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2015年9月10日,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襲過京城,秋意就來了。今年印象深刻的雨,是9·3大閱兵后的兩天,下了30多個小時,有滂沱之勢又連綿持久。雨天更讓人想起前一段的藍天白云,北京及周邊省市從8月20日起實施一系列空氣質量保障措施,“人努力加上天幫忙”,至9月3日,北京的PM2.5連續15天達到一級優的水平,刷新了有PM2.5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勝利日紀念活動當天,北京城六區PM2.5濃度僅有10微克/立方米。這是個奇跡,與成功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和閱兵儀式一樣,會成為共和國成長史上的重要一篇。作為中國人,大到國家小到鄉土,冥想久遠的歷史,追思大秦大漢大唐,在精神層面是莫大的幸福。比如我的故鄉福建連江,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縣治始于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時稱溫麻。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稱連江。它位于閩江口北岸,屬海濱丘陵地帶,有海岸線209公里。河流遍布,福建的另一大水系敖江穿城而過,年降雨量達1545毫米,生態環境非常優越。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1973年連江出土的大型獨木舟重達一噸,能載二三十人,據考證是公元前200年的老物件。三國時期連江是著名的船屯,縣域尚存系船用的鐵竹篙等遺物。唐末五代時的閩王王審知定都福州,為“招徠海中蠻夷商賈”,在閩江口外連江北岸的“黃金水道”開鑿甘棠港,擴大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地的貿易往來。在初唐時福州稱為泉州,已經是聞名中外的商業城市,當時在西亞崛起的阿拉伯大食帝國,熱衷于向東方開拓,福州成為他們從事貿易活動的重要地方,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并與廣州、揚州并列為唐代三大貿易港口,出現“萬國梯航”的盛況。宋元年間,為進行海上貿易而長期居留福建的穆斯林,和不同時期入閩的中原漢人在血源文化上逐漸融合,形成閩人冒險強悍的個性,也不斷突顯閩都文化中的海洋特質。宋代航海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中國發明的指南針被廣泛應用,使得船舶可以到達更遠的地方。曾是福州知州的大書法家蔡襄,在記述東南沿海商貿時說:“有北宋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元代大力發展航海業和海上貿易,出福州港循海道,可直達南北洋。
在連江粗蘆島定岐村有一處600余年前由杰出的人物鄭和留下的遺跡——“鄭和井”。井水甘冽清爽,洪澇不溢不漫,久旱不涸不枯,村民世代傳為“圣井”。鄭和(1371年-1433年),明朝的大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本姓馬,小字三寶,昆陽(今云南晉寧)人,回族,其曾祖、祖父和父親都是虔誠的穆斯林,曾經到伊斯蘭圣地麥加朝圣。鄭和于明初入宮為宦官,侍奉燕王府,從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靖難有功,賜姓鄭,擢升內官監太監,欽封三寶太監。成祖繼位,疑惠帝逃亡海外,欲尋蹤跡,又謀與四鄰通好,以廣交流,遂于永樂三年(1405年)派遣鄭和舟師通使西洋,前后7次,歷時28年,先后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東非三十余國,促進了中國與海外的政經文化交流,可以說在拓展海上“絲綢之路”方面厥功至偉。《八閩通志》《福州府志》及乾隆和民國版的《連江縣志》載:“南海神壇,在福斗山。明永樂三年七月,命內官鄭和往西洋,在此筑壇祀南海神。今廢。”據說鄭和的船隊“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意思是鄭和的船隊由六十二艘寬十八丈、長四十四丈的大海船“寶船”組成。
鄭和自蘇州劉家河起航經福州長樂,泊于連江粗蘆島福斗山下,筑南海神壇祭祀媽祖后,由川石島五虎門揚帆出海。粗蘆島歷史上素以“海濤狂似虎,不到蘆花洲”的避風良港著稱,相傳秦始皇曾經認為:此島主東南王氣,令人鑿山陬水涯,得蘆根數丈,晝砍夜合,斷之有血,又稱“荻蘆峽”。《福州府志·古跡》載明人何其偉《荻蘆峽》詩:“箓數天人盡,江川日夜流。猶懸秦地月,長照荻花洲。”當年鄭和祭南海神壇,東望五虎浮江,旗山吐翠;西觀雙龜駕海,金牌聳峙;南眺閩江如練,鳳窩似屏;北瞰阡陌毓秀,九龍騰躍,內稱佳境,外蔚壯觀。山明水秀,一派風水寶地,選粗蘆島作為下西洋誓師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鄭和率領二萬余眾的龐大水師駐扎于粗蘆島,吃水成了一大難題。他們軍紀嚴明,不與百姓爭利,鄭和親堪水源,開挖水井。當挖掘到二丈深處猶不見水,許多人泄氣了。這時鄭和朗朗說道:“孟子云,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語畢奮鍤深挖,清泉噴涌而出,三軍歡呼。鄭和井又稱“上官井”“尚官井”,清古文大家梁章鉅著《稱謂錄》記云:“上官、尚官者,通指太監也。”明景泰元年(1450)榜眼趙恢奉旨冊封南海神并順道返鄉祭祖,用鄭和井水治愈了姑母的紅眼病,被人稱奇,嘉其孝行。鄭和井,原址位于福斗寺南海神壇下,上世紀60年代被村民移置定岐村上埕路,井體內壁為方形,石板鋪疊,潤滑有致,井臺圓形,徑3.6米;井欄由整塊花崗巖石鑿成,八瓣瓜棱形,高0.65米,徑1.2米;井欄外壁鐫刻“永樂三年上官鄭和”等字樣,雖然字跡模糊,仍依稀可辨,經省市文史鑒定是明代文物。
很多人不知道,臺灣的馬祖列島屬連江版圖,兩岸最近距離僅8000米,人緣、血緣、地緣混為一體。人們把馬祖36座島嶼贊為“一串明珠”,而串聯明珠的就是海上女神“媽祖”。臺灣的南竿是馬祖列島中最大的島,馬祖港海濱的天后宮是島上最宏偉的宮廟,供奉雍容華貴的媽祖娘娘,是民眾信仰的圣地。2012年,馬祖集資3000多萬元,請福建惠安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由365塊花崗巖組成,高28.8米的天后媽祖雕像,屹立在港口的山巔。神像冕旒瓔珞,宮裝霞帔,雙手托神燈持如意,體態安詳,栩栩如生,面朝祖廟湄洲。它寓意馬祖列島28.8平方公里的土地永遠受到媽祖的庇佑,這尊巨像是海內外媽祖雕像之最,夜晚神燈可穿透東海7海里,看到它就意味著平安。
馬祖列島原為孤懸東海的蠻荒之地,據壺江島“壺梅友誼”碑記,明代壺江、長樂梅花兩鄉共同開發馬祖漁場,梅花定位“福澳”,壺江擇地“山櫳”(今南竿介壽村)。嘉靖年間(1559),倭寇肆虐閩疆,兩鄉先民在海上聯手抗倭。清代福建沿海屢受外敵和海盜侵擾,在修建壺江天后宮時,發現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閩縣正堂告示的“禁海碑”,其文曰“上下竿塘(今馬祖)等島,嚴禁掛網貿易,除椿寮,毋許奸民托跡,水師巡報,玩違必干訪緝,勒石永遠示禁,漁民寓目警惕”。行船走馬三分險,木帆船在沒有天氣預報和衛星導航的年代,遇上臺風基本是船毀人亡。鑒于天災人禍難以預測,祈禱神靈保佑,求得心靈慰藉是很正常的事。“觀風察天”是船老大的看家本領,民間也有天氣變化方面的諺語——“風報”,似乎更相信神靈魔力,“正月初四接神報,初九玉皇報,三月初三真武報,廿三媽祖報……”福州方言中的所謂“報”,即臺風的征兆。漁家望天,日月星辰山光水色都可以變為生活勞作的經驗之談,口耳相傳的是一份濃濃的鄉情。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主政福建福州很多年,他指示:“既是鄉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資源的媽祖文化,是凝聚兩岸同胞的一條紐帶,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關乎情。臺灣馬祖天后宮的閃光之處就在于它凝聚了兩岸民眾血濃于水的親情,媽祖在南竿島最早是以“孝女”的形象出現的,天后宮正殿龕前地下埋著媽祖“肉身”的石棺。臺灣馬祖文化部門編的《連江縣志》載:“宋初湄嶼孝女林默娘卒負父尸飄至南竿,鄉民憐而葬之。”由此,最早建造的天后宮就稱作“孝女廟”。據考證,全世界真正以媽祖作地域名稱的唯有“馬祖列島”(媽祖在清康熙之前就稱為“馬祖”),媽祖先是為救父兄而溺亡,而后被百姓奉為保護神。傳說在海上遇到危險,呼喚媽祖,石棺中便飛出紅光,似一盞明燈引導船只化險為夷。故石棺又稱為“靈穴”,那紅燈也稱作“媽祖燈”。石棺飾有團鳳花紋浮雕,線條清晰,造型質樸,為明末清初遺物。這些神跡和傳說,構成了馬祖列島媽祖信仰的重心,所謂:“后德神功,頌遍天涯,一航普濟;地靈人杰,歌傳水調,八音競諧。”
祈九萬里山河國泰民安,盼五千年華夏金甌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