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哲
摘 要:法治與公正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本價值理念,也是我們力求實現的價值目標。二者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社會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法治,良法善治乃是公正的有力保障;而社會公正則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社會公正的實現,有利于促進法治的落實與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把公正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則再次強調必須大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要想實現社會公正,則必須主要依靠法律,全面實行法治。因為法律乃治國之重器。所以,黨中央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靠法律強力維護社會公正。這包括兩大方面:一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足以保障社會公正的法律體系;二是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切實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必須在管人、管事的活動中自覺地依法尊重公民人格尊嚴,切實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公正;社會主義;法律;法治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5-0010-04
法治與公正都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本價值理念,也是我們全國人民力求實現的價值目標。二者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法治,良法善治乃是公正的有力保障;而社會公正則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公平正義精神在法治各個環節的貫徹,有利于促進法治的落實與發展。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高度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要求在社會的治理過程中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要以“四個全面”來引領各項工作,其中又強調了必須“全面依法治國”,這也與實現小康社會內涵之中的社會公正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應該深刻認識法治與公正的內在聯系,積極地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有力地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
一、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普遍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
所謂社會公正,全稱就是社會公平正義,它包含“公平”和“正義”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中的“公平”意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正義”則是指要讓人們在社會中都能夠真正得其所應得(獲得按照當時社會中公認的道理、規則所應該得到的東西,如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榮譽、獎勵、懲罰,等等)。合而言之,社會“公平正義”即社會“公正”就是要求實現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受到尊重,都能獲得自身所應該得到的權益。可見,社會公正既具有道德屬性(指導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準則),同時也具有價值屬性(可以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多種具體需要)。
實現社會公正的社會效果會如何?若讓一個人確實受到了人格的尊重,得到了他所應該得到的東西(不管是獎勵還是處罰),他自然就會心服口服,或者心情舒暢;若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得到他們所應該得到的東西,則必會使社會關系和諧,社會局勢穩定。無疑,社會公正對于社會整體而言是個好東西,對于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而言也是好東西,可以在社會中發揮出正能量,可以成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指導社會行為的道德準則和追求實現的價值目標。
社會公正在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時代性,在不同的社會時代、社會制度下,社會公正必然會有著不同的內涵及評判標準。在我國當今社會中,社會公正就是要求實現所有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得到按照社會主義制度和當前公認的道理、規則而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正是我國廣大公眾所積極爭取實現的。我國當前已把公正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倡導人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爭取實現社會公正之價值目標。
意識是存在的反映。理論是深思的成果。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深知,惟有實現或者基本實現社會公正,社會中的所有人或者絕大多數人才會承認這個社會是合理的、美好的社會,才會心情舒暢地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及社會建設事業;而每個國家作為具體社會,才能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國家局勢的穩定。因而,所有的有識之士都必然會肯定和宣揚社會公正,積極地倡導實現社會公正。在社會發展史上,社會公正已成為歷代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自覺地普遍追求的首要價值目標,也成為人們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首要價值取向。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就有許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積極思考社會公正問題,提出了他們關于實現社會公正的觀點、主張,以及保障社會公正的制度設計。比如,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孔子就指出治國理政必須公正。《論語》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1] (為政之道,就是要秉持公正)戰國時期的法家學者韓非也認為,保障公平正義,賞善罰惡,是執政者基本的政治道德,他強調:“治國者,不可失平也。”(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失去公平)他還提出“法不阿貴”、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宋朝王安石推行改革變法,目的之一就是要抑制豪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孫中山提出要用“三民主義”改造封建性質的舊中國,其主要思想也是追求實現社會公正。
在世界歷史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義的問題,認為正義就是個人和國家的“善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強調公正是一切德性的總匯,在各種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的。他還說,政治學上的善就是正義。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指出正義就是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的人類精神意向。歐洲18世紀著名思想家亞當·斯密在他的名著《道德情操論》中強調:“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2] 現代美國倫理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格外強調正義原則對于一個社會的首要的和絕對的價值意義。他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個社會,當它不僅被設計得旨在推進它的成員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受著一種公開的正義觀管理時,它就是組織良好的社會。”[3]endprint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和共產主義理想,更是鮮明地體現出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向往和追求。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公平正義思想。他們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就是起源于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公正現象的道德批判和對未來合乎人性的公正社會的美好愿望。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在自由平等博愛之漂亮外衣下對于廣大勞動群眾的實際上不公平、不合理的實質:“人權本身就是特權,而私有制就是壟斷。”[4]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實現所有人們在經濟上政治上相互平等、大家共同富裕的社會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會理想目標是建立共產主義制度,那就是要在高度發達的公有經濟基礎之上消滅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實現人類社會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5]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和積極追求。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自己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項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前,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三座大山”,致力于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翻身解放,就是為了徹底改變中國社會長期嚴重不公正的局面,建立起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強化社會保障,也是為了充分實現和有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國共產黨的多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中,都有著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容。黨的十八大還明確地把公正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一次強調,必須更加大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要想實現社會公正必須主要依靠法律全面實行法治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究竟怎樣才能較好地貫徹黨中央的決定,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呢?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因為,社會公正的內涵十分豐富:從涉及的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來看,社會公平正義包括經濟、政治、司法、文化、教育、環境等許多領域的公平正義;從涉及的社會公共生活過程來看,社會公正包括權利的公正、機會的公正、規則的公正、過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結果的公正等許多方面的公正。因而,若想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作為系統工程,多管齊下,下大氣力,才有成效。
首先必須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正之價值理念,真正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及指導政府做重大決策的執政黨。因為他們是社會的管理機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公正”[6] ;而就能夠實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自然人來說,則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因為,社會公正最終涉及的是具體個人,而對于每位具體個人來說,公正不是個人自己能夠隨意要到的,而是被“別人”給予的,乃是“別人”對于自己跟他人平等看待,是“別人”讓自己能夠得到自己所應該得到的東西。那些“別人”是誰?主要就是各級政府和執政黨機關的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他們不僅是國家公共權力的代表者和掌握者,而且同時也是社會公共生活的具體管理者。他們是依靠所掌握的公共權力,合法地、有組織地、帶有強制性地管理社會。他們對于在微觀上能否實現公平正義起著決定性作用。若要實現社會公正之價值目標,就主要依靠他們的積極作為和良性行為。同時,社會公正跟各個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也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他們也是具體的管人、管事者,也應當成為培育和踐行公正之價值理念、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的重要主體。他們在企、事業單位內部,對待所有員工,是否能夠一視同仁,是否能夠讓員工們都可得其所應得(工資、獎金、榮譽、懲罰等等),也關系到社會公正在基層的落實和體現。至于普通老百姓,他們在此方面似乎無能為力。
可是,就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以及各個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而言,他們有權管人、管事,是否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的管轄范圍內實現公平正義?那不可能。因為,他們實際上是直接按照自己的觀點、意愿管人、管事,然而他們的觀點、意愿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對于具體人和事的處理不一定都是恰當的、公正的。我國社會中的大量事實說明,許多不公正現象,恰恰就是一些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有意無意地違背社會主義制度和有關規定、原則,甚至故意弄權、胡作非為所造成的。這就說明,必須明確地規范、限制、約束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以及各個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的用權行為,不能允許他們任意作為、胡作非為。而能夠有力、有效地全面規范、限制、約束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以及各個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用權行為的東西,顯然只有法律,而不能是軟性的道德。雖然,依靠權力制衡也能起一定作用,但是,權力制衡也須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支撐。由于只能依靠法律來規范、限制、約束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以及各個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的用權行為,并且依靠法律來處理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的不公正問題,這就表明,在社會中必須全面依靠法律來治國理政,即全面實行法治,依法管理社會。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說的法治,就是指的要把全面實行法治,依法治國,依法管理社會,作為我們必須自覺踐行的價值理念和努力實現的價值目標。
為什么要想實現社會公正就必須主要依靠法律、全面實行法治?這是因為,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施,對于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強制性、穩定性和普遍性。其一,法律具有確定性,具體的法律條款對于人們的具體行為的可與不可、合法與違法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對于所禁止的危害社會公正的具體行為做出了明確的判定,沒有模糊性或者彈性,不容任意解釋造成歪曲。其二,法律具有強制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法律規定,若有危害社會公正的違法行為則必追究和懲罰,不允許放縱。其三,法律具有穩定性,某種法律一經形成并在社會上鄭重頒布,就會穩定地長期存在,長期發揮作用,無論什么人都不能隨便更改或者廢除。其四,法律具有普遍性,對于社會中的所有人(不論是平民還是官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不管什么人違犯法律都要依法懲處,不能網開一面;法律對于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人們的具體行為都可做出明確限定,若有危害社會某方面公平正義者都要依法懲處,不能有所遺漏。所以,可說“法律是治國之重器”[7],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法治的強力保障。惟有依靠法律、實行法治,才能有力地全面規范、約束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的用權行為,才能有效地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其實,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法治的價值也就在于,社會公正的價值和精神在法律條文、制度規定、工作機制及執法實踐中得到了體現和實現。黨中央顯然深知實行法治的重要性,在強調公正的同時,也已把法治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全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endprint
三、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強力維護社會公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正是基于法治與公正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內在聯系,著眼于依法治國與社會公正的有機統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方面,對于如何以法治促進社會公正做出了全方位部署。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的工作部署,就要自覺地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良法善治強力維護社會公正的核心價值。
筆者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法治維護社會公正,包括兩個基本方面:
其一,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足以全面保障社會公正的法律體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有法可依是法治之基礎。立法者必須積極、認真地研究廣大公眾關于公平正義的各種利益訴求,全面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使道義上的合理權益轉變為硬性的合法權益,形成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必須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為此,就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能夠全面覆蓋全社會各個領域、社會公共生活過程各個環節的、可以充分實現和保障社會公正的法律體系,并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其二,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切實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以法治維護公平正義,嚴格執法是關鍵。要通過嚴格執法,嚴肅懲罰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惡劣行為(比如經濟領域的克扣或拖欠員工薪酬,教育領域的侵犯公民受教育權和侮辱、體罰學生,醫療領域的惡意欺騙和虐待患者,公務員招聘和企事業單位員工招聘上的歧視女性、殘疾人和排斥非“關系戶”,以及官員利用職權侮辱公民人格、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毀壞公民私人財產,等等),切實保障公眾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可以感受到公平正義。
以法治維護社會公正,其中的公正司法既是最后的保障,又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公正司法乃是對社會公正的有力保護和對偏離社會公正的強制矯正。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所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之一應該是保證法律公正地實施。為此,必須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要對執法領域長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下大氣力解決,確保司法公正。
各級政府是行政執法的主體。維護社會公正是政府應該盡到的主要責任。各級政府必須按照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健全行政法規體系,嚴格依法行政,防止消極瀆職和權力濫用,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各級政府要依法執政,通過自己的積極作為和良性作為,使公正的陽光普照社會各個領域和人民大眾,使人們平等地受到尊重,平等地享受應該得到的權益,杜絕不該享受某些權益者竟然享受到那些權益,確保應該享受某些權益者真正能夠享受到那些權益。
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是影響社會公正的主要自然人。按照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對法律、法規懷有敬畏之心,帶頭遵守法律法規,帶頭依法辦事,擔當起法治建設和維護社會公正的重要責任。所有的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必須在管人、管事的公務活動中嚴格依法尊重普通公民的人權,自覺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力求讓所有公民都能順利得到他所應該得到的東西,享受到他所應該享受的權益,避免遭遇不公正對待。
參考文獻:
[1]孔 子.論語[M].劉琦,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96.
[2]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05-106.
[3]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7-1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
[6]吳忠民.社會公正:讓大多數人享受發展成果[J].人民論壇,2006(10)B:7.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責任編輯 任浩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