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色有古
(越西縣上普雄民族學校,四川 越西 616650)
淺論新課標下如何運用多媒體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莫色有古
(越西縣上普雄民族學校,四川 越西 616650)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課程標準下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現代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當下數學教學中,熟練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小學教師所必須必備的一項技能。結合多年教育教學實踐,本文主要從方法論的角度簡要討論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應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多媒體;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思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由“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觀念轉變,由“被動的接收”到“主動的索取” 的意識轉變,由“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角色轉變,由“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模式轉變。因此,在這種教學觀念及意識的轉變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著力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要想讓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教師就必須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來加強直觀教學,想辦法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自覺投入到新課程的學習中。而利用多媒體就可以完成這一教學任務,通過文本、聲音、圖像、動畫等素材的呈現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比多少》時,教師可以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的形式導入新課:“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有一天,許多動物在玩游戲,小朋友們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數?”,電腦屏幕依次出3只小鳥、1只雞、3只鹿、1只象、2只獅、8只鴨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再乘機提問:“你能提出一些問題來嗎?”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手,說出可以提出求和的應用題與比多比少的應用題,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比多少。這樣教學,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要學、樂學,進而主動去學。
小學數學知識雖然簡單容易,但對于智力較低的小學生來說還不易接受,再加上小學生天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致使教學重點不能掌握,難點不易突破。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我們可以將難點分解成圖像、圖形抑或是動畫呈現在投影屏幕上,將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教學,變成形象、有趣的知識,化難為易,在充滿樂趣的教學中,以便讓學生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去學習和掌握知識。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學重難點。如教學求陰影面積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動畫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將大大降低學生在理解上的難度,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大有益處。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從具體事物的感知開始的。因此,教師在備課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充分考慮并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進而促使他們在感知中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以及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這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述立體幾何中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認識和面積、體積計算公式推出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動畫,再結合相關解說,使小學生身臨其境,變抽象為直觀,變具體為生動,這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這樣的教學會也增加了學生對幾何圖形立體性的空間認識與理解。
總之,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的新型教學手段。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應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務必熟練掌握各項多媒體信息技術。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數學教師應自覺總結經驗教訓,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服務當下數學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效能,進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實現或者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1]李光樹.小學數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業濤.淺談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9)
[3]顧穎.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7)
[4]陳小燕.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8)
G623.31
A
1671-864X(2015)05-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