8%;3例為不確定,占比為3.9%,惡性的準確率為95.5%,良性準確率為96.4%。上述兩種方法對附件區實質性包塊的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常規超聲診斷與超聲造影診斷的結果對比(例,%)
附件區實質性腫塊是臨床婦科中的常見病,因其涉及到婦科疾病較多,有必要給予患者必要的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最佳時機[2-3]。
臨床上對附件區腫塊最為常見的診斷方法為常規超聲診斷,其因操作簡便、無創,在臨床中的采用率較高,但因附件區腫塊的圖像表現復雜,尤其是卵巢室性囊腫、子宮漿膜下肌瘤以及子宮肌瘤等相關病灶的表現并不典型,且病灶多隱藏于小血管中,導致血流的速度較慢,因而檢查敏感度低,導致假陽性占比較高。超聲造影診斷,通過注入造影劑后,會顯著提高病灶內血流診斷的敏感性,進而使診斷符合率大大提高,一般而言,良性腫瘤新生的血管多在病灶周圍分布,只有部分分布于腫瘤;而惡性腫瘤者新生血管會內部于腫瘤內部,且較為雜亂,故而新生血管會使病灶內血液的灌注量、血流量以及毛細血管通透性發生改變,給予患者超聲造影診斷后,可實時觀察腫瘤內的血液灌注量、血流量以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因而可較為準確的分辨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有利于檢測準確率的提高[4]。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經常規超聲診斷后的良惡性病變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3.9%、72.7%,超聲造影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6.4%、95.5%,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附件區實質性腫塊采用超聲造影診斷效果優于常規超聲診斷,值得推廣。
[1]周春艷.經陰道三維超聲成像在附件區腫塊鑒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2,20(05):1150 -1152.
[2]古麗娜爾·沙海.二維超聲造影單獨及聯合三維超聲造影對附件小腫塊的診斷價值[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2,17(02):1006-1008.
[3]郎旭清,王姝怡,王連榮,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附件區腫塊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10,19(11):870-871.
[4]馮玉玲.經陰道超聲造影對附件小腫塊的診斷價值[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1,15(04):1842 -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