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老師教數學”,真的可以嗎
近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曉莊學院等高校入選了江蘇省教育廳“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試點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未來在“包班制”課堂上,語文課上能學數學,教畫畫還能教寫詩……
“全科教師”不是個新鮮事物。早有重慶、河南、廣西等地開展“全科教師”免費培養計劃,以緩解農村師資難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基礎教育需要全科教師?全科教師能包治百病嗎?
全科教師培養是師范教育改革新方向
童富勇(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對于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學生來說,語文、數學、繪畫、音樂其實是不分家的,就是一門課。通過唱歌學語文,在識字中學畫畫,從畫畫中學數學,這都是順其自然的事。因為生活就是需要整體知識的運用。
所以培養猶如孫悟空般多變的全能手、精英式全科教師是今后小學教師隊伍的發展方向。
現在師范院校中就存在教師培養與基礎教育相脫離,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的痼疾。所以我們提出“U-S-S”(大學、學校、學科)實踐類教師教育課程的協同共建模式。
即大學教師、學科教學專家與小學一線名師名校長共同組成實踐教學專家團隊。把大學課程直接搬到一線中小學課堂中,也會將中小學一線教師請到大學課堂。
比如班主任工作研究等課程內容由大學教師講三分之一,小學教師講三分之一,學生到小學實踐鍛煉占三分之一。而整體的課程考核以在課堂實際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為主,評價活動主要由小學名師負責。
未來英語可以不列在全科教師的學習科目內,因為公辦小學的英語教學一般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由于發音等要求較高,我們崇尚讓英語專業的畢業生來擔任教學會更好,讓孩子學得更扎實。
在精英式全科教師招生時,要傾向于學生本身的綜合素質。比如對學生進行“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即綜合成績由高中會考成績10%、學校綜合測試成績30%、高考成績60%組成的招生方式),要求學生高中的語文、數學、物理、歷史4個科目成績全A,在面試時注重他們的才藝與專業精神。
豐滿的“外國月亮”可能是虛胖
余風(美國紐約公立小學華裔學生家長)
借鑒優秀的教育理念倒也無過錯,但看上去豐滿的“外國月亮”也可能是虛胖。
我的孩子曾就讀于美國紐約一所公立小學,學前班及一年級時“包班”老師(類似國內的班主任)教授英語(閱讀和寫作)、數學和社會學三科,體育、藝術等課程由專科老師教授。但到二年級時英語寫作、社會學就分出來了。
一個容易被國內教育“取經團”忽略的現實是,小學教育階段美國學校開課的多少,跟所在學區的稅收直接掛鉤,有錢的社區開課就多,相應地,聘請到更多、更好老師的幾率就大,而一名教師包班多久也更有彈性。我女兒到二年級才開始學豎笛,就是因為一年級時學校財政無力聘請音樂老師。
而有些科目是要進行全州統考的,比如社會學始于二年級,科學始于三年級,如果學校排名靠后,學生有“用腳投票”的權利。所以,大部分學校對于主課相當重視,不會隨意搞“打包”“團購”。
2005年前后曾有一項教師職業調查顯示,十年內全美大約會短缺兩百萬名各類教師,這樣看來,盡管“能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包班制”舶來經驗被國內輿論進行了許多美好的解讀,但在美國,這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
這不是個案。前不久,英國學校聯盟及高校領導者協會在其官網上發布教師崗位空缺情況調查,數據顯示44%的英國中小學表示英語教師崗位空缺、52%的學校數學教師崗位空缺、50%的學校科學教師崗位空缺,并且超過86%的英國學校表示難以招到主課老師,62%的學校表示副課老師也難招。
雖然全科教師的“國外經驗”部分來源于被動原因,但是理性地移植到中國也可能得到無心插柳卻成蔭的效果。國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事實,定向培養“全科教師”以解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匱乏的燃眉之急,未嘗不是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江湖規矩不改,教育實驗難破題
田汝輝(山東省中學化學老師)
有學者把教育比作江湖,魚在其中可以游得快一點,也可以游得慢一點,全看它的欲望。但現在的教育常常是逼著魚在某個底線速度之上,并且必須越游越快。
然而,快不一定好,慢不一定不好。2014年菲爾茲獎獲得者曼紐爾·巴爾加瓦從小跟著爺爺讀梵文詩歌,后來在韻律節奏中發現了某種數學規律,也是這位數學家數葵花籽的排列方式發現它與菊花的花瓣分布規律一致,從而發現一個重要的數學級數。
想到這里,我不禁對在識字時學畫畫和讓體育老師教數學產生大期待,說不定橫、折、彎、鉤就能啟蒙未來一代藝術大師呢?其實,只要是尊重教育發展規律的改革,能更好挖掘和激發學生的潛能,就絕對值得嘗試。
但課程融合是關鍵。能將高深的數學規律同鮮艷的花朵、優美的詩歌融合的綜合理念如何兌現?誰來編寫教材?老師能在多大程度上吃透教材?教材是全國統一還是學校自主編訂?這些都是“全”與“專”的爭論之外更需解決的問題。
師資配備也是問題。曾有媒體報道說,有小學曾試點全科教師包班制,但最終“夭折”,原因之一是因為多學科在身,這位老師每周要上20節課,壓力實在太大。
而且目前高校師范生專業劃分很細,導致不少老師對自己專業以外的學科并不熟悉,硬要“趕鴨子上架”進行全科教學就顯得力不從心。
更大的壓力可能來自家長。誰愿承擔讓孩子“全面平庸”的風險來配合教育實驗?一個可預見的可能性是對體育老師教的數學不放心,課后多跑幾節奧數培訓班。
變現“全”的好處需綜合改革配套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培養“全科教師”,從理論上看有很多好處,比如對于教師資源匱乏的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全科教師”有利于學校開齊所有的課程。畢竟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內,鄉村教師流失率達30%。
但要落地,還需面對諸多挑戰。包括,全科教師的培養,是否真能做到把教師培養為各科教學能力都突出的“全能教師”?會不會因為強調“全科”,而讓教師各個學科的水平都相對平庸?
再就是,如果我國小學的課程體系設置,還是分語文、數學、外語等具體學科,那么,全科教師的價值也會受到影響。要發揮全科教師的作用,需要小學的課程體系按全科格局重建。
這又提出一系列新問題,學校有沒有辦學自主權?這樣的課程體系,與未來的初中學科學習對接嗎?用什么來評價全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成績,還是用各科學習成績嗎?如果用學科成績,這和專科教學有何差別?如果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誰來評價綜合能力?
畢竟我國小學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目前還大多采用簡單的考試分數評價。這也是培養全科教師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要讓“全科教師”改革嘗試走得更遠,必須在保障“全科教師”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其他改革,包括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學校可根據本校教學特點,改革課程設置,實行教師專業同行評價;改革升學評價制度,從關注學生幾門核心學科的成績,到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離開了綜合改革的配套,“全科教師”很可能在很多地區、學校,會理論上很美,卻好看不中用。