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瑞軍(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甲乳外科 山西 陽泉 045000)
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對還沒有發生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在手術或放療前進行的化療,可以有效降低臨床分期,提高手術的保乳率,還能夠對腫瘤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進行客觀評價,對術后的化療起到一定的作用。針對適應癥患者采用NAC已經成為乳腺癌規范化治療的重要手段,應用日益廣泛[1-2]。目前,對于化療周期和方案尚無統一的標準。本院在開展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時,采用DEC方案治療效果優于傳統的ECF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到我院甲乳外科治療的Ⅱ-Ⅲ期乳腺癌女性患者93例。年齡26-68歲,中位年齡51歲。治療前彩超引導空芯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就診時未經內分泌治療或放化療。其中浸潤性小葉癌9例,浸潤性導管癌82例,浸潤性其他類型癌2例。將所有患者按照化療方案的不同分為DEC組48例,ECF組43例;化療前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心臟射血分數測定判斷患者一般狀況,行胸腹部CT、全身骨掃描及頭顱MRI排除遠處轉移。兩組患者年齡、閉經狀態、臨床分期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DEC組應用DEC新輔助化療方案:多西他賽75mg/m2,表柔比星50 mg/m2,環磷酰胺500 mg/m2,第一天靜脈滴注,1個周期為21d,患者在化療前連續口服地塞米松,8mg bid,連服3d進行抗過敏預處理;ECF組應用ECF方案:5-氟尿嘧啶500 mg/m2,表柔比星60mg/m2,環磷酰胺600 mg/m2,第一天靜脈滴注,1個周期為21d;兩組方案均行4個周期。術后對新輔助化療療效進行分級評估。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估[3]:臨床完全緩解(cCR):腫瘤完全消失;病理學完全緩解(pCR):手術標本中原發腫瘤區域未發現浸潤的腫瘤細胞;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縮小達50%;病變穩定(SD):病變兩徑乘積縮小不超過50%,增大不超過25%;病變進展(PD):病變兩徑乘積增大超過25%??傆行?OR)為CR+PR。
1.4 毒性反應評估按照WHO抗癌藥物毒性分度標準進行評估(0-Ⅳ級)[4]。兩組分別觀察記錄毒性反應,如胃腸道反應、血液系統毒性反應、心臟毒性、肝功能異常及脫發等,計算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方案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DEC組 OR 40例(83.3%),其中 cCR 5例(10.4%),pCR 14例(29.2%),PR 21例(43.8%),SD 7例(14.6%),PD 1例(2.1%)ECF組OR 24例(53.3%),其中 cCR 3例(6.7%),pCR 5例(11.1%),PR 16例(35.6%),17例(37.8%),PD 4例(8.9%)。兩組療效比較,可見DEC組OR、pCR較ECF組高,SD較ECF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CR、PR與ECF組相對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方案新輔助化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不良及毒性反應
經新輔助化療后,兩組患者出現了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胃腸道反應、肝臟毒性、心臟毒性及脫發等不同程度的不良毒副反應。DEC組在化療前給予地塞米松等處理,未出現支氣管哮喘、低血壓等過敏反應及胸腹腔積液;兩組出現不良毒副反應后或給予對癥治療癥狀減輕,或在化療間歇期自行改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4個療程的治療,沒有因為藥物毒性而停藥的患者。DEC組在血液系統毒性反應發生率為42例(87.5%),高于ECF組30例(66.7%),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EC組在心臟毒性反應發生26例(54.2%),較ECF組12例(2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胃腸道反應、肝臟毒性、脫發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毒性反應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方案在化療中不良毒性反應的對比情況(n,%)
新輔助化療是指在手術治療或放療前進行的全身性、系統性的細胞毒性藥物治療,現在作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首選治療,已應用于證實有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以及不能行保乳手術卻有保乳意愿的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后臨床上和病理上的緩解情況對判斷預后有重要指導作用,其療效對術后的輔助化療有重要指導意義。選擇高效低毒的合理的新輔助化療方案,提高pCR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5]。
有研究認為蒽環類藥物聯合紫杉類藥物,可以明顯降低復發率及死亡風險,并顯著延長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及總生存率[6-7]。本研究選擇紫杉類藥物與蒽環類藥物聯合進行新輔助化療,與傳統的ECF方案的臨床療效、毒性反應進行對比,以期為晚期乳腺癌NAC方案的選擇提供臨床依據[8]。
本研究中DEC組OR、pCR較ECF組高,SD較ECF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CR、PR與ECF組相對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前,評估不同化療方案新輔助治療的有效性指標中,主要是依賴臨床和病理緩解率,其中同預后最相關的是pCR,提高患者pCR可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9]。DEC方案OR為83.3%,pCR為29.2%,與ECF方案的OR 53.3%、pCR 11.1%相比,療效更顯著,有更多的患者病灶消失或者腫塊減小,有機會獲得根治性的手術治療,術后無病生存期與總生存期有望更長。而毒性反應方面,DEC方案雖然較多發生血液系統或心臟毒性,但給予對癥治療后得到有效緩解,或在化療間歇期自行改善,沒有因為藥物毒性而停藥,患者均能按期完成化療,提示毒性反應尚可良好耐受。
綜上所述,DEC方案作為晚期乳腺癌的新輔助治療方案,化療總有效率較傳統方案高,雖然在血液系統毒性反應和心臟毒性反應高于ECF方案,但耐受良好。
[1]王鐵軍,耿慧,祝永剛,等.乳腺癌化療現狀及相關研究進展.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2):4398 -4400.
[2]Bennett CL1,Djulbegovic B,Norris LB,et al.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for febril neutropeniaduring cancer therapy[J].N Engl J Med,2013,368(12):1131 -9.
[3]孫燕.內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4-995.
[4]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2-104.
[5]劉海鷗,張喜平.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4),653 -656.
[6]Shah R,Rosso K,Nathanson SD.Pathogenesis,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World J Clin Oncol,2014,5(3):283-98.
[7]李麗,張亞男,尤承忠.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2(6):766 -771.
[8]Bear HD,Anderson S,Brown A,et al.The effect on tumor response of adding sequential preoperative docetaxel to preoperative doxorubicin and cyclophosphamide: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Protocol B -27[J].J Clin Oncol,2003 ,21(22):4165-74.
[9] 劉麗娟,賴雁威.TEC方案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NCT)中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4,34(16):1391-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