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輝
由中共廣西區委黨校何成學研究員等撰寫的學術專著:《廣西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作用與貢獻》(以下簡稱為《廣西抗戰貢獻》),近日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系廣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項目,全書分九章共35余萬字。專著概述了日軍入侵廣西的罪惡行徑和廣西各族人民英勇抗戰歷史,陳述了廣西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深刻歷史背景和團結抗戰的政治社會環境,闡述了廣西本土抗戰在全國抗戰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廣西和廣西人為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所做出的歷史貢獻和巨大犧牲等方面內容。該書視角新穎、結構嚴謹、分析透徹、文本扎實,既有存史的學術價值,又有資政育人的社會作用。全書從特色視角研究廣西抗戰史,并從以下六個方面展現了廣西抗戰的特點和亮點。
一是從中國早期抗戰反映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一般地認為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由于地理關系,廣西本土沒有卷入其中,與早期抗戰沒有直接關聯。從《廣西抗戰貢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廣西不僅在本土適時地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動,而且廣西人還間接和直接地參加了全國早期抗戰斗爭。一方面有一批廣西籍軍人參加了中國早期抗戰。在他們當中,有黃固旅長等率部參加了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有何柱國軍長等率部參加和組織指揮了1933年長城抗戰。另一方面廣西僑胞間接或直接參加了祖國早期抗戰。在他們當中,有李光前等捐款濟物支援中國早期抗戰中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和上海十九路軍抗戰;有莫國史等于1935年前后在美國、蘇聯、法國等國辦報宣傳抗戰。以上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反映了廣西在中國早期抗戰中的特點和亮點。
二是從八年全面抗戰顯現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廣西抗戰貢獻》主要從兩大層面顯現了廣西在八年全面抗戰中的特點和亮點。在廣西本土抗戰中,廣西是全國抗戰模范省、全國抗戰兵源的主要供給區、全國安置戰時難民的主要地區、全國抗戰時期重要的國際交通線地區,從而成為中國全面抗戰時期的戰略后方基地。與此同時,還在廣西本土相繼進行了桂南、桂柳和桂柳反攻戰等三次重大會戰以及中共廣西地下黨的敵后游擊戰,取得了聞名全國的昆侖關大捷和桂柳反攻戰勝利,有闞維雍等數萬名廣西軍人在本土抗戰中獻出了寶貴生命,從而成為全國重要的抗日戰場。在全國戰場中,有韋國清等數千名廣西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中英勇抗戰,他們參加了平型關、百團大戰、黃崖洞、繁昌等諸多重大戰役戰斗,其中李天佑團長率部參加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勝仗,歐致富等參與指揮的黃崖洞保衛戰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的紀錄;有李宗仁等數十萬名廣西籍國民黨官兵參加和組織指揮了淞滬、徐州、武漢、隨棗、棗宜、長沙等重大會戰,其中,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大捷是抗戰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有朱立文(新四軍副旅長)、鐘毅(國軍師長)等數萬名廣西軍人在全國各地的抗戰中獻出了寶貴生命。
三是從廣西僑胞抗戰體現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長期以來在我的腦子中認為華僑華人主要是廣東和福建籍人,閱讀該書后,得知廣西也是全國重要的僑鄉之一,廣西僑胞還在抗戰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光前等廣西僑胞通過捐款濟物、辦報、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等方式支援祖國早期抗戰;全面抗戰后,有數萬名廣西僑胞參加和組織抗日團體工作或發表抗日救國言論,聲援祖國團結抗戰;有數十萬名廣西僑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廣西僑胞在抵制日貨運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有張策等上千人搶運抗戰物資回國;有李毓籌等數千人直接回國殺敵;越南華裔將領黃亞生率部到廣西十萬大山配合中國軍隊抗戰;有黎奮華等數萬人與僑居國人民一道抗擊日本侵略軍;有陳仲達等上千人在回國抗戰中犧牲,有李光前等數萬人為保衛第二故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四是從中國遠征軍抗戰展現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從書中可知,有數以萬計的廣西人隨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中緬戰場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武裝入侵。在他們當中,擔任排以上的軍官大致有甘麗初(軍長)等數百人,士兵有謝勝齊等數以萬計;呂國銓師長率部以少勝多擊敗來犯之敵,被評為國軍師級單位戰斗力“全國最優”;在第一次出國抗戰中有范云宇等分別為同古、仁安羌之戰和惠通橋狙擊戰做出了貢獻,在第二次出國抗戰中有張永齡等分別在加邁、密支那、松山之戰中打出了底氣;有余鵬化等上千人犧牲在中緬抗日戰場上,為緬甸國人民和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五是從比較研究視角彰顯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如書中記載,全面抗戰八年中廣西征調100萬兵員,總數僅次于四川,相對數則為全國第一;1941年廣西救濟難民數達103547人次,占當年全國救濟難民數1074220人次的9.64%;1939年9月運進中國戰略物質總噸位1.47萬噸中的1.25萬噸經過桂越國際交通線,達85%等,足以說明廣西是全國抗日正面戰場的重要戰略后方基地。抗戰時期有1000多名民主文化人云集于桂林,其抗戰書籍的印刷總量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桂林抗戰文化城匯集了前蘇聯、美、英、法、日等國家的反法西斯文化人與知名人士而具有國際影響,從而使桂林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三大抗戰文化中心城市之一。還有如前所述的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大捷是抗戰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白崇禧指揮的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取得首次攻堅戰重大勝利,中國遠征軍呂國銓師因滇邊之戰,被評為國軍師級單位戰斗力“全國最優”;李天佑率部參加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勝仗,歐致富參與指揮的黃崖洞保衛戰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的紀錄等,彰顯了廣西軍人的極強戰斗力。
六是從黨的統戰視角凸顯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在該書的第四章中,對新桂系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在廣西所創造的相對團結抗戰的政治社會環境給與了客觀的陳述;對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力和周恩來與“桂林八辦”的指導作用,也肯定了新桂系所采取“特區”政策的積極作用。在第五章中,既陳述了韋國清等數以千計的廣西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地英勇抗戰事跡,對李宗仁等數十萬人次廣西籍國民黨將士在全國各地抗戰的歷史也進行了客觀的陳述;既陳述了八路軍中的廣西人韋杰等對百團大戰的貢獻,也記載了胡棟成等廣西籍國軍將士配合八路軍進行百團大戰的歷史;既陳列了共產黨軍政干部中的朱立文等抗日烈士,也列舉了廣西籍國軍將士中的龐漢楨等抗日烈士。在第六章中,既概述了廣西籍愛國國民黨官兵在昆侖關戰役、桂林保衛戰和桂柳反攻作戰中的抗戰史,也闡述了中共廣西地下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游擊斗爭是華南敵后游擊戰場的組成部分;在評價昆侖關戰役中,既肯定了廣西籍國民黨官兵為取得昆侖關大捷做出了重大貢獻,也論述了中共廣西地下黨為取得昆侖關大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以上諸多方面既凸顯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力,又彰顯了廣西在抗戰中的特點和亮點。
總之,《廣西抗戰貢獻》一書從特色視角研究廣西抗戰史,以上六個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廣西抗戰特點和亮點,既體現了其研究成果拓展了廣西抗戰史的研究領域,又彰顯了其學術研究成果的獨到見解和創新學術價值。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教授)
責任編輯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