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伍強
(甘洛縣新市壩鎮爾覺小學校,四川 甘洛 616850)
涼山州教育現狀研究
胡伍強
(甘洛縣新市壩鎮爾覺小學校,四川 甘洛 616850)
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不言而喻教育是一個關乎國家發展的大問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5個少數民族。據中國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人數僅占全國人口的8%,但聚居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0~6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由于種種社會歷史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一般比漢族地區落后,發展很不平衡,個別地區甚至還保留著某些原始公社制度的殘余。所以對少數民族來說,教育是擺脫貧困,獲得全方位發展的根本途徑。
涼山;教育;現狀
當前的世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日新月新、發展迅速,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全世界正步入一個嶄新的世紀時,“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網絡化”、“智能化”……一句又一句的口號,預示著我們這個世界將進入一個充滿發展、機遇與挑戰的時代。面對這一切,世界各國都在思索,都在討論,尋找一條條各國的發展之路。在這其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無疑當處于重中之重。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要跨躍式發展、要有一個質的飛躍,結合實際。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473.04萬人,境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世居民族。全州轄1市16縣。彝族人口167萬,占總人口的42.41%,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字和語言的民族,歷史上的彝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處于涼山彝族地區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領導者均要徹底轉變陳舊、傳統、落后的觀念,樹立和倡導先進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觀念并不是只是口頭上的一句空話,要徹底,從心底轉變,落實于行動。當前很多地區的學校、主管單位的領導在會上大講小說,經常提轉變觀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但最終落實在組織、管理、教學上卻似乎絲毫未變,還是老一套,這叫什么轉變呢?當今的世界是高度發展的世界,結合發展趨勢,我們要樹立終身教育觀念、大教育觀念、素質教育觀念、全面發展觀念、現代技術教育觀念等諸多新觀念。結合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
調查發現, 小學階段,女生輟學率一般比男生略高。之所以如此, 源于少數民族傳統的重男輕女的習俗。雖然隨著社會發展, 不少地區這一陳舊觀念已有很大轉變, 但在一些貧困地區這種觀念仍然是影響當地義務教育發展的障礙性問題。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6歲及6歲以上未上學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對女性受教育權利的漠視導致了學生中性別比例嚴重失調,部分學校甚至出現了“和尚班”。
其次,經濟、交通、安全等問題也是導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這一點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8年出版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就可以看出,此書指出:“在中國,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貧困的沖擊。除了這些教常見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礙。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教師的素質及水平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當前,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雖經過多年的發展,素質有所提高,但總體上,還遠遠不能適應21世紀的社會發展需求。雖然很多教師學歷均能達標,但政治思想、教育素養、知識能力水平、教學藝術、教學方法等方面還很欠缺。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我們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及知識水平,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
涼山州由于環境惡劣,條件差,許多內地教師人才不愿去貧窮落后的涼山州教學;而財力不足,要教師墊付學生書本費等,也使本地教師覺得待遇低無法堅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資金問題,許多地區不得不請代課教師,代課教師既要教書又要務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召開扶貧開發攻堅動員大會上,提出在優先發展民族教育上抓突破,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目前,涼山州缺中小學教師近6000名,學前教育老師缺1.8萬名。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要從根本上有一個大的改觀,教育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意義的社會系統工程,關系著國家的發展,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筆者僅以此文拋磚引玉, 豐富對此問題的研究, 為涼山州彝族教育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相應資源。
[1]羅嘉福. 提高認識 加強領導 采取有力措施 大力推進我省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在省委民族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的發言[Z].
[2]馬英林、羅涼昭:涼山彝區教育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建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3]潘正云、馬林英:“涼山彝族女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貴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4期(總第84期)。
[4]彭雪芳:“對彝族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4月,總第176期。
G750
A
1671-864X(2015)05-0087-01
胡伍強(1977-),甘洛縣新市壩鎮爾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