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芬
(貴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09)
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是原無肺部感染的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MV)治療48h或拔管48h之內發生的肺部感染,多發于醫院呼吸重癥監護室,是一種呼吸機應用造成的并發癥[1]。據調查統計,該病在我國的發生率為43.1%,死亡率為51.6%[2]。本文將以我院收治的32例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護理對策,現做報告如下。
對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2例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22-81歲,平均(56.3±12.1)歲,病情分布為慢性阻塞肺疾病、農藥中毒、腦血管意外、腦外傷等,人工氣道建立時間在3-87d,機械通氣時間在3-88d;對照組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21-82歲,平均(56.5±12.2)歲,病情分布為慢性阻塞肺疾病、農藥中毒、腦血管意外、腦外傷等,人工氣道建立時間在3-88d,機械通氣時間在3-89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符合倫理學。
1.2.1 對照組常規護理
醫護人員按照常規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定期檢查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告知患者多注意休息,積極給抗生素、輸液保持患者體內鹽堿平衡[3],注意患者體溫情況、化痰止咳。
1.2.2 觀察組干預護理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干預護理。首先,為患者創建一個良好的治療護理環境,防治細菌滋生。對親屬探訪的時間以及人數做出控制。定時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其次,增加定期更換呼吸機管路以及檢查是否存在致病菌的次數,并進行相對的治療。充分濕化患者氣道,加強對呼吸機內氣體濕度的控制,既要使呼吸機作用于患者,又要避免呼吸機管道內細菌的滋生。再次,增加對患者口腔清理的次數。防止口腔病原菌的滋生。
①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判斷干預護理對預防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效果。②檢測所有患者的細菌感染情況。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2.5%明顯低于對照組43.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1.2.2 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在此次研究中,檢測出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有以下幾種,其中鮑曼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阪崎腸桿菌的感染率較高,分別為25.6%,22.1%,23.0%。見表2。

表2 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主要誘發因素與患者身體體質、醫院治療措施、治療藥物有著很大的關聯。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細菌耐藥性、多重耐藥性的嚴重程度等因素都易誘發患者感染。在病原菌種類中,據王殿林等人在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及護理對策分析中得出結論[4]: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程度十分嚴重,患者很難抵抗。在護理過程中針對各個環節貫徹實施無菌操作原則是對該類病患進行護理的基本準則。另外加強各個環節的護理工作,增加對患者口腔清理的次數以及管道器材的檢查更換次數,能有效防止細菌滋生,防止患者機械通氣肺部感染。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2.5%明顯低于對照組43.8%(P<0.05)。在此次研究中,檢測出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有以下幾種,其中鮑曼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阪崎腸桿菌的感染率較高,分別為25.6%,22.1%,23.0%。
綜上所述,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與多種病原菌相關,并受病原菌耐藥性程度影響,對該類患者進行干預護理,加強無菌操作,對降低患者的感染率與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閆娟娟.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護理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2013,04(30):542.
[2]王殿琳.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6(32):1054 -1055.
[3]徐丹.呼吸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分析及護理對策[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05(35):244.
[4]陳素琴.重癥監護室病人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和護理[J].全科護理,2012,02(32):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