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伊拉克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Iraq)1929年成立于首都巴格達,當時作為公共圖書館叫馬克塔布·阿爾-薩拉姆,有4000卷藏書。搬家后更名為馬克塔布·阿爾-阿馬。 1961年伊拉克政府通過國家圖書館法,重新命名為馬克塔布·阿爾-瓦塔尼亞,1970年獲得法定繳送本圖書館地位,1976年遷入目前位于巴格達的現代建筑物內。該館原來收藏有417000冊圖書、奧斯曼帝國晚期到近代的2618種期刊以及4412份珍本書和手稿,出版《國家書目》季刊。

實施數字化館藏
對于伊拉克人來說,伊拉克國家圖書館不僅保存著記憶與文化,更見證了歷史的滄桑,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近年來毀壞嚴重。為了防止“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對其進行毀滅性破壞,努力保存百年書面文字,國家圖書館正在搶時間努力修復那些破舊、受潮或受損的文獻資料,對古籍進行掃描,創建數字檔案。薩阿德·埃斯康德館長表示,這些數字化文件不會馬上向公眾開放,但是面對未來的種種威脅,它們將是讓歷史文化繼續留存下來的根本保障。
此次數字化采用的是微縮拍攝技術,工作人員利用圖書館后勤部的暗房,在專業照明設備下拍攝這些無比珍貴的手稿。完成數字化館藏確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其中的一大障礙是紙質文稿的修復。絕大部分收藏的手稿現狀都很糟糕,令人擔憂。幾個世紀過去了,有些不是被大火燒得面目全非,就是因潮濕而被毀。另一些年代久遠的文稿變得硬化,現在看起來像大石頭。
“這些都是最難修復的圖書,我們使用專業工具嘗試通過蒸汽將頁面松開并分離。” 圖書館縮微膠卷部門負責人馬津·易卜拉欣·伊斯梅爾說,“在漫長的歲月中,一些古籍遭受損害是‘不可逆的,目前正想方設法保存的重點是那些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文件。”
修復部的法特瑪·庫戴艾爾深有體會地說,保存手稿是一個漫長而精細的過程。專家首先要對手稿消毒48小時,然后逐頁檢查,用日式薄紙填補殘缺,或使用額外的保護層使紙張更耐用。一旦完成了對一些來自200多年前奧斯曼時代的舊文件的俢復工作,就開始將它們拍攝到縮微膠卷上。
堅守崗位不動搖
自從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以后,保存古書的需要變得迫切起來,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開始將其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多國部隊入侵伊拉克后,解散了伊拉克的警察部隊和軍隊,迫使伊拉克的城市向掠奪和焚燒敞開大門,這不僅給伊拉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摧毀了伊拉克的大量優秀文化遺產。過去幾年里,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在戰火中多次遭受洗劫,據統計,超過25%的書籍和60%的檔案丟失。

“在多國部隊入侵期間,我們不得不將最重要的書籍和文件轉移。然而不曾料到,美國坦克破壞了水管,書籍和重要文件全部泡在水中。”伊拉克國家圖書館代理主任賈馬爾·阿卜杜勒-馬吉德表示,“在評估當前對館藏的威脅時,ISIS強硬的意識形態是迄今為止對罕見手稿的最大威脅。武裝分子想要的是反映自己看法的歷史,而不是實際發生的歷史。”
2006年年底,在館長和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經過4年的重新修整,這個有著近80年歷史的圖書館終于重新開放。由于它所在的位置是巴格達最危險的地段之一,美軍經常在這里與反美武裝發生槍戰,因此不適合看書學習。在治安形勢最糟糕的時候,圖書館一天都來不了一位讀者,有時甚至得關閉數天或數周。由于戰火不斷,落在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附近的炸彈足有幾百枚。雖然工作人員及其家人面臨著接連不斷的炸彈襲擊以及被綁架或殺害的危險,但是大家一直堅持來館里上班,其中有5人不幸被流彈擊中身亡。復原圖書館并非只要不怕死就夠了,還要在惡劣條件下完成很多復雜艱巨的工作,比如四處搜尋失散的圖書資料、為圖書館開館拉贊助等等。重新開放的圖書館不僅更換了新家具、增加了信息技術部和文件與圖書修復部,還聘請了100名大學畢業生作為工作人員修復那些破舊受損的文獻資料。
共享圖書和知識
ISIS武裝分子無視國際社會要求對古代珍品手下留情的強烈呼聲,認為這些文物是褻瀆神明的殘留物品,必須從地球表面抹去。他們將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控制境內公開破壞文物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2015年8月23日,他們炸毀了位于敘利亞巴爾米拉古城中的巴爾-夏明神廟古跡。夏明神廟建于公元1世紀早期,以“沙漠珍珠”為人所知,用于供奉腓尼基神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巴爾米拉擁有“極度珍貴的全球價值”,將其列為世界遺產。另外,ISIS武裝分子還暴力拆除了伊拉克北部城市基爾庫克附近的一座13世紀的古墓。
2015年年初,ISIS武裝分子縱火燒毀了摩蘇爾公共圖書館收藏的8000冊珍本書和手稿,聯合國將其定性為“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破壞圖書館收藏的行為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指出:“毀滅文物表明ISIS武裝分子在其控制地區進行的文化清洗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加大了對遺產的系統破壞和對少數民族的迫害,旨在消滅被視為伊拉克人民靈魂的文化多樣性。”
作為與ISIS進行戰斗的方法之一,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官員強調不僅要保護圖書,更要想方設法與被ISIS武裝分子占領地區的人們共享圖書和知識。今年,在伊拉克軍隊收回了被ISIS武裝分子霸占的迪亞拉省后,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向迪亞拉分館捐贈了2500多本圖書。“每當一個地區被解放后,我們總是及時地把圖書送去,使因被盜或被毀而書籍匱乏的地方圖書館得到補充。”薩阿德·埃斯康德館長稱,“此舉意義重大,能讓這些地區的伊拉克人民有機會獲得這些材料,為祖國豐富的歷史感到自豪。”
相關鏈接
“蒙古人1258年洗劫伊拉克首府巴格達時,把圖書館里與歷史、醫學和天文學有關的古老藏書扔進底格里斯河,將水染成黑色。”伊拉克議會安全與國防委員會主席哈基姆·扎米利指出,“ISIS激進分子將代表文化、文明和科學的書籍視為大敵,付之一炬。”

2014年12月,ISIS武裝分子闖入摩蘇爾大學圖書館,當著學生的面,將數百本科學和文化方面的書籍燒毀。“這些書提倡無神論,呼吁違抗真主安拉,所以必須燒毀。”他們下令道,“凡是藏匿書籍者,一律處以死刑。”摩蘇爾大學的一位歷史系教授憤慨地說,武裝分子開始破壞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藏品,其中包括有著265年歷史的羅馬天主教圖書館、多米尼加列祖修道院,以及藏有公元前5000年藏品的摩蘇爾博物館,目的就是“通過清除摩蘇爾的標志性建筑和歷史,來改變這個城市的面目”。他們常常在晚上突襲,將藏品裝進有敘利亞牌照的冷藏車里。這些珍品至今下落不明,有些可能被帶到黑市販賣,謀取了大筆利益。他估計,照此發展下去,將有更多的文化遺產難以逃脫湮滅的厄運。
2015年2月下旬,建于1921年的摩蘇爾中央公共圖書館被ISIS占據。該館館藏書豐富,其中珍藏著距今8000多年的典籍和手稿。武裝分子除了留下伊斯蘭教經文外,將所有非伊斯蘭書籍全部燒毀。市民驚恐地看著10多萬冊書籍被6個大貨車運走,其中包括伊拉克自20世紀初的報紙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地圖和書籍,還有摩蘇爾100個大家族捐贈的兒童故事書、詩歌集、哲學書,以及體育、健康、文化和科學等方面的書籍,有一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稀有古籍名單。它們最后被大火吞噬,一同被毀的還有數千份阿拉伯科學家曾用過的手稿和儀器。
摩蘇爾人口組成多元化,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不少市民挺身而出,試圖保護文化遺產和圖書館。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摩蘇爾中央圖書館附近的居民將歷史悠久的珍貴手稿藏匿家中躲過一劫。不久前,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一名當地神父和一名德克薩斯神父曾決心援救基督教文物。兩人將一些書籍進行數字化處理妥善保存,還運走了一車書籍。他們將順利的運送歸功于圣母瑪利亞。但隨后ISIS日趨猛烈的襲擊使得他們搶救圖書的行為被迫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