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走道兒不能東張西望
老北京人對平常走道兒也有規矩:“走如風。”這個規矩,聽了會讓您膽兒小。“走如風”?腳下生風,那不是哪吒嗎?誰腳底下有風火輪呀?
其實,“走如風”只是象征性的一種說法。一陣風走了,一陣風又吹回來了。意思是,走道兒,就像走道兒的樣兒,挺胸抬頭,大步流星,不要東張西望,走著道兒,心里還想著事兒,分心,走神兒。也不能打打鬧鬧,相互追逐。當然,這是長輩對孩子們說的。
老北京的路,不像現在這么平整,當年,北京的胡同幾乎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這種狀況。那會兒,胡同里的電線桿子特別多,那些電線桿大都是松木的,手一摸,全是小毛刺兒。
如果走道兒不加小心,像現在城市青年中走道兒看手機的“低頭族”,保不齊會撞電線桿子上。所以,當長輩的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走道兒不能東張西望,出門兒干什么事兒,快去快回。
老北京有句俏皮話:“小孩兒打醋,直來直去。”老北京,大一點兒的胡同都有“合作社”,所謂“合作社”就是商店,門臉兒不大,但副食、百貨、魚肉、蔬菜、針頭線腦兒,無所不包。因為離家門口兒很近,所以買醬油醋什么的,大人就讓小孩兒去了。
因為那會兒的醬油醋什么的都是散裝,瓶裝很少。小孩兒打醬油醋,直接拿瓶子、碗。孩子大都貪玩兒,而且瓶子碗怕磕碰。還有一樣,通常大人讓孩子打醬油醋大多是菜都切好了,等著上鍋烹炒急用。所以孩子出門之前,當長輩都要囑咐幾句:“買了東西麻利兒回來,在外邊別貪玩。”
北京的小男孩兒從小就養成了買東西直奔“主題”,買完就回家的習慣,所以,走道兒東張西望的不多。當然,出門打醬油醋的時候,再用“走如風”來要求,那就麻煩了:拿到家,碗里的芝麻醬得撒一半兒。
走道兒如風,不東張西望,不低頭走路,顯然是老規矩。老北京是一個安靜的城市,街面上見不到多少汽車,更甭說胡同了。路上的行人也很少。胡同里的路燈昏暗,冬天,晚上八九點鐘,出門兒就幾乎見不到人了。我記得直到上世紀70年代,晚上,女孩兒出門買東西或者上茅房(公廁)都膽小,得找個伴兒,所以才有這個老規矩。
時過境遷,現在的北京跟老北京已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了。這會兒,您出門,走道兒,還就得東張西望。到處都是車流和人流,您走道兒不張望還行?
但是,我理解這個老規矩,也沒完全過時,走道兒要東張西望,是讓您瞧著點兒車,注意安全。走道兒不能東張西望,是讓您一門心思走道兒,別張望馬路邊的熱鬧事兒,分心。走道兒不低著頭,是怕您撞了墻,這些難道不都是為了讓您留神安全嗎?
不能勾肩搭背
走道兒勾肩搭背,是北京的小男孩兒常有的動作。當然,大人有時為了表示親近,也有走著走著,把手伸出來,搭在旁邊人肩上的時候。按北京的老規矩,這是走道兒的大忌。
說起來,走道兒勾肩搭背是民國以后才出現的。在此之前,北京人穿的都是長袍馬褂,袖口比較長,您讓他做這動作,還真費點事兒。再者說,那會兒的人,行動坐臥規矩比較大,不可能有這種放肆的舉止。
有人說這個動作,是當時的年輕人,從歐美電影里學來的。筆者雖沒做過考證,但是覺得這事兒還真備不住。因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有很多所謂時尚的穿著打扮,流行動作,是從歐美電影里學的。比如女性燙發、穿連衣裙,男性留分頭、穿西裝,里邊配馬甲等等,都是看了那些國際影星穿戴以后,開始在中國流行的。
為什么老北京人忌諱走道兒勾肩搭背呢?主要是因為這個動作,跟老北京人的那種沉穩、含蓄、本分、中規中矩的性格特點相悖,也格格不入。
說老實話,由于有許多老規矩和禮數管束著,老北京人的行為舉止是比較刻板的。而走道兒勾肩搭背,顯得十分隨意,實在不雅觀。搭人肩膀,看上去好像很親切,卻有溜須拍馬的意味,給人感覺非常庸俗,甚至于有些低三下四。用北京話說:透著那么貧氣。
此外,走道兒搭人家的肩膀,有以小充大之嫌,是對人的不尊重。生活中,常常有這種尷尬現象,某人走著走著道兒,情不自禁地搭旁邊人的肩膀,好像是將軍對士兵,爺爺對孫子的那種感覺。雖然人家一百個不情愿,非常討厭他這只手,可礙于情面,又不好意思張口,只能心里暗嘖:“什么德性呀!”
明白走道兒搭人肩膀,是多么討人嫌,我想,咱們往后就得留心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北京人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走道兒,兩個胳膊再沒地方放,也不能勾人肩搭人背。
筆管兒條直
站相,就是站姿,或者說是站著的樣子。老北京人講究站要有站相。站相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和精神面貌,所以,對站相很當回事兒。
按老規矩,不同的場合地點,不同的事由,對站相都有不同的要求。但總體上說,站相要中規中矩、落落大方、謙恭和藹、不卑不亢。其中最主要的規矩是站在那兒要做到筆管兒條直,不能兩手叉腰,搖頭晃腦;不能兩手交叉放在胸前,東張西望;也不能歪著身子,斜著眼睛,隨隨便便。
什么叫筆管兒條直?筆管兒,您知道吧?就是寫墨筆字的毛筆桿兒。它非常直,不能有一點彎兒。平常我們形容一件東西直,往往用“筆直”這個詞兒,就是從這兒來的。
站相要筆管兒條直,只是象征性的說法。國賓儀仗隊的衛兵經過反復訓練,能達到這水平。平時如果站得真像儀仗隊似的筆管兒條直,反倒嚇人了,人家以為您有病呢!
咱們的老祖宗,對站姿的要求是“站如松”。站在那兒,像一棵松樹一樣,不但要率直,而且還要昂然、挺拔,有精氣神。古人說小伙子長得帥氣,充滿自信,有神采,往往要用玉樹臨風來形容。
筆者認為,這些老規矩強調的是:站相要端莊、沉穩、大氣、自然。不能隨隨便便、吊兒郎當、無精打采。
站相不光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風貌,也是待人接物的禮儀和禮貌,體現出對人尊重。你在電視新聞里,會經常看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外國貴賓的鏡頭,他們站姿是不是都很莊重,不卑不亢、笑容可掬、彬彬有禮?這就是規矩。
經常看到有的人斜靠著墻,或歪著身子,一只腳踩著凳子,站在那兒,跟有軟骨病似的。還有的人站不像站,坐不像坐,屁股坐在桌子上,一只腳還踩著地,看上去很隨意,也很懶散,其實形象很不雅。
頭二年,網上流傳著一張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辦公室打電話的圖片,就是這種屁股倚在辦公桌上的站姿。有外國記者評價,這個站姿反映了美國人的灑脫。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奧巴馬作為美國總統,在公開場合,絕對不會如此隨意。也許這是有人抓拍了這么一個鏡頭,拿來說事兒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老規矩說的“站如松”也好,“筆管兒條直”也好,指的都是公開場合,或待人接物的時候。平時,在您一個人的時候,您想怎么站,就怎么站,沒人管您。
不過,現代人講究養生,站姿不光是禮儀禮貌問題,還有健身養生的學問。醫學專家認為,人平時站立,要挺胸抬頭,目光平視,身體放松,自然大方。如果經常懶懶散散,歪著身子斜靠站著,久而久之,腰椎和頸椎都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