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肖蓉王聰王華
(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河北·廊坊)
秦皇島城市競爭力區域評價
□文/王肖蓉王聰王華
(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河北·廊坊)
[提要]當前,隨著全球信息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突飛猛進,城市不僅在全球活動和地方事務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且越來越多的代替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競爭中的獨立單元。面對全球化競爭帶來的雙刃劍,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已成為每個城市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秦皇島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京津冀都市圈,這為增強秦皇島城市競爭力提供了絕好的機遇。通過對秦皇島城市競爭力的調查分析,發現秦皇島市在城市競爭力方面有待提高,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競爭力;指標體系;區域評價
收錄日期:2015年9月9日
城市發展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命運,而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又突出地表現為區域內各城市間各個層面的合作與競爭。秦皇島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優越,環渤海地區經濟崛起,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為其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秦皇島市要在區域經濟的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因此,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貫穿“兩型社會”理念,構建城市競爭力評價體系,強化城市之間的互助協作,完善合作競爭機制,最終達到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目的。
(一)秦皇島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開展秦皇島城市競爭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系統評價秦皇島城市的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各方面的優勢,探索其發展的規律。為進一步明確城市定位、實現與其他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尋求錯位發展提供決策咨詢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河北沿海經濟隆起帶和冀東區域各城市的共同發展,有利于推進“兩型建設”;引進北京、天津城市數據,進行比對,能夠清楚反映出秦皇島市在整個京津冀區域內的發展情況,對于其彌補自身不足,完善競爭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秦皇島城市競爭力比較分析
1、從經濟總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看,秦皇島市總體實力偏低。(表1)從經濟總量上看,2014年秦皇島市生產總值1,200.2億元,居河北省第7位,排在最前面的是唐山市,其次是石家莊市,其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秦皇島市的5.19倍和4.25倍。秦皇島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北京和天津的5.63%和7.63%。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2014年秦皇島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475元,唐山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603元,石家莊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084元,分別為秦皇島的1.24倍和1.09倍。北京的人均支配收入為43,910元,是秦皇島的2.51倍;天津的人均支配收入為31,506元,是秦皇島的1.80倍。
2、從需求上看,秦皇島城市投資不足。(表2)2014年,受重大項目匱乏、房地產開發投資放緩等因素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趨緩。2014年秦皇島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8.69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固定資產類投資791.65億元,增長2.8%,農戶投資17.03億元,增長6.1%。河北省內排在第一的是省會石家莊,其投資總額是5,109.5億元,是秦皇島的6.32倍;排在第二的是唐山,其投資總額是4,213.17億元,是秦皇島的5.21倍。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每年的投資總額分別是7,562.3億元和11,654.09億元,分別是秦皇島的9.35倍和14.41倍。
3、從經濟發展后勁及質量看,秦皇島有待進一步增強。(表3)工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利用外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經濟發展后勁。2014年,秦皇島市實際利用外資首次突破8億美元大關,達到8.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0%。實際利用外資總量位居河北省第四位,增速位于河北省第三位。
財政收入是實現城市職能的財力保證,在同一個財政制度下的各城市,財政收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各地經濟發展質量的好壞。從財政收入上看,秦皇島市無論是總體財政收入還是人均財政收入都不是很高。全年累計完成全部財政收入206.41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113.66億元,增長3.8%。財政支出255.21億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11.35億元,增長5.9%。用于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城鄉社區服務、住房保障支出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為104.69億元,增長13.2%。
河北省財政收入排名靠前的分別是石家莊市和唐山市,石家莊作為省會城市,2014年完成財政收入681.1億元,是秦皇島市的3.3倍,唐山市全年完成財政收入566.55億元,是秦皇島市的2.74倍。北京和天津的財政收入分別是4,027.2億元和2,390.2億元,是秦皇島的19.5倍和11.6倍。財政收入制約著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也制約著城市競爭力的提高。
4、從城鄉結構上看,秦皇島城市化進程任務仍需強化。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率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加快城市化進程,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表4)
從城市規模看,秦皇島城市規模較小。2014年,秦皇島全市常住人口達到306.45萬人,市區及近郊區非農業人口僅為159.42萬人,農村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
從城市化率看,秦皇島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2014年秦皇島城市化率為52.02%,居河北城市群第4位。河北省內排第1位的是唐山,其次是石家莊,分別高出秦皇島0.42%和0.24%。首都北京比秦皇島市高出34.38%,城市集聚力量更強。
從上述量化分析結果再結合定性分析,秦皇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發展較慢,增長和投入都處于末位,這些問題和影響因素,恰恰制約了秦皇島市競爭力的提升。
(一)缺乏有效經濟刺激。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為投資、出口和國民消費,這一標準也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動力的指標。據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秦皇島市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43.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出口形勢較好,全年完成出口28.54億美元,增長18.0%;進口形勢嚴峻,全年完成進口14.59億美元,下降25.5%。從出口商品看,高新技術機電產品、農產品出口貿易活躍,比上年分別增長19.7%和18.6%。機電產品出口超出全市出口總額一半以上,成為全市出口貿易的主力軍。秦皇島市基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資源,吸引外資在河北省排在前列,然而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收入排名靠后,嚴重影響了居民消費,制約了城市發展的規模;同時,投資總量偏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較中,秦皇島市落后于其他城市,致使城市發展后勁不足。
(二)城市化率制約經濟發展。據調查,2010年,東京市用僅占全日本4%的面積,容納了25%的人口,卻占據了日本全國的40%生產總值。秦皇島市在城市化發展方面,嚴重滯后于京津冀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更無法與區域中的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相比,城市化率滯后于工業化發展,欠缺了城市發展必要的人力資源,導致分工規模小,無法實現產業集聚,從而影響了城市生產總值和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行政分割制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現有行政分割的管理方式,制約了區域各城市競爭力的提升。秦皇島市要提高競爭力,需要區域內加強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的合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分會場設在秦皇島,為秦皇島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但從行政歸屬上,秦皇島隸屬于河北省,與北京、天津其他城市的合作并未進入常態化,秦皇島市要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強與區域內城市的合作,發揮自身優勢,尋找機遇,以求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競爭力。
(一)立足區域整體,加快制度創新。推進經濟整合的體制與機制創新。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發育和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自由流動,特別是促進人才流動和勞動力的異地就業,加快清除各種市場障礙,促進建立開放有序的區域市場,加強對市場的培育,維護市場秩序。在市場機制基礎上深化產業分工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干預,減少重復建設,共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各城市揚長避短,根據各自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形成產業分工關系,發展與周邊城市間的產業配套關系,形成產業鏈。建立與其他城市間橫向的組織協調機構。形成促進區經濟整合框架協議。通過城市多邊框架協議,規定商品、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投資便利化,促進區域大交通體系,形成一小時都市區圈、統一市場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機制。

表1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比較

表2 京津冀城市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較(單位:億元)

表3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財政收入比較(單位:億元)

表4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進程比較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秦皇島市競爭力需要在城市發展的范圍內推進城鄉一體化。需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規劃,以城鄉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城鄉一體化的組團式發展道路,形成“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體系。
在實現“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基本要求,秦皇島市可以采取“反哺型”的城鄉一體化途徑,實現從發展的趨同走向協同的發展;采用“組織化”的城鄉一體化途徑,實現從城鄉分離走向區域一體化;采用“全景式”的城鄉一體化途徑,實現從經濟增長走向社會發展。要完成三大轉變,農民從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生產方式從分散式向規模化轉變,農戶從分散居住向社區集中轉變。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新型農民”的主體性,科學規劃,構建平等和諧的城鄉互動關系。
通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村土地集約使用,從而推進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
(三)促進區域集約化發展。城市發展是在以土地制度為基礎的行政區域范圍內,按照市鎮建設的標準,采取行政管理的手段來實現,按照市場規律發展城市,就必須在分析行政區劃制度的基礎上,改革土地制度,為城市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新土地管理制度,走出一條集約化的城市發展之路,建設節約型社會,建立集約型城市。秦皇島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過程應該是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要實現資源節約,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優化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實現集約化,在環境承載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消耗資源。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資源滿足各種需求,讓不同群體和大多數人共同受益,更多且更高水平地提供公共服務產品。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提供配套完善的城市功能,推進住宅、交通、生態環境以及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各項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無論是產業布局,還是區域性功能劃分、基礎設施配置,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整合行政資源是發揮政府主導性、實現集約化的保障,或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在重點工程協調、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安排等方面,進一步整合行政資源,有力促進集約化。
主要參考文獻:
[1]2014年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4.
[2]寧越敏,唐守禮.城市競爭力的概念和指標體系[J].現代城市研究,2001.3.
[3]郝壽義,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以若干城市為案例[J].經濟科學,1998.3.
[4]陳筱夢.城市競爭力的國內外研究回顧與展望[J].華東經濟管理,2006.4.
F29
A
課題項目:河北省黨委講師團2015年度科研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