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沼婢 黃思齊
許多人喜歡吃湯泡飯,其實這種吃法很不科學,不利于身體健康。湯泡飯看上去和粥很像,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粥經過熬制,米粒完全軟化,和水充分融為一體,所以很好消化。而泡飯中的米粒要比粥硬,也不可能達到粥那種米水合一的狀態,需要嚼爛后,才能在胃中變成食糜。
泉州市營養學會副會長、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杜三元介紹,食物需要經過初步消化環節——咀嚼,即將大塊的食物切磨成小顆粒,食物在口中咀嚼的時間越長,磨得越細,越有利于營養的吸收。同時,某些食物中含有的黃曲霉素、多環芳烴類等致癌物,也會在唾液的作用下被部分分解。俗話說,“湯泡飯,嚼不爛”,說的就是湯泡飯沒法讓食物被好好咀嚼,而食物本身又沒有被充分軟化,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影響脾胃功能。由于消化不充分,也會降低胃腸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另外,湯水可沖淡唾液和胃中的消化液,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受到了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胃病。
杜三元說,對于胃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偶爾吃幾次湯泡飯問題不大。但對于孩子和老人來說,本來腸胃的功能就比較弱,如果連湯帶水地吃進去,很容易讓本來已經很虛弱的脾胃“雪上加霜”。因此,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咽,這樣才能促進脾胃對營養的吸收。
許多人吃飯把湯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時已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并且湯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湯比最后喝湯更健康,且有減肥效果。但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的患者,并不適合在飯前喝太多的湯。因為他們的胃酸分泌較少,如果飯前湯水攝入過多,就會沖淡胃液,進一步影響食物的消化,引起胃部不適,從而加重病情。
(摘自《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